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四个维度

2018-01-28 15:07刘振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4期
关键词:四个维度应用型大学立德树人

刘振平

[摘要]人才培养作为应用型大学的基本职能,需要进一步优化“供给端”供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任务,应用型大学要在方向维度、能力维度、文化维度和创新维度上推动供给侧改革,核心要求是明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根本路径是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做到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立足创新驱动,推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要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支点”,以创新能力为“驱动”。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立德树人;四个维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9/j. issn. 1671- 5918. 2017. 14. 011

[文章编号] 1671- 5918( 2017) 14- 0028-03

[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回答当前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又为高校“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应用型大学以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如何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合格接班人,如何坚持“树人为本”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摆在应用型大学面前的一项重要三个维度来协调推进。

一、方向维度:坚持立德为本

《大学》开篇之义就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同时强调:“德者,本也。”而“立德”则出自《左传·襄公》:“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因此,应用型大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要方向就是“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向和根本所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应用型大学必须要坚持以“立德为本”作为首要方向,引领学生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牢固树立“德为先”的信念。

(一)核心要求是明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因此,应用型大学在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同样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方向不跑偏、概念不模糊、立场不动摇。一是要明确方向。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方向必须要明确,那就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更进一步来讲就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用型大学,既做到“有特色”,又做到“高水平”。二是要明确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用型大学,根本任务还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应用型大学必须肩负的重大任务。而应用型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落实肩负的重大任务中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核心要素是“立思想道德”,思想道德出问题会导致价值观出问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无从谈起。三是要明确责任。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目标任务是否能实现,关键要看高校党委的领导是否明确了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是否扭住了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

(二)根本路径是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发展,信息全球化又成为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加速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思想交织、思潮涌流,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日趋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文化输出加剧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争夺,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和西方文化,实施文化领域的“侵略”,加剧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妄图在中国推动“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思想政治工作是价值观交锋中的“定海神针”,高校要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根本路径是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在思想政治工作这个主阵地上,要始终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切实做到主导权不能丢掉、领导权不能弱化、话语权不能失去。一是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发挥主渠道作用就是打好“课堂教学”这张牌,特别是要做到在改进中加强,在加强中完善,充分适应当前“互联网+”思维,不断提升亲和能力,加强实效性和针对性。二是要创新改进工作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更要探索新办法。三是要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底线是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线”,是分清量变与质变的“关键节点”,具有约束意义和限制意义,逾越底线危机会出现。作为一名党员,面对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党情,要始终做到不碰“高压线”、不越“红线”、不触“底线”。筑牢“底线意识”,要守住“四个底线”。

二、能力维度: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简称《纲要》)也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应用型大学的建設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必须在“特色”上求突围,在“水平”上建高原,在“应用”上找支点。因此,应用型大学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力点就是要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模式和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顶层设计,以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建立“供给与需求”两端平衡、高度契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动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据统计,2014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1.57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137万人,仅占26. 35%。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相比,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养能力还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endprint

(一)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作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推动人才培养的要素供给提质增效,避免专业的“同质化”和雷同现象。要夯实专业能力这个基础,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关键在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要素供给机制。在宏观层面,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投入力度。在中观层面,要进一步推动应用型高校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推动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的互动发展,避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严重错位。在微观层面,应用型高校应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以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格局和培养方案,建立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供给机制。

(二)以实践能力为“支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提升人才供给质量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是否能与市场特别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关键还是看应用型高校如何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做文章。以实践能力为“支点”,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社会实践等工作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加强调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将应用型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三)以创新能力为“驱动”。以创新能力为驱动,关键点在创新,主攻方向在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落脚点在教育教学模式。应用型大学必须要突破现有办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束缚,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要构筑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研发,促进新技术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先进技术转移和创新。坚持走“本土化、特色化”应用型科研之路,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和决策建议。以产业需求及技术发展为导向,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着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要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重点开展大学生科技类、创新类活动,重点扶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类社团。

三、文化维度:培育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中最基础的自信,是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依归和使命之一。大学文化建设是推动应用型大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之一,也是“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之一。应用型大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还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定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高校,始终要坚持加强文化引领和意识形态工作。因此,应用型大学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第三个维度就是“文化维度”,核心要素就是要培育大学的文化自信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培育文化自信“怎么看”。“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文化自信从宏观层面来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作为基础自信应该是落实到每一个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和建制,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也是不容忽视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应用型大学怎么建、怎么改、怎么走,首先考验的就是自身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引领我们方向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观基础。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高地的灯塔作用,既要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基地,又要担当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

(二)培育文化自信“怎么办”。从文化维度看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就是要树立发展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道路中做到方向正确、内涵丰富、成效显著。应用型大学作为成长期、转型期、发展期的高校来讲更应树立和培育文化自信,同时,在人才培养中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如,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从提升人文素养开始,不断完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平台和载体。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该校以人文素养讲座为载体,引导广大学生学人文、提素养,举办了优秀传统文化类讲座每年平均不少于20场,覆盖学生3800人次。依托《弟子规》研习社开展“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读弟子规,弘孝文化”、“诵读传统经典,书香溢满校园”等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依托国学社,学习茶道文化、穿汉服、学传统礼仪,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以大学生社区学校为平台,开设《常州方言》、《吴地文化》等选修课程。

四、创新维度:提升创新驱动水平

创新驱动是推动应用型大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动力,既是立足点,也是关键点。当前,应用型大学需要提升自身的创新驱动水平,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和科技贡献率。而创新驱动的实质要求是人才的驱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提出了高需求。

(一)创新驱动首先要推动自身转型。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则推动人才培养由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进行转变,应用型创新人才将会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重要人才支撑。国家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里提出:“转型就是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二)创新驱动其次要从人才培养“供给端”发力。从人才培养“供给端”发力就是转变办学思路、创新办学理念、找准办学定位、瞄准办学目标,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推动产教融合和人才集聚,积极探索与行业的对接发展,建立一批行业学院。如江苏理工学院建立的“医疗器械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商务发展研究院”等等。

五、结论

应用型大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要求。当前,国家积极推动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提出了转型发展具体的路线图。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也是立德树人的要素所在。因此,推动应用型大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画好“方向维度、能力维度、文化维度、创新维度”这个立体图像,着力從人才培养的“供给端”进行发力,不断优化供给的内容,提升供给的质量,立足于创新驱动,进而弄清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 12 - 09.

[2]庄西真.职业院校的“断舍离”[J].职教论坛,2016(16).

[3]汤洁.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7(4):71 -72.

[4]曹雨平.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N].光明日报,2016 -06 -22(10).

[5]邵献平,詹鹏.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向度[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2):117 - 120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个维度应用型大学立德树人
潜心语文 循道而行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群体性事件中的四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