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潭秋:中共党建开拓者

2018-01-27 19:45冯正安李新龙
党员生活 2018年2期
关键词:陈潭秋湖北武汉

冯正安++李新龙

亲吻红色足迹,守望始发初心。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的奋斗历程里,有着很多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称之为“红色记忆”。那些承载记忆的地方,在中国地图上汇成了一抹抹美丽的“中国红”。

在湖北,也有很多“中国红”,每每看到这些地标,都会让人热血沸腾。

本期开始,本刊将开设全新栏目《红色记忆》,带领读者寻访湖北的红色地标,重温那些红色故事,唤醒那些红色记忆,重燃那些红色激情。

人物档案

陈潭秋,男,汉族,1896年出生于湖北黄冈。

1916年就读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

1920年参加组织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1924年至1925年任中共武昌地委委员长、地委书记。

1926年至1927年任中共湖北区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五大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28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中共顺治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

1932年至193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1934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粮食部长。

1939年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

1942年被军阀盛世才秘密逮捕。

1943年9月27日牺牲。

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中的湖北人,他是“最特殊”的中共七大代表,周恩来总理评价他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如今的党员干部评价他是:“完全符合‘五条标准的我党好干部。”他就是——陈潭秋。

对于湖北人来说,陈潭秋并不陌生,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党建人。从创建武汉马克思主义小组,到参加中共一大,直至英勇牺牲血洒天山,他一直从事的是党建工作。为了能近距离触摸这段“红色记忆”,近日,记者踏访了陈潭秋在湖北的足迹。

从“穷不废读”到“聚星”

耕读文化孕育出红色故土

从黄冈市城区驱车,沿黄上公路行驶约40分钟,就来到了陳潭秋的出生地——陈策楼村。这里地属大别山余麓,也是我省知名的“红色地区”。村口,一尊雕塑高高耸立,陈潭秋一袭西装,意气风发地遥望远方。百米开外,就是陈潭秋故居和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学。

村里75岁的老人陈国安,是陈潭秋同村后人,从1981年开始他就是陈潭秋故居的守护人。一直以来,陈国安没有固定收入,每月只领取几百元的补助。但是,37年来,他一直坚守。他笑着说:“陈潭秋家原来也算殷实,他都能为了党的事业献出生命。我不缺吃不缺喝,就守着陈潭秋的精神这件事儿都做不好吗?”

陈国安告诉记者,陈潭秋之所以能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要从陈家“穷不废读”的家风说起。在黄冈一直有个说法:陈潭秋的母亲龚莲馨,其实与李四光和林彪的母亲一样,是黄冈团风县人,且都是读过书的大家闺秀;陈潭秋的祖父陈畴中则中过举人,终生在乡间教书,是当地名流。陈家祖辈深明知书达理的重要性,家庭经济虽濒临破产,却有“穷不废读”的共同信念。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传承。

陈策楼村党支部书记陈文胜指着陈策楼村口的聚星小学告诉记者:“‘聚星的前身就是陈家的私塾。”在19世纪末,为了发展教育,陈家发起建造一个能让更多人读书的学校的倡议。全村人积极响应,有的出田,有的出地,有的捐钱,聚星学校终于落成。之后这里成为方圆几十里想学习孩子的园地。林育南、林彪等人年青的时候都曾在此学习,并接受新思想。

“陈策楼上谁陈策?”

“救民山前我救民!”

陈潭秋故居隔壁,就是著名的陈策楼,距今已超过一个世纪。这个陈家祭祖的地方,因为破坏严重,只重修了两层。

在陈策楼前,记者读到了一篇陈潭秋二儿子陈志远去年回忆父亲所作的文章。陈潭秋共有4个儿女,大女儿徐慈君已经去世,另外还有大儿子陈鹄和三儿子陈楚三。身为南开大学教授的陈志远如今已经85岁,他并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1933年2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被迫向中央苏区转移,陈潭秋只得将即将出生的陈志远托付给六伯父抚养。如今在陈潭秋故居博物馆里,还有陈潭秋当年托付儿子的家书:“现在生活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经成为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除极少数人以外)了。”

陈志远在文章中分享了陈潭秋8岁时的一个故事:“我父亲的爱国主义思想源于我五伯父(陈树三)的影响。五伯父参加过辛亥革命,在我父亲上学时常向他宣传‘三民主义。一次登楼时,五伯父对我父亲说,‘我给你出个对联:陈策楼上谁陈策?我父亲略加思索,回答道‘救民山前我救民!”

这个陈潭秋曾立誓的陈策楼,之后也成为了黄冈的“红色基地”。陈潭秋以此为基地发展党组织,培养农运骨干,开展湖北最早的革命活动。他还发展了自己的二哥、三哥成为农协负责人,发展八弟入党,主持鄂东农民协会的活动。

陈国安还告诉记者,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将陈潭秋的老宅烧的只剩下一个门框。当时国民党就扬言:“陈策楼的猫都是共产党!”

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从武汉中学出发见证党的成立

记者来到位于武汉粮道街的武汉中学继续追寻陈潭秋的革命脚步。校门口一块门牌石上,董必武题写的“武汉中学”刚健有力。走进校园,“不忘初心”等新时代精神在教学楼上的电子屏上格外闪耀。

1912年,陈潭秋考入武昌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如今的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开始了他在武汉十几年的革命历程。在武汉中学任教期间,他从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19年,董必武创办武汉中学,陈潭秋受聘为该校第一批教员。百余年过去,这所历经沧桑的武汉老牌名校依然是省级示范高中。校舍在1965年被修缮重建后,陈潭秋原来工作过的旧校址处修成了纪念馆。古朴的建筑紧挨宽敞的塑胶跑道,每天聆听着孩子们的朗朗书声。endprint

该校党委书记曹双华告诉记者:如今,武汉中学入学新生都要来到校史纪念馆学习,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和国少将,1985年在汉去世的谢甫生就是陈潭秋的第一届学生。他曾回忆:“课堂上,陈潭秋总是从身边问题很自然地引到讲一通国内外大事后再讲课……”

这一时期,陈潭秋利用在学校教书的有利条件,在武汉中学建立起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大力吸收青年进步学生,组织学生学习进步书刊,启发他们敢于同旧制度斗争的民主主义觉悟。在董必武、陈潭秋努力下,武汉中学逐渐成为湖北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主要阵地,成为湖北党建事业的发源地。

由此,1921年7月陈潭秋与董必武一起代表湖北的党组织去上海参加了中共“一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时刻!

最“特殊”的七大中央委员

用生命詮释“优秀共产党员”

原黄冈陈潭秋纪念馆馆长孙在本已经退休,研究了陈潭秋一辈子的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五点,陈潭秋完全符合。”

为了搜集完整的陈潭秋史料,孙馆长曾远赴新疆。他满含热泪地向记者讲述:1939年5月,陈潭秋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2年6月,新疆督办盛世才和中共的关系急剧恶化。在制定撤退计划时,陈潭秋拒绝了其他同志要他第一批撤退的建议,说:“只要这里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1943年2月6日,盛世才将陈潭秋、毛泽民等同志关进了监狱,指使暴徒以抽皮鞭、站火炭、灌辣椒水等酷刑,对陈潭秋进行了非人的折磨。1943年9月27日深夜,陈潭秋被秘密处死,年仅47岁。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由于国民党封锁消息,党中央并不知道陈潭秋已经遇害,依然选举陈潭秋为中央委员。这名特殊的七大中央委员用自己的生命,给什么是共产党员作了最生动的诠释。

孙馆长还告诉记者,因为怀念故乡,陈潭秋给他同在迪化监狱出生但从未谋面的第三个儿子取名陈楚三。2015年8月,陈楚三在北京立下遗嘱,将自己唯一一套房产所卖钱款的一部分共100万元,遗赠给陈潭秋中学,用于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已经年过七旬的陈楚三老人则与老伴一起住进了养老院。陈潭秋中学校长陈进代表学校受赠后激动地表示,陈老的行为让所有在校师生无比感动。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潭秋湖北武汉
The rise of China-Chic
武汉加油
驰援湖北
决战武汉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纪念陈潭秋牺牲70周年学术座谈会征文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