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长安古意》的鉴赏述评

2018-01-28 11:00谢晓晖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519085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古意主题思想长安

谢晓晖 祖 央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519085)

在前人关于卢照邻《长安古意》的鉴赏和研究中都提到,《长安古意》是一首都市诗。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长安古意》的文学成就都是认可的。前人对《长安古意》分析的角度主要为生活描绘、艺术特点、结构划分和主题思想。即使在一些大的角度上,前人研究并不多,但是在结构划分和主题思想方面还是有一些争议。这里把前六十句划为场景描写部分,剩下部分为作者议论部分。本文将从上述这几个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几十年中对《长安古意》的鉴赏研究做一个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一、长安城的场景描写

《长安古意》最亮眼的地方之一无疑是占篇幅绝大部分的场景描写。霍省瑞在《摄辉煌画面 显初唐风韵——〈长安古意〉结构艺术浅探》中说道:“《长安古意》可谓是一次全方位、多角度摄像,它主要有生活场景的整体扫摄、豪门贵族的男欢女爱、市井娟家的奢靡颠狂和文武将相的相互倾轧等热闹场景,节物风光、沧海桑田以及寂寥扬雄一床书等清冷镜头,众多的生活片断剪辑连缀而构筑起此诗整体的影视效果,从而再现了当时古都各色人等的生活实况。”在前人的众多描绘中,写景写生活场景的部分已经淋漓尽致。这些描写既表现了长安城上层生活的奢靡,同时也给后人展现一幅五彩斑斓的初唐生活画卷。更重要的是,这些文风华丽的对上层贵族奢华生活的描写和最后两联的朴素清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二、主题思想

《长安古意》的主题思想是大多数鉴赏者在文中有提及到的,诗的最后两联是诗歌主题思想表达的重点。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作者对奢靡生活的批判和对杨雄之流不慕名利,潜心学术的赞美;有的人则认为卢照邻曾在邓王府中典签,年轻豪气,也会有对贵族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前者参见林家英在《癫狂中有战栗——浅谈《〈长安古意〉的批判精神》中对文意的概括“《长安古意》的批判艺术是通过对美的人生的追求表达对丑的人生——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否定”。卿燕在《〈长安古意〉之我见》中写道:“(卢照邻)冷静客观地揭示当时社会上的腐朽奢靡之风,和对这种生活方式以及态度的批判”。后者则具体在魏景波的博士论文《唐代长安与文学》体现,“不可否认,诗人在描写这些东西时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欣羡之情……即使穷居陋巷,清节自守,又如何能经逃光阴逝水的磨洗,从而落得个寂寂寥寥的命运?”

还有一种观点,那就是对时空的思索,放眼初唐诗篇,这几乎成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而在《长安古意》最后八句中的前四句体现得尤为明显,前面写奢靡的贵族生活和男女私情,后面写寂寂寥寥无人知晓的杨雄与桂花。时间和空间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人以视觉和感受上的巨大冲击,作者达到了突出前者生前奢靡身后空,后者生前不志身后扬名的目的。这四句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有人把这四句诗单独出来划成一段,也就不难理解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前人的文章中不约而同地提到闻一多的《宫体诗的自赎》,引用当中对《长安古意》以及宫体诗的议论。对于闻一多的观点,有人藉此支撑自己的意见,有人则提出了反对的看法。例如,闻一多的文章当中用诗性语言描述《长安古意》的出现给宫体诗带来解放的句子是为人称道的。同时,闻一多称《长安古意》最后四句为“一点点的艺术失败”受到了抨击。

三、艺术特点、段落层次和对比手法

在艺术特点上,为人称道最多的还是卢照邻对于宫体诗的突破。宫体诗流行于六朝梁代,主要描写宫廷中奢华艳丽的生活。到了后来,虽然内容有所变化,但始终没有走出“宫廷”的范围。《长安古意》的诞生,是宫体诗走出宫廷,走向民间的重要标志。此外,《长安古意》在语言上,用铺陈的笔法,犹如画一幅极其细致的工笔画。辞藻华丽,大有用写赋的笔法来写诗的意味。

段落层次划分上,有“四层论”,有“三段论”。大体上都是根据场景描写中的转换和关联度进行切分,通常把最后八句或者最后四句划为一段。而赵永建在《〈长安古意〉结构论析》中把前面的六十句场景描写划为一段,“节物风光不相待”四句为一段,剩下的“寂寂寥寥扬子居”四句为一段。前者以场景描写为划分重点,后者以主题表达为划分重点。

对比手法上,《长安古意》经常被用于和骆宾王《帝京篇》作为对比。因为两首作品都是先进行铺陈描写而后进行议论,写的都是长安,当中一些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称为“姊妹篇”。

四、《长安古意》新论

在总结了前人对《长安古意》的鉴赏以后,基于这些议论,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长安古意》的中心思想,闻一多的评论以及与《帝京篇》的对比来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一)关于主题思想

《长安古意》的原文中,华丽的六十句场景描写并没有太多贬损的成分。相反,其中可以看到长安城生活的精彩缤纷,比如“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对于“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作者也没有明显的批判色彩,仅仅只是陈述所见之事实。可见作者对于长安生活并不是单纯的批判。

初唐是一个上升的时代,知识分子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卢照邻自然也有自己的理想。面对纷繁复杂的长安城,诗人也是凡人,即便接受了多年的儒家教育,终究是对充满诱惑的眼前摇摆不定。所以个人认为作者对诗中所描写的两种生活并没有一褒一贬之意,而只有更赞同后者之意,这是感性和理性的冲突。对于最后八句的对于读书人的回归,相信是作者在所见所闻疲于挣扎之后发出的慨叹。

(二)关于闻一多眼中的“一点点艺术失败”

如前文所述,闻一多在《宫体诗自赎》中把诗的最后四句称为“一点点艺术失败”,他认为“恶的方面比善的方面还有用”。他把诗前面奢华靡丽的场景描写称为“恶”,而如果没有了后面的“善”,这一诗篇会更加完美。

然而,个人认为如果纯粹成了“恶”,这个诗篇会变得少了些许温度——就像冷水的寒意深入骨髓一样,它的感情色彩也会因此减少。在万花筒般的长安城中,迷失了原来的方向,是非好像也变得不那么分明,感性由慢慢趋向主体地位,到压倒性的统治。这对诗篇的主题丰富性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这“善”的出现,使得迷惘的、价值混乱的人们重新开始了理智的思考,重新开始了选择。朴素清丽而又简洁的收尾,冲击力之强使余音绕梁,回味良久。时代的温度正是这样的反差当中体现。

(三)关于《帝京篇》

《长安古意》和《帝京篇》都有华丽的上层生活描写。在最后的议论中,《长安古意》写了杨雄在南山下、桂树中潜心文章的场景;而《帝京篇》则表现了郁郁不得志的郁闷。这两种方式各有千秋,没有什么可比较褒贬之意味。

然而,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写诗时心境的不同。在《长安古意》中,最后四句更偏重感性的抒发。那种朴实而又惊艳的场景的设想,感人至深的“桂花袭人裾”,像是在画一幅山水的水墨画,大片的留白和山下杨雄的居处,给人完整的图画感。而说理上《帝京篇》更胜一筹,短短几句通过司马相如、杨雄和贾谊等历史名人的例子,重点写出了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而对于这一切,只有“已矣哉,归去来”的心酸无奈。所以两首诗的议论都可圈可点,深刻的主题凸显。

结语

《长安古意》作为卢照邻的代表作,至今广为流传,当中的场景描述、运用手法和艺术突破惊艳世人。但是对其鉴赏的篇目所见不多,角度也多是从主题思想、结构手法来进行鉴赏,偶尔在唐代文学或者长安文学等著作中有相关的地域文化分析,关于其体现的价值观和民俗分析至今未见。《长安古意》的深意浓厚,潜藏的文化价值多样,值得后来人继续探寻。

[1]霍省瑞.摄辉煌画面 显初唐风韵——《长安古意》结构艺术浅探[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S1):220-221.

[2]林家英. 颠狂中有战慄——浅谈《长安古意》的批判精神[J].名作欣赏,1982,(04):28-31.

[3]卿燕.《长安古意》之我见[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4):114-115.

[4]魏景波. 唐代长安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3.

[5]闻一多. 宫体诗的自赎(节选)[J].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13,(12):1.

[6]赵永建.《长安古意》结构论析[J]. 周口师专学报,1994,(S3):6-8.

[7]王明好. 一场视觉的盛宴——《长安古意》欣赏[J]. 电影评介,2010,(09):99-100.

[8]张春梅. “四杰”七言歌行艺术特点分析——以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为例[J]. 大众文艺(理论),2008,(11):108-109.

猜你喜欢
古意主题思想长安
我们长安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水VS火
寻找古意的配色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西游新记 2
紧扣细节文字,着眼文章“分歧”
论电影《建党伟业》的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
水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