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特殊群体 提升管理水平

2018-01-29 15:24/刘
江苏教育 2018年39期
关键词:群体笔者家庭

/刘 菁

目前,中小学群体中出现了一些特点极其鲜明的特殊群体,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特殊群体主要包含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笔者结合教育实际情况,将特殊群体分为以下几类:家庭环境特殊(包括家庭结构特殊和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身心健康特殊(包括身体有缺陷、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者)、学习表现特殊(包括学习困难、行为异常学生)。这些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主任工作开展的难度。

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表现比较具有典型性:一是情绪调控能力明显较低。这个群体不仅消极情绪较为突出,比如较其他学生更为自卑、孤独、焦躁等,且情绪调控能力与其他学生也有明显差异,并呈现两种较为极端的表现:极度压抑或极度放纵。二是学习适应性明显较弱。他们因受学习动机、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信任度、环境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适应性方面与其他学生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当学习难度与学习压力增大的时候表现更为突出。三是问题行为发生率明显偏高。特殊群体在品德、性格、情绪等方面,问题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如果干预、处理不当,他们的问题行为可能会成为其他学生行为问题产生的源头。

《指南》在“管理育人”中提出要关注这个群体,班主任们应积极探索,提升管理水平,使特殊群体的教育有章可循。

一、适度进行“补爱”教育——“除去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上庄稼”

特殊群体的种种表现一般是缺少正常的爱和关注所导致,教师应在维护这些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补爱”教育,给予他们以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的关爱,从他们的心理共融点出发,营造“自己人”效应。

笔者曾遇过一个学生,他母亲在外创业多年,父亲极少过问他的学习、生活。一天早上,已经到了上课时间,但是他仍未到校,我给他父亲打电话,他父亲已经出门,说孩子肯定睡忘记了,让我不用管他。放心不下这个学生,我买了早饭赶到他家,才知是因为发烧吐了才没有按时到校。笔者一个小小的探望举动,让他感受到了被关怀的温暖,培养了“自己人”的情感基础,这成为他发生变化的开始。

当然,这种补爱教育要适度,避免孩子的移情,师爱不能也不该取代父母之爱,只有当他们的心中还有父母,还能感受到父母给予的关爱,才能更好地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培养出有温度的学生。事实上,适度“补爱”补的不仅仅是那一份情感,还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我们应更多地扮好陪伴者、引领者的角色。

二、合理进行“增权”教育——“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赋权,是自下而上生成民主意识的重要步骤。但是,特殊群体学生常常会因为自身表现而成为与“权”无缘者,这时候,笔者往往通过“增权”提供一个平台促进学生产生共鸣,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增权理论是社会工作重要的理论之一,这一理论运用到班级管理,尤其是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中颇有成效,可以帮助他们在参与管理中进行自我教育。“增权”行为可以是长期性质的,比如担任班委;可以是间隔性的,比如担任值日班长;也可以是偶发性的,比如组织策划某一次活动。当然,“增权”应建立在班主任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

笔者班上有一位患有抽动症的学生,时不时会不受控制地发出很响的“啊”的声音,在平时的观察中,笔者发现当她睡觉或者朗读的时候不会发出声音。于是,笔者多次表扬她朗读响亮、音色好。在后来组织班级“朗读者”活动时,笔者鼓励她组织小组的朗读节目,并负责领读。在她完美地完成任务之后,她说,当她接下了任务后就感到了肩上的责任,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完成任务。从她的语气中,旁人感受到的是自信,是履行职责后的自豪感。

当然,当我们赋予特殊学生以一定的责任时,不是让其盲目尝试,很多时候要有一个扶和带的过程,即要有一个方法指导的过程,否则当他们遇到失败的时候可能会产生退缩或沮丧的心理。

三、充分开展“协同合作”教育——“家校互补、融合,是与时代变化相关的大趋势”

生态理论认为,对孩子成长最直接的影响是微系统,家庭是最主要的微系统。就特殊群体而言,家庭教育显然存在很大弊端,无论是家庭中的过度忽视、方法粗暴、梦想寄托,还是因觉得愧疚而一味补偿的表现,都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所以笔者在关爱特殊群体的过程中会努力争取家长的协同合作。

笔者班上有一位问题行为突出的学生,他的爸爸一直不好意思跟老师交流,总是说孩子表现太差,觉得难为情。对于这样的家长,如果我们还是不断地跟他们反馈孩子在学校的问题,除了徒增烦恼,还能有什么帮助?所以,笔者在跟这位家长交流时告诉他,扮演好家长的角色,学校的问题让老师来解决,回家后与孩子更多一点生活上、情感上的交流。当这个学生在学校只要有一点进步,笔者会第一时间利用新媒体平台将之反馈给家长,用有温度的方式与家长分享孩子的点滴成长,并请家长一起给其鼓励和表扬。在这样的氛围中,家长越来越愿意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而奇迹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怎样让家长愿意、乐意成为我们的同行者,方法有很多。笔者觉得最容易让家长接受的是“让家长成为家长”,不要将学生在学校里的特殊表现归责于家长,要降低家长的羞耻感、无力感。教师还可以用家长沙龙的形式来进行点到面的拓展,用案例的形式与家长进行实操性的、针对性的探讨,整体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家庭教育能力及其积极的内在品质,从而提升家校合作的实效。

[1]潘乐英.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及其培养[J].班主任之友,2014(5).

[2]柴江,许庆豫.特殊家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明显低于正常家庭——基于特殊家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9).

[3]任登峰.特殊学生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的期望与其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群体笔者家庭
老师,别走……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家庭“煮”夫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