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诗太守吟咏水天堂

2018-01-28 14:38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14
名作欣赏 2018年17期
关键词:韦应物水城刺史

⊙徐 静[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 江苏 苏州 215014]

白居易《送刘郎中赴任苏州》诗曰:“何似姑苏诗太守,吟咏相继有三人。”唐朝中期三位著名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曾先后出任苏州刺史,担任行政长官,成为苏州史上佳话。三位姑苏诗太守热爱苏州,歌咏苏州,留下许多名篇佳作。通过姑苏诗太守的生花妙笔,人们可以欣赏苏州到这座魅力无穷的人间水天堂,特色鲜明,令人向往。

一、韦应物诗咏水天堂

姑苏诗太守第一位是韦应物。韦应物出身于高门贵族。曾任左司郎中、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平和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后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唐德宗贞元四年(788)秋,五十二岁的韦应物被任命为苏州刺史,因此后人称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韦应物是从盛唐过渡到中唐的重要诗人。他对大自然的观察体验十分细致,又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技巧,因而写出了不少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的诗歌,既清新朴素又精巧华美。白居易称赞韦应物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其诗风被后人称为“韦苏州体”。在苏州任职期间,韦应物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为政之余,韦应物喜欢与吴中文人诗歌酬唱,交流感受,比如他曾设宴招待被贬官的顾况,并写下了《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一诗,抒发了诗人与苏州文士宴集吟咏的场面和感想。通过与文友聚会时的情景描绘,写出闲适生活的情趣。末尾四句很著名: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疆。

“大藩”是指大的诸侯国,这里指雄州大郡。这几句盛赞苏州不仅经济发达财赋富足,而且文化发达人文荟萃,全面展示了唐代苏州的盛况。关于苏州的富庶繁华,韦应物在《登重玄寺阁》诗中进行了具体详细的描写,诗曰:

时暇陟云构,晨霁澄景光。

始见吴都大,十里郁苍苍。

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合沓臻水陆,骈阗会四方。

俗繁节又暄,雨顺物亦康。

禽鱼各翔泳,草木遍芬芳。

于兹省氓俗,一用劝农桑。

诚知虎符忝,但恨归路长。

此诗写于贞元六年(790)诗人任苏州刺史时。诗题中的“重玄寺”,在苏州皋桥东甘节坊,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中。唐代,全国经济中心南移。虽经历安史之乱,但苏州经济日趋繁荣,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云构”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物。“吴都”指苏州,因苏州是春秋时期吴国都城,故称。因为诗人是在高阁上俯瞰,登高望远,因此其视野宽阔,境界高远。诗中描写了苏州苍山叠翠,湖泊纵横,水路交通便利,风调雨顺,物产丰饶的美丽画卷。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享有“东方水城,人间天堂”之美誉。韦应物笔下的姑苏水天堂景色明丽而迷人。选录两首欣赏如下。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

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

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

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

(《游溪》)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避暑北池》)

《游溪》诗中“楚天”是指苏州,因苏州战国时期地属楚国。诗中描绘了一幅典型的姑苏水乡烟雨迷蒙的美景。诗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地上溪水长流,天空云雨迷蒙,清风徐徐,落花飘衣,树木青葱。诗人在这烟雨蒙蒙的诗情画意中,游溪荡舟垂钓,悠闲飘逸,犹如仙人,令人陶醉。

《夏至避暑北池》不仅表达了诗太守对民事与民生疾苦的关切,也抒发了诗人安闲自在寄情诗酒的生活情趣;诗中描写了北池一带绿竹含粉、圆荷散芳的美景,画面清晰,色彩艳丽,语言浅易,意境优美。

苏州阊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谓苏州的地标性建筑。韦应物写过一首咏阊门的五言绝句,题为《阊门怀古》。诗云:

独鸟下高树,遥知吴苑园。

凄凉千古事,日暮倚阊门。

“吴苑”指春秋时吴王游猎的长洲苑,在苏州市西南。阊门,苏州西城门,吴国伐楚时,大军从此门出。作者由阊门想起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吴王阖闾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在谋臣伍子胥的协助下,任贤使能,广纳天下名士,发展经济军事,促使吴国成为雄踞一方的强盛国家,吴国的大军就从雄伟的阊门浩荡而出,西进伐楚。终于在柏举之战打败楚国。一时间,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慑越人,霸气冲天。只可惜,好景不长,阖闾之子吴王夫差骄奢淫逸、听信谗佞、残害忠良,终致亡国丧命。诗中的“阊门”借代“苏州”。诗人孤身一人登临阊门,想起吴国兴亡成败的往事,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惆怅之情油然而生。诗中既缅怀千古旧事,感叹兴亡成败,又对时事悲悼、对个人遭际感怀。此诗篇幅短小而内涵丰厚,沉郁蕴藉,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可谓尺幅之中有波澜之势。

二、白居易诗咏水天堂

姑苏诗太守第二位是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后因直言遭贬,做地方官。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过半百的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第二年十月,因病辞职。虽然在苏州为官只有十七个月,但诗太守白居易与苏州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写下许多描绘苏州水城的好诗。

农历新年正月三日,白太守在古城水巷闲行漫步。但见河中鸳鸯戏水,河岸杨柳飘拂,敏感的诗人感觉到一丝春意,不禁诗性大发,写下了《正月三日闲行》: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此诗生动描绘了唐代苏州水天堂美景。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四周河流成网,湖塘连片,雨量充沛。早在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筑阖闾大城时即根据水乡泽国的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引水入城,建造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交通系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划周密的水城模式。“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此乃描述苏州水城的经典名句,具体形象地描绘出苏州古城多水复多桥的独特魅力。古城内,河道纵横交错,东南西北曲折蜿蜒,绿水清澈波光粼粼。又由于河道多而桥梁栉比,风景愈加美丽。唐代时苏州的桥大多是木桥,漆上红颜色,故曰“红栏三百九十桥”。苏州水城的特色还在于,不同于大江大海的惊涛骇浪气势磅礴,苏州的水是波澜不惊的,具有娴静、灵秀、温柔的气质,也因此,苏州人具有与水为邻的亲和儒雅,这是一个恬静平和、人情融洽的环境。走进苏州的诗太守白居易,远离了朝廷是非争斗,心情也变得闲适起来,可谓安详从容而身心俱适。诗人在公务之余、案牍之劳后,走出衙门,走向苏州的大街小巷漫步闲行。他从黄鹂巷口穿过黄鹂坊桥,向东过锦帆路再到乌鹊桥。诗中提到的乌鹊河名很古老,乌鹊河因春秋吴国著名的古馆乌鹊馆而得名,河上有乌鹊桥,建于吴国阖闾时,是苏州城内最古老的桥。诗太守一边闲行一边赏景,不禁为早春时节苏州水城的美丽景色所陶醉。

在白居易描写苏州的众多诗篇中,《登阊门闲望》十分著名,诗曰:

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

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

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

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

阊门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京杭大运河入城要道,巍峨雄伟,是苏州古城的重要标志。某天,白居易登上阊门城楼,凭高举目眺望苏城,觉得姑苏雄州着实壮观,人多民富,实力雄厚。而经济的繁荣则与苏州四通八达的河道密切相关。苏州水城水网密布,东西南北的河道中画舫穿梭,商船如织。经济繁荣也促使文化艺术丰富昌盛起来。“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这几句诗紧扣水城特色,生动地表现出姑苏水天堂的美是流动的美、艺术的美。整个水城郁郁葱葱,夕阳映照下的乌鹊桥闪耀着红光,处处楼台盛宴常设,管箫声声悠扬动听。水城人家临河而居,家家门外都有水码头,都可以靠岸停船。楼前飘乐,门外泊舟,这真是一个诗意栖居的人间天堂。通过白太守的生花妙笔,人们可以欣赏到唐代苏州很美很繁华很艺术很有情调的水天堂。

为了体验姑苏水天堂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生活,白居易也经常坐船游览。他的《小舫》记录了他驾舟水上行的情景:

小舫一艘新造了,轻装梁柱庳安篷。

深坊静岸游应遍,浅水低桥去尽通。

慢牵欲傍樱桃泊,借问谁家花最红?

从中可见诗太守的水城游览充满闲情逸致。白居易在离开苏州回到洛阳后依然念念不忘水城的美景风情,十分怀念苏州水城天堂般的生活,《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诗曰:“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三、刘禹锡诗咏水天堂

姑苏诗太守第三位是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曾任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被贬做地方官。大和六年(832)出任苏州刺史。在他来苏州前一年,苏州遭遇特大水灾。刘禹锡到达苏州后,亲眼目睹了水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他深入民间,了解灾情,关心百姓疾苦,筹谋救灾之策。在得到朝廷批准后,从常平义仓中拨出十二万石大米,按户口数平均分发给饥民,并宣布免除赋税徭役。这些措施安定了民心,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大灾之后,苏州百姓没有流徙,并且苏州的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由于政绩突出,刘禹锡很得苏州人民的爱戴。

刘禹锡曾写《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诗云:

苏州刺史例能诗,西掖今来替左司。

二八城门开道路,五千兵马引旌旗。

水通山寺笙歌去,骑过虹桥剑戟随。

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应是欠西施。

首句写“苏州刺史例能诗”,此言不虚。犹如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也是一位著名诗人,其诗雄浑豪健,音节和谐响亮,立意高卓超远。他与白居易关系密切,时相唱和,世称“刘白”。这首描绘苏州水城格局与特色的诗作气魄不小,“二八城门开道路”是指苏州早在春秋时期,伍子胥建城时就开设水陆城门各八座,分别是阊、胥、盘、蛇、娄、匠、平、齐。八大城门均水陆并列,既能从陆门走车,又能从水门行船。如此规格为国内仅有,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创举。“二八城门开道路,五千兵马引旌旗。水通山寺笙歌去,骑过虹桥剑戟随”,读着这样的诗句,不难想象当年苏州水城的盛况。

在苏州任职期间,刘禹锡因忙于救灾,公务缠身,写诗的时间并不多。在有限的诗作中,《姑苏台》具有代表性。诗曰:

故国荒台在,前临震泽波。

绮罗随世尽,麋鹿占时多。

筑用金锤力,摧因石鼠窠。

昔年雕辇路,唯有采樵歌。

姑苏台,位于苏州西南的姑苏山上。相传是春秋时吴王阖闾所筑,吴王夫差又大兴土木增大规模。据称姑苏台是建在山顶上的宏伟宫殿,高大华丽,夫差为西施在这里建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吴王夫差沉醉于西施美色,不纳忠臣伍子胥的谏言,最终招来亡国之祸。繁华的姑苏台后来被侵吴的越兵烧掉,仅留下残址。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东巡会稽,来到苏州,曾慕名登上姑苏台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也曾登姑苏台遗址眺望太湖。姑苏台是吴越争霸几度春秋的历史见证,历代文人登临此台,都不免要抒发浓重的怀古情思。然而到了唐代,此地已成为一片荒台。刘禹锡游览此处,凭吊古迹,联想到它昔日的繁华,不禁感慨万千。全诗咏史抒情,抒发了怀旧之情与盛衰之感。

刘禹锡在苏州做了三年刺史。离开苏州时曾写《别苏州》二首,其二诗曰: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阊门是苏州城西门。门前有环城河流过,折柳送别是当时的习俗。在过去,阊门经常是送别朝廷官员的地方。“魂销”就是销魂,这里用南朝梁时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句意。这首小诗的意思很明白,写流水在阊门外边,秋风吹动着柳条。这里从来就是我送别客人的地方,今天自己要离开这里,顿觉失魂落魄。全诗充满了离别情意,表达了对苏州的难舍深情。刘禹锡原本是一位“诗豪”,诗风雄浑爽朗。但他来到苏州后,诗风有所变化。《别苏州》温情脉脉,恋恋不舍,与吴人诗歌颇有相通之处。

刘禹锡在苏州刺史任上,为官清正,关心民情,政绩卓著,得到了苏州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对刘禹锡的赞语是:“政擢贤良,学通经史。颉韦颃白,卓哉刺史。”刘禹锡与同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被合称为“三贤”,苏州人为他们建立了“三贤堂”,专门香火供奉,岁时致祭。

猜你喜欢
韦应物水城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水城会客厅-南昌蔚来“牛屋”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东晋水城“浮”出大纵湖
以生态文旅为底色绽放水城魅力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淮上即事》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