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2018-01-28 10:41郑钰谭俊英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郑钰 谭俊英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供给与需求方向发展错位、人才供给方式缺乏适切性针对性以及人才供给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进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高等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计算、交叉多元、系统联通、预见分析以及创新探索等能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与社会、市场和企业进行对接,进行发展预测,及时调整或提前调人才培养模式或培养方向;通过制定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创新科研任务实施效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02-01

一、引言

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我国学术界便掀起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热潮。而在目前研究中,很少有针对教育领域进行的供给侧改革,这也表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潜力巨大。并且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阵痛期,因此优化人才结构,增加人才有效供给也为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必要性。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培养对象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运行模式和组织样式,是有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主题、培养课题、培养途径、培养制度、培养评价机制等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系从内涵上就可以看出,我国要想优化高等教育人才结构,增加有效高等教育人才供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同时根据国家的学科分类,进行专业数量的增加或扩招。但是,现实表明我国的人才现象并没有饱和,各类高精尖人才的缺口在不断扩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从2020年的750万上升至2025年的950万。這也就表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并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说明了我国的现有人才供需体系处于结构性失衡的状态。所以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当务之急是“找出问题,对症下药”。

1.人才供给方向与需求方向错位发展。

所谓“供需错位”,指的是供给方与需求方都在发展,但并未精准对接,这种现象源于我国目前产业转型发展状况。一方面,实践能力低知识含量少的人才,在数量上“井喷式”增加,但他们无法顺利转化为社会发展动力,反而消耗了大量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使得目前现有的“人力资源”无法满足现有转型需要。此外,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定位分类的雷同问题,直接导致了很多高校缺乏自身独有竞争力,加速同质化进程,根本上也就使得大量同质人才的出现与供需失衡的加剧。

2.人才供给方式缺乏适切性与针对性。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在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原则时,都有意识地向研究型大学靠拢,因此在办学之初,教学建设过程中未能进行产教融合或校企合作。而且多数地方高校的科学技术研究还在缓慢成长,这就直接导致科研创新能力不强,最终使得可实际应用的科研成果十分有限。此外,地方本科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只考虑了办学成本或火热程度,这样也就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对地区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够深入,也就不能促进当地发展,形成了一种“高校人才无法助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当地政府企业也不能促进当地高校科研建设”的恶性循环。

3.人才供给质量良莠不齐。

人才供给质量衡量标准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人才自身是否能够达到国家指定的最低标准,另一方面则是人才能否真正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而服务。从第一方面来看,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是符合国家制定的最低标准,但是由于各个高校未能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种类、素质和数量的实际需求,长时间以来培养出了一批缺乏对行业发展前景与趋势的认知的,并且是“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另外,我国高校资源分布不均,资源共享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些学校因为地域原因,与国内各大名校和国外顶尖大学的交流甚少,学生们也就很难接触到自己专业的顶尖资源,由此表明,供给侧的供给质量也在制约着人才供给质量的发展。

三、供给侧视角下高等教育人才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由上文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需依照现实进行改进,导致我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完全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服务。因此我国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多变国际社会环境和紧跟快速社会发展潮流的质量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计算能力、交叉多元、系统联通、预见分析以及创新探索等核心能力。

1.逻辑计算能力。

逻辑计算能力是具有计算思维的人能够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提高自身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并且最终能够用清晰逻辑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之所以本文将逻辑计算能力置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第一位,是因为逻辑计算能力并不是只针对部分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的,而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的。

2.交叉多元能力。

交叉多元能力是指人才的多样性以及人才自身能力多样性的描述。在当今世界,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创新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对的状况会越来越复杂,而对于高等教育人才而言,在此基础上也会越来越专业。由此可见,交叉多元思维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更说明了,交叉多元思维对人才创新精神激发的重要作用。

3.系统联通能力。

系统联通思维的核心词联通。联通主义强调学习者是以无数个可供学习资源的群体为资源储备,通过学习各种角度不同的知识来进行的各类创新。联通主义强调全面性,知识以及能力的全面,以及“举一反三”的创新性。本文试图将系统联通思维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创造新知识的思维活动,并且通过其思维活动最终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创新。

4.预见分析能力。

上文提到的逻辑计算能力重在思考和表达,而预见分析能力则重在前瞻。预见分析能力是针对“教育技术学科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与变化,没有一定的前瞻性”提出的。当今社会,市场需求时刻在变化,在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时,也要重视锻炼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思维,不能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预见思维,学生通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加以预判断,并进行学习,以适应多变的信息时代。

5.创新探索能力。

我国的创新教育发展进程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尽管如此,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仍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薄弱环节,所以仍然需要重点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此,我国高校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或体系。

四、供给侧视角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国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便要以社会实际为根据,根据社会需求或者是潜在需求进行改革和培养,而且要不断引进高质量人才,高质量课程及课程体系,并且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以“逻辑性、前瞻性、多元性、全面性、創新性”五点为导向,以“供给方向、供给方式和供给质量”为着力点,进行具有针对性和持续性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与社会、市场和企业进行对接,进行发展预测,及时调整或提前调人才培养模式或培养方向。

当今,产业结构多元化要求高校向社会输出的人才也要多元化。如果按照单一模式来培养人才,那就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教育结构必须进行彻底改革。一定要从思想观念上要从旧体制、旧思维中解放出来,拓展格局,树立“大教育观”和“大人才观”,削减社会发展过程中供给的冗余,为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社会提供优质人才。

2.课程体系与地方独特性相对接,着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系统多元性思维。

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建校筹备及专业建设过程中,强调了学校与区域实际的结合,并且着重专注于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专业并未能做到。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就必须要进行注重于地方区域性的结合,并且要注重实际操作。

3.通过制定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创新科研任务实施效率,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培养创新精神。

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师资是关键。育人大计,是一项长时间、大范围、大跨度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创新创业趋势,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能战斗的专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李爱民,夏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9):30-32.

[2]倪瑞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坐标体系的设定[J].中国高等教育,2014(02):34-36.

[3]孙立会,葛兴蕾,王美菊.教育技术学科“U—E—S”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供给侧改革视角[J/OL].中国电化教育,2018(03):53-59.

[4]杨柳群.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39(03):12-16+70.

[5]张金福.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的区域适切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7(01):60-63.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