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分析

2018-01-27 19:46崔瑛琼程红英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5期
关键词:外教跨文化办学

崔瑛琼+程红英

【摘要】本文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和半架构访谈法相结合,就江西省某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所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展探究。研究发现所需构成主要包含语言能力、跨文化知识、交际意愿与交际能力,与已有文献基本一致。同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困难突出反映在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态度方面。研究还发现学生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的认同程度普遍较高,但仍与自身学习或工作经历有关。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引言

随着教育国际化浪潮,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项目日益增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学生不僅接受外语或双语的专业教学,还有机会与外教开展课内外交流。根据Samovar,Porter & Stefani(2000)所给出的准确定义,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认知和文化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而且其文化差异足以影响到交际活动本身。要能够成功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需要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跨越文化差异顺利准确地达成交际活动。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近些年也不断涌现,集中在分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较少有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研究。史兴松(2014)对驻外商务人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做过需求调查。他采用演绎过程通过问卷调查驻外商务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外语能力与工作绩效的相关关系,对我们的研究有启发意义。

Long(2011)在总结语言需求分析研究来源时曾提出包括学习者、教师、文献等在内的五种来源,特别认可综合型来源。因此,我们将将教师、以及大学生的视角均纳入调查,不仅有助于构建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同时还能为课题研究者与教师理解学习者潜在的语言文化需求提供了解渠道,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研究设计

本文以江西省某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和半架构访谈法相结合,旨在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学生所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包含哪些部份?(2)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了哪些难点?(3)师生如何看待此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观察法被视为一种用来拉近“局外人”与“局内人”之间文化距离的方法,参与观察者要高度注意其他人视为理所当然的现象,用“广角镜头”在脑中记录下一些有意义的画面,透过现场画面看到背后的深刻意义。本研究中研究者以参与观察者的角色进入外教课堂,只在需要的时候充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翻译,有限度地参与课堂活动;并将研究者“体验和经历”以书面记录的方式收集。

访谈的对象为该合作办学项目师生,其中毕业生5人,在读学生中随机抽取15人,中方教师2人,外教2人。学生访谈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展开:(1)本人基本情况以及以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经历;(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从知识、交际意识、技能三个方面来考查跨文化交际能力,您认为合理吗或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部分?(3)是否觉得跨文化交际比一般文化内交际困难?如是,您觉得是什么使得跨文化交际困难?(4)如何看待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教师访谈的数据作为侧面了解学生相关情况的互证。考虑到保护受访者隐私等因素,相关数据由研究者根据现场谈话记录整理得到。

分析与讨论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受访者在谈到成功地完成跨文化交际行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时,高频提及的要素有语言能力(100%)、知识或常识(98%)、交际意愿(78%)与交际能力(69%)。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师生在看待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方面与以往的文献讨论概括的成分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被访师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语言能力部分所占的地位看法差异很大。受访的中外教师均指出外语水平的瑕疵本身并不意味着跨文化交际能力必然较低。其中一位中方教师用自身留学经历证实道“刚到国外时,我和周围的中国同学语言还没达到跟上当地人畅谈的水平,但是我们都有很强的意愿和当地人沟通,逐渐学会和适应当地人交谈的方式,甚至明白他们的言下之意,还有不仅从说话人的言辞中体会他们的意思,还要结合他们说话时甚至前后的表情、动作不断确认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另一位外教也表示“我和学生们的互动很容易冷场,他们很少主动回答问题。我能从他们的回答看出来他们有足够的语言水平来应对,但是如果他们显然缺少足够的交际意愿,而且也不太会把握话题的转换技巧,发言结束常常很突然,互动也很难继续下去。”从中可以看出,相比学生群体,更具跨文化交际经历的教师们在考虑跨文化交际能力时更看重交际参与者的意愿、交际能力等其他方面。而有超过65%的受访学生认为如果对使用的语言掌握不好就不算具备跨交际能力。有学生反馈道“我在上外教课的时候发现回答问题的机会比中国老师的课上要多,但我一般不会主动回答,即使我知道思路或有想法。因为我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自信,我怕老师听不懂反而印象不好。”学生中的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们在外教课堂教学时的被动。

师生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中另外一项内容“知识”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受访的学生中超过70%只认同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需要的知识是他者或异域文化背景知识,而只有少部分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行为的顺利达成可能还需要掌握对自身文化常识的正确掌握。而受访教师不仅认同跨文化交际参与者需具备对本民族和异域文化的双重了解,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交际常识或者跨文化意识。例如,一位中方教师提到“在欧美的大学课堂里师生之间虽然比中国随意很多,但还是存在不同地位的。(听过)外国老师抱怨说中国学生不尊重他,在课堂上玩手机,批评后又固态复燃。这一个现象却不太能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其实学生和外教的理解已经存在偏差了,一方单纯地辩解为自己只是借助手机查个单词或者开个小差,而外教已经认为这是对他的智力劳动和时间付出的极大不尊重了,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偏差恰是需要跨文化交际知识帮助弥合的。

2.跨文化交际难点。通过观察和整理得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在外教课堂的记录成为分析这些学生跨文化交际中感到困难或失误的数据来源。归纳起来,难点主要出现在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态度两方面。endprint

例如,在某次外教上课临近结束时,外教向学生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准备和排练。一周后的课上,当外教请学生进行练习成果展示时,学生们表现得普遍很不好。通过外教事后的问询,发现学生并没有按他说的做练习,因为外教说的是“Could you please prepare a presentation about (教学主题)?”,且并没像中国老师通常布置作业时那样强调检查等。所以学生把这个指令当作了一项可有可无的“请求”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个案例中,学生和外教都对对方预设了“前置情况”,认为对方能够正确理解话语背后的目的,但现实中的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这个语境下,教师和他们处在不同的权利地位上,即使外教用的语言是非常委婉有礼的语句,但在这样的交际场合,处于下位的学生仍应做“指令”理解才较为正确稳妥。仅从学生方面看,为避免类似的误判了解一些必要的交际知识,如社交距离、语用知识、社交活动的一些规程等还是有必要的。从交际能力角度考虑,学生在交际出现问题时并没有第一时间与外教确认理解是否正确或主动与外教沟通发掘误解产生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所持的跨文化交际意愿或态度比较保守被动。

记录中的一些规律性事件则更能说明学生中普遍存在反映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方面的困难和开放态度的缺乏。例如多次观察到在外教课堂教学最后阶段会留出一个空档,用于解答学生提問,但每当外教在回答时,一些学生往往陷入其他话题的小声交谈中,或是收拾东西准备下课,而外教经常会停下来提醒而打断原有交流思路造成双方不快。在外教看来这是一类非常严肃的问题,因为他们惯有的学习经历中教师的课堂点拨和师生讨论不仅对提问的学生有益,更对其他的学生有逻辑训练、思路拓展有启发的作用,干扰行为不但影响到他人也无异于闭塞自己的思维。而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外教完全没必要中断讲解来强调纪律这类小问题,因为如果有问题他们更愿意自己查阅书本或网络资料解决,这其实是出于一种对通过人际交流获取信息的消极态度。他们对外教屡次教育的忽视也反映出对双方文化差异观察的敏锐度不足和自我行为修正能力的欠缺。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在访谈中,所有15名在校生在回答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是否重要时均予以肯定回答;而且在解释为何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时他们的理由基本一致,即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他们完成外教布置的作业,主要因为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关系到他们能否正确处理好和外教的关系。

毕业生对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则有不同。其中有3人有毕业后赴国外高校留学经历,他们反映在国外读书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非常有感触。国外的老师、同学相处方式和国内学习时很不同,比如课上教授讲的很少,主要是点评。而在国内上课学生埋头记笔记,而老师满堂讲,幸好他们有经验做好了准备。另外1位毕业生的看法类似,他讲述道“我毕业后就职的公司,有很多外国同事和客户。在和他们共事的过程里,确实遇到过一些障碍,比如他们幽默的点我有时就理解不了。还有欧美同事非常喜欢在上班的茶歇时间聊天,但是下班后则几乎不谈工作,也不加班,这些和我的中国同事相处方式都不同。所以我觉得,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肯定对应对这样的工作环境有助力的。”最后一位被访者毕业后只在普通民营企业工作,平时工作和生活中也缺少和异域文化个体或群体交流的机会,所以他并不认为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很重要。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师生都在经历跨文化交际带来的碰撞,研究中他们也在不断相向而行。此次研究受限于群体和样本容量较小,只是完成了单一项目中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分析,但调查发现学生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组成主要包含语言能力、知识或常识、交际意愿与交际能力;而学生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缺乏,以及跨文化交际态度较为被动等问题则需要引起教育者的更多关注。研究还发现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的认同程度与自身学习或工作经历有关。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研究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张文星,童琳玲.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157(3):104-108.

[3]史兴松.外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需求分析[J].外语界,2014,165(6):79-86.

[4]付永钢,李天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24(5):280-285.

本研究受南昌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4RWYB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外教跨文化办学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外教Lis的诗意生活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