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化的实践与探讨

2018-01-28 09:12曲文敏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24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

曲文敏

摘 要:德国工业产品的质量享誉全球,这与分布在德国各地的216所应用科学大学源源不断地向工业生产第一线输送的应用型工程师是分不开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本文介绍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化的必要性、实践措施及几个成功案例,并探讨了其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双学位教学;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盟

一、国际化的背景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定位是为大学所在地区的工厂、企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都有在工业领域工作的经历,和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学生的实习及大多数毕业论文直接在企业完成,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应用科学大学的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及应用能力。当前,德国各地共有216所应用科学大学,有60%的工程师毕业于此类学校。作为德国创新体系内的中坚力量,应用科学大学推动着工业领域的质量提升及价值创造。

长期以来,虽然应用科学大学随所在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其专业设置、实验室配置、教学设计等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但国际化未成为应用科学大学追求的发展目标之一。进入21世纪,一方面,互联网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明显加快,人员及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德国的工业主要以出口为导向,因此,对德国工程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外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多元文化背景、国外实习工作经历等成为衡量优秀工程师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大学要培养学生面向国际的个人能力,推动学生的个人发展,以提高其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德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德国的大学整体面临生源匮乏的问题。一些传统专业(如电力、机械等)均存在生源数量不足的问题,传统专业的实际申请人数少于计划招生名额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问题在德国东部地区尤为突出。

为应对上述挑战,应用科学大学在加强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这也是响应欧盟29国教育部长签署的《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的一部分。该宣言意在推进欧盟内各成员国高等教育的一体化、现代化和国际化,高质量地培养具有国际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以提高欧盟作为教育和研究区域的吸引力。

二、国际化的实践措施及案例

(一)国际化的实践措施

当前,国际化已成为应用科学大学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国际化事项一般由主管教学及国际合作的副校长负责,每个学院配有相应的负责外事的教授,与学校外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共同组成工作团队,共同处理留学生在学业、生活方面的各项事宜,共同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应用科学大学的国际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完善教育体制并与世界接轨。应用科学大学依照《博洛尼亚宣言》的相关内容,将德国原来的大学及研究生联读制改为国际上通用的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的二级学位制。

第二,支持教师的国际流动,促进科研合作。应用科学大学积极鼓励学校教师与国外教师及科研人员共同申请跨边界的、区域性的及欧盟内的研究课题,共同开办暑期专题讲座班,加强科研合作。

第三,提供语言课程,促进学生国际化。当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已增设英语授课课程(特别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通过在校内增设英语授课课程,一方面,应用科学大学的生源(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生源)由德国本地拓展至全世界,大学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培养了本国学生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为日后的国际化合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第四,开展合作办学。一些位于德国边界的应用科学大学利用区域优势和邻国大学开展合作,在部分专业方向上合作开办双学位教学。例如,位于德法边界的萨尔州应用科学大学和邻近的法国洛林大学(University of Lorraine)共同创办了德法应用科技学院。该学院共设有7个本科和5个研究生专业,用德法双语教学,学生按不同的学期分别在德国及法国上课,毕业生可获得德法两国的学位。

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在国外學习、生活的机会,提高了应用科学大学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通过接纳合作院校的国际学生弥补了德国国内生源不足的问题。

(二)国际化实践案例

1.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

在中德国际合作办学中,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运行最良好的莫属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Chinesisch-Deutsche Hochschule fü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CDHAW)。该学院是在中国教育部、德国联邦教研部的倡导和支持下,为了加强中德两国政府间的文化科学交流,在上海同济大学成立的新型跨文化交流平台。当前,CDHAW共设有机械电子工程(Mechatronik)、汽车服务工程(Fahrzeugtechnik)、建筑电气与智能化(Gebaudetechnik)、物流管理(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4个专业,且全部通过德国办学资质和质量评估机构(Agentur zur Qualit?覿tssicherung akkreditierter Studieng?覿nge,AQAS)的专业资质认证,学院的毕业生可获中德两国颁发的学士学位。

在教学管理方面,CDHAW的各个专业均设有一位中方的系主任和一位德方的协调员,人才培养计划由中德双方共同制定,以“3+1”模式(即学生先在本国学习3年,最后一年赴国外就读,并为学生提供中德双学位的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并在教学中突出实践环节。截至2017年底,CDHAW共培养了1779名学生,其中1205名中国学生和274名德国学生获得中、德双学位。CDHAW已被视为中德高校合作的典范。

2.墨德高校合作部

2014年2月,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盟(Deutsches Hochschulkonsortium für Internationale Kooperationen,DHIK)和蒙特雷科技大学在德国曼海姆签署合作协议,墨德高校合作部(Mexikanisch-Deutsche Hochschul Kooperation,MDHK)正式成立。与CDHAW不同的是,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盟在墨西哥并未成立一个单独的学院,而是和蒙特雷科技大学现有的相关院系开展合作,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2015年,双方在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率先展开双学位项目的合作,迄今已将该项目扩展至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7个新型专业。

三、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德国应用科学大學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英语授课课程的范围不够广。目前,大多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英语授课课程仅局限于硕士研究生阶段或本科生的选修课,且仅针对赴德留学的留学生开设。另外,英语授课课程受到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应用科学大学应为本国培养工程师,而多数国际生毕业后并不会选择留在德国工作,这会浪费德国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赴欧盟外合作院校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在已开办的合作院校中,普遍存在学生交换数量不均衡问题。表1列举了CDHAW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德交换生人数,学院其他三个专业的数据类似。整体来讲,CDHAW赴德国的学生是德国赴中国留学学生的6~7倍。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盟和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的学生交换也存在类似的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也成为反对国际合作办学的德国教授们的又一理由。2017年,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盟在为中国和墨西哥项目进行的多元文化培训中,对德国学生不积极去这两个国家留学的原因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去中国的最大障碍是文化及社会制度差异,而墨西哥则是担忧人身安全问题。

总而言之,国际化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为适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德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所采用的积极措施,应用科学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已成为衡量大学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Hochschul rektoren konferenz,HRK)下专门有一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化的审计及认证机构(Internationalisierung der Hochschulen),这是一个独立的审计机构,同时为应用科学大学提供国际化咨询。根据大学的具体情况,这个机构帮助制定相应的国际化策略及实施步骤,并对其执行情况每隔几年做一次审计评估。

编辑 徐玲玲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国际化育人能力提升研究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学术界的全球公民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其举措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十年回顾与现状分析
汲取东西方精华 培养世界公民
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服务性产业化发展初探
中国高铁“走出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思考
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