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

2018-01-27 08:44徐静徐玲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5期
关键词:王尔德

徐静+徐玲

【摘要】《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众多杰出作品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唯美主义观:艺术至高无上,艺术和美是永恒的,生活是艺术的学生。艺术不应该受到道德和理性的束缚,人们应该充分地实现自我的天性。本文运用唯美主义的部分观点对小说进行分析,解读了王尔德对艺术、道德、人生观和美学观的理解。

【关键词】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 唯美主义

【Abstract】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is the only novel in the outstanding works of Oscar Wilde. It reflects the authors aesthetic notions:Art is supreme. Art and beauty are eternal. Life is the student of art. Art shouldnt be restricted by morality and rationality. Humans should realize their nature thoroughly. By analyzing aestheticism, this paper interprets Oscar Wildes understanding of art, morality, view of life and aestheticism.

【Key words】Oscar Wild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estheticism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作为19世纪后期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和作品都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他是一位有着非凡才华的剧作家、小说家、诗人和文学批评家。

王尔德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威廉姆·王尔德是当地有名的眼科医生,母亲是一位作家与诗人。从小受到文学熏陶的王尔德最初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求学,继而在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Magdalen College)继续深造。正是在牛津大学求学期间,他成为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的忠实追随者,并深受其美学思想的影响,这也为他日后成为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言人奠定了基础。

一、艺术与生活

王尔德提倡的唯美主义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他相信艺术是纯粹之美,艺术是生活的导师,而生活只是对艺术的学生。“一切坏的艺术都是归返生活和自然造成的”,任何企图将生活和自然上升为艺术的努力必将以失败告终。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他的这一艺术观得到了充分体现。

道林在初次见到西碧儿之后,就被她的美貌和演技所吸引。在道林的眼中,西碧儿不是一个普通的美丽女子,她代表着美和艺术。换句话说是西碧儿的艺术才华吸引了道林。对于道林来说,西碧儿代表着舞台艺术的魅力,她对一个又一个角色的完美演绎让道林为之倾倒。“今晚她是伊摩琴,明晚她是朱丽特”。在道林疯狂爱上了西碧儿之后,他邀请了亨利勋爵和画家贝泽尔去观看西碧儿的演出。可是西碧儿拙劣的演出却让道林失望、愤怒,他甚至认为西碧儿已经扼杀了他的爱。而对于西碧儿来说,这一切恰恰相反。在她爱上道林之前,她是无比热爱舞台,认为舞台上经历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因此她完全投入到了每一个舞台角色中去。当她爱上道林之后,她认为舞台变得虚无缥缈,而道林才是那个带给她现实爱情的王子。“啊,我的爱人,是你使我从这种禁锢中解脱出来,是你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你给我带来了更高深的东西,艺术只能是它的反射”。西碧儿爱上了道林给她带来的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厌倦了舞台表演,最后失去了她原本拥有的舞台魅力。道林狠心地抛弃了西碧儿,并导致了她绝望自杀。王尔德传递的信息是:西碧儿在舞台上展现的艺术魅力才是真正的美,值得道林去欣赏。然而西碧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为了现实中所谓的爱情而放弃舞台、抛弃艺术,这一结果正体现了作者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点:艺术高于生活,生活模仿艺术。当艺术和生活发生冲突时,生活应该让位于艺术。

道林和画像的关系也从另一侧面阐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年轻时的道林确实俊美,可是当他许诺用灵魂交换青春美貌的那一刻起,他的画像(艺术)反映并记录了他的一切劣迹和罪行(现实)。随着道林罪恶行径的增加,画像变成了他灵魂堕落的反映和写照。在这种艺术模仿现实和生活的过程中,艺术的美不断被破坏和损毁。最终,道林无法忍受画像时刻提醒他所犯的罪行,拿起匕首刺向画像。画像恢复了原样,而道林却倒在了血泊中。画像对道林现实罪恶行径的反映似乎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观点,但王尔德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通过最后的结局,把唯美主义的思想表达得入木三分;看似胜利的现实主义着实为唯美主义做了一回嫁衣。一切艺术对生活的模仿及镜像式反映使得艺术远离美;但最后美战胜了丑,艺术战胜了生活,唯美主义战胜了现实主义。

二、艺术与道德

众所周知,王尔德一直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和无功利性,他坚信艺术的独立性和自身价值。他认为:“文学作品无所谓道德、也无所谓不道德——有的写得博大精深、有的写得稀松粗略,仅此而已。”、“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艺术是纯美的、超道德的,人们不应该用世俗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和制约艺术,艺术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同时王尔德很隐蔽地反映了自己的道德倾向,并且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虽然他显得与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道德格格不入,但他认为是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出了问题。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描述了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道林、贝泽尔和亨利。用贝泽尔自己的话所说:亨利是身份和财产的象征,贝泽尔是智慧和才能的代表,道林是美丽的容貌的化身;到最后亨利成了诱惑和一切罪恶的化身,貝泽尔成了理性和令人厌恶的道德,道林则成为堕落和罪恶的化身。亨利是一位典型的享乐主义者,他用尽一切办法去诱惑道林接受他的享乐主义人生观;而贝泽尔则是不断地规劝道林弃恶从善,回归道德,但他的努力却一次次地失败;最后随着道林拿起匕首刺向画像,小说剩下的只有那幅恢复原貌的画。endprint

王尔德曾经公开地这样表达:“贝泽尔是我心中的我;亨利勋爵是世人眼中的我;道林是我想要的我——也许,在别的时代——成为的我”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道德和艺术的关系:一方面,这三者的关系可以看出贝泽尔的道德原则并未拯救堕落的道林;相反,在道林死后画像最后恢复原貌。这些都投射了艺术超越道德,艺术不应该被道德所约束的唯美主义观点。王尔德认为艺术高于生活,艺术才是永恒的美;另一方面,小说也可被解读成用一种隐蔽的手段传递着道德意识。道林是王尔德想要塑造的一个唯美主义形象,但仍然不是一个超越了道德的艺术形象。因为道林一次次的堕落、违反道德,并非真的同他的容貌一样没有留下丝毫的痕迹,而是每一点都体现在了画像上。道林的内心也是复杂的,他一边享受着一切感官上的满足,一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开始感到恐惧和不安,甚至到最后他感到后悔:“我一生作的孽太多了,今后我再也不干了”。他渴望“重新做人”。道林无法摆脱内心的犯罪感,经受着内心道德谴责的煎熬。他最后的死亡和画像的复原都影射出一点:尽管道林表面可以无视道德、不受道德约束,但是他并未真正摆脱道德,只不过道德在艺术这件外衣下变得更隐蔽。最后罪恶受到惩罚,艺术恢复原貌,艺术和道德以各自应有的方式继续存在下去。

三、同性恋中的美学观

在王尔德的创作中,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注重描绘男性之美,着力表现男性的魅力。《道林·格雷的画像》也不例外,王尔德毫不吝啬于描绘道林的魅力:“他的确美得出奇,鲜红的嘴唇轮廓雅致,湛蓝的眼睛目光坦然迷人,还有着一头金色的卷发”。对男性之美的描述从一定角度恰恰体现了王尔德的美学观,他热烈地歌颂赞扬了男性的青春、率真和热情。王尔德自己曾经这样说过:“马哈菲和泰瑞尔培养了我对希腊的热爱、向我传递了希腊的知识”,其中马哈菲的影响甚大。作为王尔德在圣三一学院的指导老师,马哈菲牧师是古希腊的绝对推崇者。他精通希腊文化,并在其著作中指出同性之爱比异性之爱更加纯粹和高尚。王尔德后来陪同马哈菲教授去了希腊,并对希腊文化印象异常深刻。在希腊,哲学家们对美和艺术进行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美学思想。这些经历对王尔德影响巨大,并奠定了他美学观的基础。他对艺术美的纯粹性的理解正是起源于希腊美学思想。

从小说的情节中不难看出《道林·格雷的画像》清晰地表征着作者的美学观和人生经历。画家贝泽尔对道林的同性之爱被动而又高尚,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贝泽尔对道林的迷恋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灵感并最终创造出了伟大的画作,这影射了作者对同性恋积极作用的肯定态度。然而这种情感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亨利对道林的感情充斥着奉承和诱惑,他不停地给道林灌输着享乐人生的道理、主张人生的目标就是“去不停地寻找新的感官快乐”。萨默斯是这样评价《道林·格雷的画像》这部小说的:“《道林· 格雷的画像》创造性的张力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我们无法重建这个世界或使其变得完整;小说构建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性恋能够被原谅;感官享乐及对一切美的追求将成为主要特征”。美和艺术成为这部小说的中心主题,而这种同性恋审美和行为正是对美和感官追求的一种实践。

在现实生活中王尔德也大胆地实践着他的美学观。他喜爱奇装异服、奇谈怪论,作品中用尽华丽辞藻。他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把自己的艺术审美融入生活之中。他认为生活中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美的一种体现和反映。王尔德是一位充满矛盾的艺术家:他抨击着维多利亚时期的物质主义,但却紧随风尚,表现出强烈的物质崇拜倾向。他对建筑、室内装饰、服饰和瓷器等物质的审美都表明他对物质的精致追求和对美的独到理解;他一面过着普通的家庭生活,娶妻生子,另一面却又和同性保持着情感纠葛。因此,无论是艺术主张和生活实践中,王尔德都践行着他内心复杂甚至是矛盾的美学观,正如他自己所言:有教养的人和他人矛盾,而智者同自己矛盾。令人遗憾的是,这位英伦才子陷入与同性的情感之后身败名裂,身陷囹圄。但是倘若要全面评价同性恋对王尔德的影响,笔者认为同性恋是一把双刃剑——在激励他的创作灵感的同时也毁灭了他的艺术前途。

四、结语

在看似充满悖论的小说中,王尔德实则是采取了寓言的中立立场阐述了他所有观点。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甚至语言都不是单线条的,这就要求读者用多维度的思考方式去准确把握王尔德的真实思想。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点,并最直观地反映了王尔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他的唯美观有其偏激和局限的一面,但我们不难看出王尔德对艺术的纯洁性的坚决捍卫和执着追求,这在当时的维多利亚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Holland M.Complete Works of Oscar Wilde[M].Lond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1994.

[2]Oscar Wilde,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1.

[3]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M].荣如德,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4]赵醴,徐京安.唯美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张介明.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0,(4):32-39.

[6]Laure.Twentie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Vol.41[M].Detroit:Gale Research,1991.

[7]孙国瑾.王尔德与唯美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1,(1):73-74.

[8]王尔德.王尔德全集[M].杨烈,黄杲炘,译.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0.9.

[9]贺兰(Holland,Vyvyan).王尔德[M].李芬芳,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10]Oscar Wilde.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 [M].New York.Simon &Schuster Inc.2005.

[11]Summers,Claude J.Gay Fictions Wilde to Stonewall[M].New 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1990.

[12]乔国强.《道连格雷德的画像》中的“悖谬”[J].外语研究,2008:(2):96-99.

[13]程佳佳.《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多重意象解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6:(5).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行动研究对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影响研究”编号:16DQ53。

作者简介:

徐静(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徐玲(198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尔德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为自己
为自己
为自己
王尔德的色彩
王尔德童话——儿童文学外衣下的成人世界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