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问题研究

2018-01-27 06:28刘丰华
中文信息 2017年12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路径选择问题

摘 要:“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21世纪的主人,而青年公务员作为我国青年群体的缩影和代表又有着多重身份,是青年和未来领导干部的复合体,又是人民群众的服务者和党的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社会公众对青年公务员的认同程度势必影响对政府整体的认同,对青年公务员群体社会认同的否定评价必然上升为对政府的整体评价。同样,对政府整体的社会认同也必然再反作用到对公务员群体的社会认同。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公务员的管理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政府的公共管理必然受阻,施政目标也将难以实现。因此,提升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意义重大。

关键词:青年公务员 社会认同 问题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2-0-02

一、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内涵及面临的问题

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是社会认同的典型个案,系统分析其面临的问题,是找到解决路径的基础前提和关键所在。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公务员及青年公务员的定义

“公务员”是从“civilservant”或“civilservice”翻译过来的,原意是“文职服务员”或者“文官”,屬于外来用语。在我国,公务员特指“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具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1] 而青年公务员主要是指以年龄为划分标准的公务员。但是,各国对于青年的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是在我国,不同的组织对青年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但是,我国在公务员招考中,一般要求报考者的年龄在35周岁以下。因此,本文所研究的青年公务员特指35周岁以下(包含35周岁)的公务员。

1.2社会认同的内涵

社会认同是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向一致”。[2]主要包括职业认同、角色认同和价值观认同。具体来说,社会认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社会认同是多元、动态的,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第二,社会认同具有社会性,属于集体性行为;第三,社会认同具有多样性。社会公众对青年公务员的认同不仅仅包括职业,也包括角色、价值观等等。第四,社会认同具有历史性。因为,对于任何群体、任何事物的认同并不是本身就存在的,也不是上天赋予的,必然有一个逐步构建的过程,这个构建依赖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因为,社会认同“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3]正如唯物史观所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面临的问题

作为青年和干部复合体,社会公众对青年公务员的认同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然而,当前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

2.1社会地位

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报考公务员之所以热门,主要是因为公务员具有较好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同时具有相对完善的保障体系,如职业发展、工资福利等。

2.2廉政情况

关于腐败问题,公务员内部普遍认为,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不是普遍现象,而一部分的社会公众认为,公务员腐败占据党员队伍的大多数。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别反面案例、失真信息的快速传播,公务员作为一个集体很容易被民众“妖魔化”,似乎陷入了“集体腐败”的漩涡中。尽管多数的社会公众对公务员的绩效和廉政情况仍有较强的期待,但认同上的差异无论是对于公务员工作的开展,还是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3效能问题

绝大多数的公务员工作认真负责、效率较高,甚至因为工作任务繁重经常加班加点。而社会中却流传着公务员“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

无疑,社会公众如果带着有色眼镜看公务员的话,不利于政策法令的实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在此情况下,培育社会公众对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影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因素分析

在快速发展、开放、多元化的时代,社会民众对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剖析影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原因,从而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解决路径,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民众对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

1.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传统文化“重人治、轻法治”的影响,“遇事找关系”的“官本位”思想在社会中比较浓厚,社会民众不自觉地把社会分为“官”和“民”两个阶层,无意识中造成了阶层的对立。此外,受传统思想影响,个别公务员身上还存在着身份优越感。

为了提拔升职,个别公务员甚至会不择手段。在得到提拔升职之后,又会通过所谓的“灰色收入”尽力捞回自己的成本。毫无疑问,这些因素影响着社会公众对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

2.社会转型期的冲突

当前,我们不仅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也处于矛盾的“凸显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维权意识也普遍增强,但履行义务的意识并没有同步提高,往往因利益诉求不能实现归咎于政府办事不公。

3.政府改革举措不完善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总书记首次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此后更将“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上升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之一。然而,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四座大山”仍然困扰着民众。社会保障机制不到位,部分群体的利益受损、被剥夺感强烈。一旦产生“破窗效应”,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

4.公务员职业公信力受到质疑

作为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者,公务员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多数的青年公务员都是中共党员,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然而,近些年,随着公务员招考范围的扩大、人数的增多,部分青年公务员存在服务意识欠缺、工作推诿扯皮,执法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这些无疑会损害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导致公务员群体职业公信力受损。endprint

5.青年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

面对当前反腐形势的严峻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加强青年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然而,当前青年公务员思想政治的有效性不尽如人意,“开会议”、“学文件”、“听报告”的传统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很难真正达到“入脑”、“入耳”、“入心”的效果,难以满足社会“应然”的要求。显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如果长期处于不足的话,也会成为影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障碍因素。

三、提升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路径选择

提升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认真研究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现状,寻找出改善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途径,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公民对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然而,提升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媒体以及公务员自身各方的努力。

1.加强对青年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公务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也是特殊对象。为了解决青年公务员队伍中出现的问题,实现青年公务员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思想转变,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净化青年公务员队伍中的风气。正所谓,“政者,正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采取授课、讲座、报告的形式,不否认传统教育方式的益处,但这种教育方式更多的是灌输式、填鸭式。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对青年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效性。比如,在对青年公务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采取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先进人物报告等形式,更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真正达到入脑、入心,从而提升青年公务员工作的担当能力。

2.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对一桌宴席好坏的发言权在于其食客而不在于厨师,一个房屋好坏的发言权在于其住户而不在于建筑师。但是,宴席和房子的质量到底怎么样还是取决于厨师和建筑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对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也是如此,虽然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来自于社会公众的评价,但是青年公务员也可以从自身加以改善。

因此,改善公务员的工作作风,加强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形势所需、任务所需、形象所需。首先,增强转变作风的自觉性,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其次,增强转变作风的针对性,注重严防并举。再次,增强转变作风的长效性。因为,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抓常、抓细、抓长。

3.坚持中国共产党优良的政治文化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屆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中国共产党优良的政治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渗透在党内生活和党内建设的各个方面。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和成长于革命文化,能够有效塑造青年公务员的党性品格。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政治文化。

4.严厉惩治腐败

作为社会的毒瘤,腐败问题不仅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和稳定,而且影响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正所谓,“物先必腐,然后虫生”。而在社会公众眼里,公务员代表着政府,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以及公共利益的服务者,腐败问题的存在无疑会影响政府形象。因此,必须严厉惩治腐败,严防权力之“腐虫”。所有公务员都必须严守思想防线,特别是青年公务员必须时刻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政治学习,把反腐倡廉印在心上,把人民举过头顶,塑造良好的公务员职业形象。

5.发挥主流媒体对舆情的正面引导、重视政府形象塑造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对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无疑会受到社会舆论及舆情的影响。因此,必须发挥主流媒体对社会舆论及舆情的引导,使负面舆论及舆情的破坏力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主流舆论及舆情向良性发展。因为,执政党扩大社会基础,获得更多的支持者的前提条件是就必须把握舆情,送样才能使政权稳定。【4】

参考文献

[1]李德志.人事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2.

[2]张春兴.青年的认同与迷失[M].台北:东华书局1993:2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0.

[4]王邦左.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76.

作者简介:刘丰华(1989-),女,安徽临泉人,中共阜阳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路径选择问题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