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空 相伴成长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探索

2018-01-29 02:06陈存梅戴卫军
江苏教育 2018年7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学校

/陈存梅 戴卫军

一、舒心环境——温馨的成长乐园

1.建设“舒心小屋”,提供专业的硬件保障。

学校投入十多万元建成心理咨询室,设有接待处、个案咨询区、沙盘游戏区、情绪发泄区、音乐放松区等,并购买了沙盘、减压训练仪、抱抱人等设备,为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提供了专业的硬件保障。

2016年,学校根据儿童的审美特点对心理咨询室外观设计进行改造,让心理咨询室更具有儿童色彩;开通“知心姐姐”信箱,为羞于启齿的学生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增设“心心交流”墙,让学生一吐为快。为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戒备心理,学校将心理咨询室命名为“舒心小屋”,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班会、晨会等平台加大“舒心小屋”的宣传,让学生乐意走进心理咨询室,敞开心扉、寻求帮助。

2.打造“舒心校园”,营造专业的育人氛围。

学校重新打造校园环境,凸显儿童主体地位。学校一楼大厅不定期布置心理主题橱窗,如“我是小学生啦”“我的情绪我做主”“自信而独立的我”“爸爸妈妈,我需要你们的爱”“我的理想我的梦”等,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自我调节方法。教室走廊、前后楼之间的长廊放置心理健康知识展板,让学生遨游于心理知识的海洋。学校以“舒心小屋”为原型,将心理辅导向外延伸,优化教室环境,教室的文化角设有“心灵寄语栏”,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心灵寄语,营造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心理氛围。学校还开通了多个辅导热线,设立年级“心灵驿站”,让师生的心灵贴得更近,让学生的笑容愈加自信。

二、舒心教师——专业的心理团队

1.提供机制保障,打造专业的教师团队。

2016年,学校通过顶层设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构建了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学校在教师发展上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组织教师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目前,学校已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12名,并由此辐射到各个年级组,以专业引领带动更多的教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校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教师发展方法,特聘泰州市阳光心理服务中心理事长李如齐教授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顾问;多次邀请姜堰区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到校指导,让学生感知不一样的自我。为了让教师掌握更多心理辅导技能,学校多次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到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参加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活动、沙盘游戏培训、心理剧观摩等。

2.常态化的工作,开展持续的心理辅导。

每天午休、下午活动课,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会在“舒心小屋”接待学生的个别来访,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困惑;利用校园广播,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将心理健康观念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每学年开展一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指导班主任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对特殊学生建立跟踪档案并定期疏导;及时解决学生电话热线、“知心姐姐”信箱求助的问题。

同时,心理咨询师承担各年级的团体辅导任务,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开展“学校真美丽”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针对二、三、四年级学生的同伴交往问题,开展“有缘相识”“寻人活动”等团体辅导,让学生体验主动与人交往的乐趣;在五、六年级开展“身体探秘”活动,带领学生认识的身体变化,消除心理的紧张感和羞涩感,在活动中悦纳自我。学校还建立了个人与年级两个层面的学生健康发展档案,在年级组心理健康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筛查,展开个案跟踪,做好特殊学生的心理预防和心理干预工作,并形成个案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以带动更多的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三、舒心课堂——融合的课程实施

1.自编心理健康校本教材,指引心理课堂有效实施。

学校以省编心理健康教材为依托,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情感调控、个性与社会性三方面的心理发展特点,围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自编了体验式心理活动校本教材,为心理健康课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指引:低年级,让学生认清自我、不忘初心;中年级,让学生懂得感谢环境、寻求支撑;高年级,引领学生树立理想、培养韧性。

2.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015年春学期开始,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列入课表,两周一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已正常化实施。校园电视台《探微课堂》开辟了“心理健康知识大讲堂”专栏,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共性问题,录制心理专题情景剧《爱的传递》《身边的感动》《诚信》《放飞梦想》……各班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取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3.全学科渗透心育,适度拓展学科心育空间。

学科教学中蕴藏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学校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实施课堂观察,关注心育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适度渗透。教师根据各自学科教学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语文教师通过讲解课本中的人物、古诗古文、名言警句等,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面对困难勇敢坚毅的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和学习的目标;数学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做题、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团体中获得自信心,培养其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腹式呼吸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以及考试带来的紧张情绪。

四、舒心活动——多彩的心灵舞台

1.开展“在场体验”活动,经历多样的情绪体验。

学校定期开展各类“在场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成长的乐趣,提升心理品质。每周五下午的魅力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独立、学会交往、体验挫折:纸浆社团的学生从制作纸浆到上色、创作,不但需要耐心、细心,更需要个人专注和同伴的合作;足球、篮球社团在一场场的对抗中培养学生坚忍顽强、团结合作的精神;葫芦丝、陶笛古筝等音乐社团需要学生的脑、手、眼协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放松心情。魅力社团为学生提供情绪宣泄的渠道,让他们更加自信阳光。每学期一次的研学旅行,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中放松心情,认识家乡、认识自己。

2.借力“智慧阅读”体验,构筑健康的生命底色。

学校以“我阅读我阳光”为主题,通过读一本好书,说一个成长故事,参加一次自我展示,激发学生求知欲,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师每学期都为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低年级学生以绘本为主,如《青蛙费洛格》《小猪变形记》等,让学生了解有关自我成长的知识,感知自己的外貌、情绪、性格等;中年级学生以儿童文学为主,如《米小圈上学记》《淘气包马小跳》等,让学生从文学故事中感受亲情,学会人际交往,接纳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高年级以名人传记为主,如《贝多芬传》《梵高传》等,让学生在榜样的故事中树立人生目标,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

3.举办主题开放活动,形成心育的辐射效应。

“点亮‘心’空”主题开放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缩影。舞台展演阶段,专题片《点亮“心”空》介绍学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系列举措;心理剧《转念之间》以真实的案例为原型,再现了学生成长历程中的“荆棘”以及学生在教师疏导后再次拥抱自信的阳光姿态;心理沙龙“沟通让家更幸福”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家长互诉家庭教育中的困惑与不易,泰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李如齐教授现场释疑解惑,从合适的“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为家长点亮“心”空;心理叙事故事“奔跑的蜗牛”呈现学生坚韧品格的历练;诗歌诵读《阳光下成长》展现学生的美丽与自信。

五、舒心驿站——温暖的心灵港湾

学校组建“舒心服务”工作驿站,在“姜堰新父母学校”的指引下,牵手深圳“幸福家”家庭研究院,与学校家委会、社区协作,定期开展“舒心服务”公益行动,将心理健康由“教育”转为“服务”。

基于“幸福家”开发的积极心理学场景式体验模式,学校拟定“舒心服务”六大行动计划:“我运动我舒心”,心理健康特色项目——手指操易于互动,愉悦身心;“我表达我舒心”,三分钟朗诵与演讲,消除学生胆怯心理,让学生勇于表现、乐于表达;“我交往我舒心”,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生活我舒心”,“爱心妈妈”走进结对帮扶的家庭,关注弱势儿童生活;“我生日我舒心”,十岁成长礼引领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梦想;“我观影我舒心”,组织学生定期观看心理电影,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直面生活。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学校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