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逻辑 厘清本质 把准机制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三题

2018-01-29 09:24
江苏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心力同构共生

在言必称“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育人要保持更多的冷静和理性。仅就语文核心素养的各种言说而言,不遵循逻辑的现象比较严重,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生成机制鲜少有理据充分、论证严密的阐述。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问题一:解析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第一,“核心素养”不能不“核心”。当前我们为什么提出要关注“核心素养”?原因是以往教育中没有聚焦“核心”——“非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相混了,眉毛胡子一把抓了。提倡关注“核心”,就是要我们学会聚焦式思维,学会抓主要矛盾。如果我们忽视了“核心”的本义,还在试图建构“庞大体系”,并把自认为有用的一大堆东西全纳入进去,那就南辕北辙、事与愿违了,与我们提“核心素养”的初衷就越来越远了。当前,在理论和实践中,“核心素养不核心”的问题十分严重,很多人还在贪多求全的陈旧思维中自说自话,违背了基本的逻辑常识。

第二,“语文素养”不能不“语文”。“语文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上位概念是“人文素养”。显然,人文素养包括语文素养(当然还包括大量非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属于人文素养这应该是常识。可不少语文人却偏要反过来说语文素养包括人文素养。这种颠倒种属关系的逻辑错误,在实践上具有极大危害性——它导致许多“非语文”的东西充斥到“语文”中来。这是很多语文课没有“语文味”的根源。

遵循逻辑是一切研究的基本原则。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解析必须从讲逻辑开始。

问题二: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心力。

心力,是人的心灵对心理能源的统合力。本文论题涉及的心理能源是“语言”和“精神”。“语言”是人用来表达意愿、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它由语音、语汇和语法规则构成,它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具有工具性、公共性、全民性和相对稳定性。人积淀的语汇和语法规则越丰富,其言语的潜在生产力、判断力就越强。“精神”是以经验、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体可分三类:一是具象性反映,是人对客观世界感性化、直观化的反映,包括映像和意象。映像是客观事物在人心理上的投射,包括感觉、知觉、感受、表象;意象是人在需要的驱动下根据自身思想情感创造出来的形象。二是思想性反映,它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人的意识之后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如人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对人生、对各种关系、对客观规律、对事物价值的看法。三是情感性反映,它是人在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它以需要为基础,在情绪体验的伴随下形成态度倾向,进而形成精神追求。

心灵统合语言和精神的实质是使两者“同构共生”。“同构”是共同建构之意。“共生”一是指语言和精神在共同建构中生成同构体——言语,这种言语随着语言和精神的不断同构而不断发展——言语的体量与能量不断变大;二是共同生长、发展之意,即共建言语的语言和精神在同构过程中各自也得到发展:一方面语言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掌握的语汇和语法规则越来越多,所积累的语汇与语法规则越来越有活性;另一方面精神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精神领域越来越宽广,精神内涵越来越丰富,精神境界越来越高。

为什么说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心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呢?

首先是因为,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心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独有属性,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核心素养的标识性特质,是“只属于语文的句子”。其次是因为,它完全符合“核心”之要义。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心力是语文素养的“中枢”“心脏”,是最为关键的“那一个”,它在语文素养发展中具有统摄性和决定性。我们都知道,语文素养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上。说与写是言语主体将自己的感受、认识、思想、情感等精神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这种活动是“精神”寻觅“语言”这一表达载体并与之“联姻”的过程,其本质是精神和语言共同建构而生成言语的过程。而听与读是人领悟和理解他人精神意义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听读主体凭借语言这个载体领悟言语者的意象、思想、情感等精神内涵的过程,它本质上是语言和精神在心理上建立联系,实现同构共生的过程。由此可见,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是听说读写活动的共有本质,它在语文素养的诸多能力与要素中具有贯通性、统摄性。进而言之,人的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力的强弱,决定着语文能力的强弱、语文素养的高低;要增强人的语文能力、提升人的语文素养,必须着力提升人的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心力。这是提高人的语文水平的“命门”,是提升语文教育质量的“牛鼻子”。

语文教育只有树立“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的理念、只有将“提升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心力”作为核心目标,才能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才能开辟出优质高效的新天地。

问题三: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高品质的言语实践活动。

言语实践是人以语言为必要工具,用言语的方式能动地影响以至改变他人和自身的对象性活动。高品质的言语实践至少应有以下4个特点:(1)活动者具有能动的主体感。言语实践者不是被动的、被控的,不是他人的“传声筒”,他的言语行动始终是自主的,他所言说的是他发自内心的最想表达的。(2)活动者有明晰的对象感。活动主体对其言语作用的对象很清楚,他明白谁在听其言说,对方有何特点,怎样的言说方式最能打动对方。(3)活动者有明确的目的感。言语活动者很清楚为何用语行事,为何开展言语活动,他明白自己要解决怎样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4)活动者有真切的情境感。活动者清楚自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用语行事的;行此语事的情境是怎样的——发生在什么场合,此场合有何特点,有哪些人在场,这些人有什么心态。

为什么高品质的言语实践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因为它不仅有发展语言、滋长精神的双重功能,而且有促进两者同构共生的独特功能。言语实践在本质上是用语行动、用语做事的活动,激活语言、使用语言、建构语言是这一活动的中心内容,作为活动工具的语言在言语实践中始终处于运用之中,而运用恰恰是积累语言、发展语言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同时,实践是精神之母,人在高品质的言语实践中,由于作用对象的激发、活动目的的驱动、所遇问题的导引和生动情境的催化,必然不断生成新的感受、新的思想、新的情感,其精神世界也就必然会变得更加丰富而完善。更为重要的是,语言与精神在言语实践中并非各行其道、互不关联的。恰恰相反,两者始终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实践具有整合性。在高品质的言语实践中,人脑对语言资源与精神资源具有统合作用。言语实践既是催化剂,更是融合剂,它不断地促进人的思想、情感等精神元素与语言结成同构体,共同形成言语作用力,以达成影响对象、改变对象的实践目标。

语文人遵循基本逻辑,厘清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并把准其生成机制,或许在高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上会迈入新的境界。我期待之。

猜你喜欢
心力同构共生
牵手函数同构 拨开解题迷雾
——以指数、对数函数同构问题为例
例谈函数中的同构思想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相思花飞梦》
从心力角度谈大学生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