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霍译和杨译两个译本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借鉴意义

2018-01-27 08:31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5期
关键词: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文备众体,幾乎涵盖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所有体裁,故研究《红楼梦》中古典诗歌的翻译,无疑对我们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有所启发和借鉴,故本文以《红楼梦》英译史上影响最大的两部全译本霍译本(霍克斯、闵福德英译本)和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本)为例,通过文本细读法和对比分析法从中西方文化差异,文本信息传递,音韵表意等角度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和更深刻地领略这两部译作翻译的风采,从而对我们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曲赋翻译 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本信息传递 音韵表意

在中国的翻译史上,古典诗歌的翻译一直被视为难上之难,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先生就曾说过:“译事难,译诗更难,译古诗难上加难。”而说起古典诗歌的翻译,历来观点看法都难以统一,有可译性和不可译之争,在可译性之中又有“素体派”和“韵体派”之争。中国的诗词曲赋所具备的独特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风格,使其在翻译中,如何做到“形神兼备”,既能引起共鸣,又不会造成文化上的缺失,这是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史中,韵体派和素体派一直在探索和争执的焦点所在。而《红楼梦》这部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鸿篇巨著,其中的诗词曲赋共有二百六十余首,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文体几乎都涵盖其中,可以说是“文备众体”。这些诗词曲赋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远非可有可无的点缀,与前后语境、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等有割舍不断的关系,”具有多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故研究译者是如何处理和翻译这些诗词曲赋就显得及其重要,故下面就对霍译和杨译这两个英译本中的诗词曲赋进行解读和对比分析。

一、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分析杨译本与霍译本诗词曲赋的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有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刻内涵,把其翻译成英文,无可避免地会产生中西方在思想和文化上的交流和碰撞,尤其是《红楼梦》的作者在小说中匠心独具地用到了大量的诗词曲赋,这些诗词曲赋不仅使文章更加具有美感,而且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翻译的难度。因此在翻译时,在兼顾这些诗词曲赋原本的含义同时,也不能忽略其蕴含的文化内涵,避免文化的流失和歧义,同时还要具有原文的审美情趣和意象美。这无疑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和挑战性。这就要求译者有着中西方文化方面的深厚的文化素养。杨宪译和霍克斯两位译者的教育背景和经历就使得他们具备了翻译《红楼梦》的文化素养,但由于杨宪译和霍克斯两位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他们在翻译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民族和所处时代文化意识的影响,文化价值观不同,故在翻译时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就有所不同。下面笔者将就杨宪益以及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进行具体的分析。如《红楼梦》中迎春的判词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这一判词预示了迎春的命运,“中山狼”“黄粱” 等词语出自中国古代文化典故,中国读者的汉语言文化背景,使其多少都能领会这些词语的具体含义,故对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也有一定的认知;而对于英文读者来说,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理解起来就比较费力,就要依靠译者给出恰当的翻译。例如:《红楼梦》中关于迎春的判词,杨译本为:“For husband she will have a mountain wolf, His object gained he ruthlessly berates her;Fair willow in a golden bower, Too soon a rude awakening awaits her.” 霍译本为:“Paired with a brute like 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 Who on his saviour turned when he was able, To cruelty not used, your gentle heart, Shall, in a twelve month only, break apart.”对比这两个翻译,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时所采取的文化策略就有所不同。杨宪益的文化背景和所处的时代就使翻译时奉行的翻译理念是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尽可能完整的传递和展示出来,故在英译《红楼梦》时注意保留和有意识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尽可能采取异化法去处理和翻译,如“中山狼”直译为“a mountain wolf”,“金闺花柳质”直译为“Fair willow in a golden bower”,而“一载赴黄粱”的翻译则是根据句中隐含的含义“突然梦断,从黄粱梦中醒过来”去理解翻译,从这些翻译上来看都是尽量保留汉语文字字面上的意思和内容上的对等,但对于读者来说在理解和接受方面,就增加了难度。而霍译翻译时则更多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如“中山狼”译为“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尽量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找与源语对等的方式来处理,“金闺花柳质”则意译为“your gentle heart”,虽然利于读者的接受,但却失了原语言的味道和魅力,显得比较苍白,不贴切原诗的文化内涵,而“一载赴黄粱”则译为“Shall, in a twelve month only, break apart.”虽然把字面的意思翻译了出来,但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却没有表达出来,掩盖和弱化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就使得西方读者不能通过作品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涵。

二、从文本信息传递角度分析杨译本与霍译本诗词曲赋的翻译

翻译本身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来传递信息,增加对彼此的了解,故译者在翻译时,尤其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对原作品有深入地了解,要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尤其是作者想要表达和阐述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那就需要译者深入挖掘文本信息,对原著的遣词,造句和语体色彩都要认真地揣摩,才能在翻译时更好地传递出原作的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信息。《红楼梦》是一部“文备众体”的宏篇巨著,其中诗词曲赋就达260首之多,所要传递和表达的信息和情感就更丰富和复杂,杨宪益的中国语言和文化背景使得在翻译时更加注重译本和原著内容上的契合度,尽量避免文化信息上的缺失,故在翻译时,尤其是诗词曲赋翻译时,更多采用异化翻译方法,而霍克斯的西方文化背景使得其在翻译时更注重读者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度,故更多地采用归化地翻译方法,下面就对比分析一下两个译本在文本信息的传递上各自的特点。例如,《红楼梦》中宝釵的《螃蟹咏》:“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这是一首以景咏物讽刺诗,全诗借螃蟹的形象来讽刺和折射在现实社会中那些心怀叵测,横行霸道之徒。针对这首诗,杨宪益夫妇从始至终采用都是直译法的翻译策略,如原诗第一句“桂霭桐阴”直译加音译法译为:“in the shade of osmanthus and Wutong”就比较直观地揭示了原诗的时节和场景,保留了原诗所营造出的一种意象美;而霍克斯采用的翻译策略是意译加直译法,同样是原诗的第一句“桂霭桐阴坐举殇”中的“桂霭桐阴”,霍克斯则意译为:as the autumn day ends,只是点明了季节,但却没有传达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美,第二句“长安涎口盼重阳”中的“重阳”,杨宪益直译为“the Double Ninth”,虽把这一节日对等的翻译出来,但对于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的读者来说,并没有把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意义很好地阐释出来。而霍克斯采取了意译法,没有把这一节日翻译出来,只是根据原诗所要表达出来的“京都里的馋嘴们都盼望着佳节吃蟹”而意译为“small friends”,虽说表达出了原诗的含义,但却没有这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文化向西方读者展现出来,第三句“眼前道路无经纬”则借用描述螃蟹横着走来讽喻了有些人横行霸道,杨宪益把这一句直译为:“It crawls sidewise because the ways of the world are cooked”,“sidewise”这个词选的很形象,把螃蟹横着走生动地描述了出来,选用“cooked”这个词也很传神,cook这里的意思是“筹划,规划”的含义,用这个词就把螃蟹横行霸道,目空一切的神态描写得传神,活灵活现,而霍克斯则意译为“A straightforward breed you are certainly not”,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上,就不够生动传神,缺乏了原诗的神韵和所要以小喻大的思想内涵。第四句“皮里春秋空黑黄”中“皮里” 指的就是壳里,因为螃蟹只有壳,没有皮,“春秋”在这里指“花色”,螃蟹的蟹膏有黄、黑色不同颜色,“空黑黄”指的是玩得花样再多也徒劳的意思,这一句杨宪益把颜色词都直译了出来,而且选用了“harbours”这个动词,这个动词有“藏着,隐匿”的意思,用这个词就生动描述出肚子里都藏着坏点子的腹黑,擅搞阴谋诡计之人形象,表达出了原诗借用螃蟹所要讽咏的对象,但是“空”这一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却没翻译出来;而霍译采用意译法译为:And the goodness inside you has all gone to pot虽翻译出了“空”的含义,但原诗所要营造出的一肚子阴谋诡计之人的意思却有所缺失。而诗的后半部分,两位译者都是采用直译的方法,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最后一句“月浦空余禾黍香”中的“禾黍香”,杨宪益是从嗅觉的角度翻译为“the millets scent ”,而霍克斯则采用视觉的角度翻译为“fat grain”。endprint

从上可以看出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可以较好地传递文本信息,避免文化信息的缺失,对于中西方文化重合的部分,则采用与目的语相对等的方式来处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大的,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词语,一定要进行深入的分析考虑,可以有目的地对部分词语进行变异,使其即能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又能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三、从音韵表意角度分析杨译本与霍译本诗词曲赋的翻译

诗歌不仅具有形式上的美感,音韵上的美感,还有其营造出的意象美,带给人艺术上和情感上的愉悦和享受,因此翻译诗歌时,需要译者把各种美感恰当地表达和传递出来,那么译者就要深入地去了解和分析其韵律、格式及其词语的内涵,将作品中诗歌的音美、形美和意美都展示和传达出来。在《红楼梦》中,两位译者都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素养在进行翻译时,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杨译本为:“Mean huts and empty halls

Where emblems of nobility once hung;

Dead weeds and withered trees,

Where men have once danced and sung.

Carved beams are swathed in cobwebs

But briar-choked casements screened again with gauze;

While yet the rouge is fresh, the powder fragrant,

The hair at the temples turns hoary for what cause?

Yesterday, yellow clay received white bones;

Today, red lanterns light the love-birds nest;

While men with gold and silver by the chest

Turn beggars, scorned by all the dispossessed

A life cut short one moment makes one sight,

Who would have known its her turn next to die?

No matter with what pains he schools his sons.

Who knows if they will turn to brigandry?

A pampered girl brought up in luxury

May slip into a quarter of ill fames;

Resentment at a low official rank

May lead to fetters and a felons shame.

In ragged coat one shivered yesterday.

Today a purple robe he frowns upon;

Alls strife and tumult on the stage,

As one man ends his song the next comes on.

To take strange parts as home

Is folly past compare;

And all our labor in the end

Is making clothes for someone else to wear.”

霍譯本为:“Mean hovels and abandoned halls

Where courtiers once paid daily calls:

Bleak haunts where weeds and willows scarcely thrive

Were once with mirth and revelry alive.

Whilst cobwebs shroud the mansions gilded beams,

The cottage casement with choice muslin gleams.

Would you of perfumed elegance recite?

Even as you speak, the raven locks turn white.

Who yesterday her lords bones laid in clay,

On silken bridal-bed shall lie today.

Coffers with gold and silver filled:

Now, in a trice, a tramp by all reviled.endprint

One at some others short life gives a sigh,

Not knowing that he, too, goes home—to die!

The sheltered and well-educated lad,

In spite of all your care, may turn out bad;

And the delicate, fastidious maid

End in a foul stews, plying a shameful trade.

The judge whose hat is too small for his head

Wears, in the end, a convicts cangue instead.

Who shivering once in rags bemoaned his fate,

Today finds fault with scarlet robes of state.

In such commotion does the worlds theatre rage:

As each one leaves, another takes the stage.

In vain we roam:

Each in the end must call a strange land home.

Each of us with that poor girl may compare

Who sews a wedding-gown for another bride to wear.”

《好了歌注》作为《好了歌》的注解,是整部作品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炼。《好了歌注》从形式和节奏上看,不是格律诗,有长短句,类似于元曲,可称之为杂言诗。从整体上讲,这首歌很讲究诗歌的音韵美,故也有对仗、押韵等,压尾韵ang,而且一韵到底。另外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昨日黃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中的“白骨”、“ 鸳鸯”用隐喻的手法,“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中的“强梁”,“ 膏粱”,“ 烟花巷” 用了借喻的手法,“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中的“纱帽”,“ 紫蟒”,用了借代的手法。杨译本在形式上严格仿照原诗来翻译,使用隔行押韵的方式,偶数行押韵,基本上采用直译法。霍译本则仿照英诗中4音步抑扬格的句式来翻译,每两行押一韵,韵脚多变,基本采用意译法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讲究“三美”:音美,形美,意美”,从音美角度来看,霍译本更注重押韵,两行一押韵,读起来更有音韵美感。而杨译本因过于囿于原作文字、形式与内容,故在译文的音韵美上就有所缺失。此外为了更好地阐释中国文化,杨译本增加了注释和脚注等形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文的结构美。而观之霍译文,他不仅努力契合原文的尾音押韵效果,而且在译文的形式上也富有变化,显得错落有致。但从意美上来看,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翻译时,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则各有千秋。对原诗的“白骨”、“红灯”、“ 鸳鸯” “纱帽”,“紫蟒”等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汇,杨宪益的中国文化取向,使其采取直译法,译文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而霍克思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使其在翻译这些文化词时要么省去不译,要么按照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翻译出来,迎合了西方人的审美观。

总之,《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对其英译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古典诗歌英译的研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了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两种译本后,我们发现译者的文化背景使其在翻译时不由自主的打上了本民族的文化烙印,中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使其在翻译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杨译本更注重传播和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故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则主要使用异化和直译,中国文化因素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则从读者的接受度和西方人的审美角度出发多使用归化和意译,或从目的语的角度进行对等翻译,译文则更有美感和韵律,但不可避免地缺失了一些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故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尽量把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读者的接受度有机地融合起来,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思考。相信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不断地深入和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深入地了解,西方读者会更容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中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Hawkes,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86.

[3]Yang Hsien-yi,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8.

[4]李明.操纵与翻译策略之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2).

[5]陈嚁.《红楼梦》及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J].探索与争鸣,2007(11).

[6]冯晓黎.从英译《红楼梦》看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7]冯全功.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中诗体押韵策略研究[J].外语与翻译,2015(4).

[8]缪维嘉.从《红楼梦》英译看文化移植中的“妥协”[J].外语教学,2005(5).

[9]闫敏敏.二十年来的《红楼梦》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 2005(4).

[10]左飚.文化翻译的策略及其制约因素——以《红楼梦》两个全译本对原文本文化信息的处理方式为例[J].上海翻译,2009 (1).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论改琦《红楼梦图咏》的观看之道
茹志鹃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红楼梦》(纪念版)
别样解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