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2018-01-29 10:55邹琳
科教导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戏曲艺术创新

邹琳

摘 要 随着近年来“弘扬中华传统戏曲文化”活动的逐步开展,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并取得许多成果,戏曲艺术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一同走进大学生的课堂内外,使得年轻的学生们对古老的戏曲艺术产生兴趣,获得熏陶,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产生认同。但是,戏曲艺术走进高校的过程中,仍有欠缺之处,学生对于戏曲艺术了解不够深入,浅尝辄止,并未彻底改变戏曲在流行文化洪流中的小众地位。因此,高校中戏曲艺术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了解高校学生精神需求,不断实践与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方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实现戏曲艺术的传承。

关键词 戏曲艺术 高校艺术教育 创新 传承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2.02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cultur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gradually, the maj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responded and made many achievements, opera and music, art, dance and other arts categories together into college students outside the classroom, so that young students interested in the ancient drama art edification, to identify outstand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opera art into the University, it is not perfect, for students of the opera art understanding is not deep enough, tasted, did not completely change the niche opera in the torrent of popular culture. Therefore, the opera art education is a long way, we ne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understand the spiritu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tantly practice and explore the new method of “passive acceptance” to “active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truly into the hearts of students and realize the opera of inheritance.

Keywords opera art; college art education; innovation; inheritance and integration;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日前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戏曲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戏曲教育活动,发挥戏曲艺术的美育功能,进行戏曲人才培养已成为未来几年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是时代所需,人心所向。

1 戏曲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学一大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是一门历史悠久且我国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因而,戏曲艺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1]“高校应成为民族文化 遗产传承、发展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桥梁和基地”。 [2]

1.1 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依托

中国戏曲历经近千年的历史积累和艺术沉淀,形成了丰富且完善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体系,三百多种戏曲剧种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了各自迥异的风格特色,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10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戏曲这一多彩的门类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中大放异彩,经久不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传承意义。在过去,戏曲通过师徒“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如今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成为戏曲在当今的传承发展重要的依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引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到: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3]可见,戏曲艺术走进校園,进入高校学生课堂,既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也是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教育事业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1.2 增强文化和艺术修养的有效路径

戏曲拥有审美、娱乐、教育、交流等社会功能,“高台教化”一词便指的是戏曲教化人心的社会教育功能,也是戏曲德育和美育功能的突出体现。中华戏曲包含深厚的文化和精彩的典故,使人明辨是非、知晓善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戏里戏外都有生动的体现,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也有着共同之处。许多戏曲唱段都与“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密不可分,其所描绘的历史典故都具有教化功能,再比如,京剧脸谱中,色彩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残暴,蓝、绿多为草莽义侠,金、银多为神妖。此外,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家国情都可在戏曲中寻到体现,比如,豫剧《穆桂英挂帅》体现了不平则鸣的爱国情怀;京剧《四郎探母》描绘出杨四郎与佘太君难舍的母子情缘;越剧《梁祝》是忠贞爱情的唯美表达。endprint

其次,戏曲的舞台也是一项值得品味的艺术综合体,程式化的动作、服饰和妆面既来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又进行提炼最终高于生活,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将辞赋、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态协调统一起来,极富艺术感染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戏曲舞台营造的虚拟时空的灵活运用,能够无限激发观众的想象力,是中国美学理念高度发展的产物,“一桌二椅”、“出将入相”等舞台设置在今天看来仍然不过时,体现着含蓄简约的东方之美,它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和“第四堵墙”的局限。“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观众随着演员虚拟化的表演,不断在脑海中进行“二度创造”,想象和审美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最重要的是,戏曲艺术在文化与艺术修养培育上的突出价值推动着素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落实,成为充实课堂内外,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环节。

1.3 促进戏曲艺术创新的高效平台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4]高校汇集着全国数千万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明传播的重要阵地,接收和传递着最前沿的海量讯息,进行著最深厚的文化交流和最尖端的科技研发,成为每座城市的“文化高地”,助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随着戏曲艺术通过新鲜的传播方式走进高校学生的视野,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发酵,在校园文化里转化成其他的文化载体,传统文化与多元的流行文化互相碰撞融合,这势必会带来戏曲艺术的创新,赋予戏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风貌,同时也会激发专家学者对于戏曲新样态的研究与思考,从而促进戏曲艺术的自我发展。

2 戏曲艺术走进高校的情况概述

2.1 戏曲艺术走进高校的发展现状

(1)成为青年学生接触戏曲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对戏曲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戏曲艺术在高校的普及情况,我们选取华北电力大学作为样本,对大二至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64份,收回264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此外,还针对学校艺术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艺术社团,对学校的戏曲教育现状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问卷中关于“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戏曲?”这一问题,有103名学生选择了“参加或观看‘戏曲进校园相关活动”,占到整体的39%。可见,戏曲进校园成为高校学生了解戏曲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戏曲进校园活动营造出浓郁的戏曲艺术氛围。为近四成青少年学生打开了戏曲世界的大门。

(2)为年轻人喜爱和传承戏曲艺术提供可能。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鉴赏对象的知识基础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对于戏曲艺术的感悟都要经过“先了解——后喜爱——再传承”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戏曲艺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走进校园来到学生身边,在校园中搭建起了解戏曲艺术的平台,为之后学生们喜爱和传承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

2.2 戏曲艺术走进高校存在的问题

自2016年4月教育部表示将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以来,戏曲艺术从部分试点高校逐渐普及至广泛高校。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们对于戏曲艺术目前还处在缓慢接受的过程,其中不乏推进困难,接受困难等问题,以下将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2.2.1 与年轻人兴趣和行为存在隔阂

首先,戏曲艺术本身不具备流行文化易于传播、易于接受的先天优势,且它的诞生和发展环境与现代社会具有较大差别,许多学生在大学之前对于戏曲的专业知识和戏曲典故了解不多。高校学生们即使有过一两次参与戏曲活动的经历,对戏曲艺术仍然处在浅尝辄止的阶段,加之戏曲唱腔大多都是方言,角色程式化的动作较为含蓄隐晦,导致学生们一出戏看下来只是对剧情略知一二,对剧目其中的精髓不甚了解。

再者,目前社会处于信息时代,人们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咨询,很难在某一件事情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戏曲舞台形式常常单一和保守,戏曲唱段大多缓慢冗长,一出戏演完需要个把小时,难以留住观众的耐心,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动力了。

前面提到的以华北电力大学为样本的调查问卷中,在“你对戏曲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上,有6名学生选择了“十分熟知,称得上是小票友”,仅占到整体的2%;有50名学生选择了“有兴趣主动去了解”这一选项,只占到整体的19%;有205名学生选择了“谈不上喜爱,但也不排斥”这一选项,占到整体的78%;有3名学生选择了“觉得离自己生活有些远”这一选项,占到整体的1%,这说明戏曲艺术还没有真正拉近与高校学生的距离,在年轻人的传统文化学习中还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2.2.2 对戏曲艺术的普及不够深入

当前西方文化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不断侵蚀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排名与学生就业率的压力之下,戏曲艺术的教学工作在整个人文课程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戏曲有关的课程大都作为选修课程,没有和学分制度挂钩,导致戏曲教学场景和内戏曲教学手段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大多数学校还缺少诸如京剧社、戏曲社团等优秀的学生社团组织,具有一定戏曲表演或理论基础的大学生数量十分匮乏,这种期望短期速成和间断性学习的心理都与戏曲艺术勤学苦练“台下十年功”的客观规律相违背。

其次,高校中戏曲艺术师资力量短缺是备受关注的一大问题,现阶段在高校从事戏曲教育的老师大多不是戏曲科班出身,教学内容只好止步于传授戏曲艺术基本理论知识,无法达到专业戏曲院校中关于“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戏曲基本功在实践层面教学。多数院校退而求其次聘请专业院团的演员进行展演性教学,这些专业演员受制于自己的流派与行当,有些缺乏讲解和表达技巧,且对当地高校的教学情况不甚了解,也无法因材施教。

再者,戏曲艺术在高校教育中仍然偏重“单向灌输” 式教学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渴望“双向互动”的心理常常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而被忽视,最终导致学生们对于戏曲望而却步,甚至产生了与戏曲相距甚远的误解和抵触心理。endprint

3 高校中戏曲艺术的实践与创新

关于高校教育中戏曲艺术的重要性和现状探讨,最终都要服务和落实于实践过程当中,在实践过程当中寻找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夯实基础,探索出最戏曲教育的最佳的教育方式,让戏曲艺术具有更廣泛的认知基础,创造学习条件和创新学习模式,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培养中国高校复合型戏曲基础人才,促进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戏曲这门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3.1 着重德育和美育——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大力支持戏曲艺术走进高校学生课堂内外,加大戏曲进校园的推广力度,是引领学生认识和了解戏曲艺术至关重要的前提。完善教学体系,增加戏曲艺术的课程设置,增强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邀请名家开展戏曲艺术专项讲座,进行高品质的戏曲展演等,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实践方式。较之专业课程的教学,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和美育,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们的身心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升华。

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学校目前开设了“戏曲鉴赏”、“艺术导论”和“戏剧鉴赏”等多门与戏曲艺术内容都相关的选修课程,大一至大四学生每周选修课程的情况,都会纳入期末学分考核。此外,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七至八次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其中就包括戏曲艺术的展演,例如,2016年12月25日,由北方昆曲剧院演出的“民族艺术进校园”——《汤显祖与临川四梦》华北电力大学专场演出于主礼堂拉开帷幕,华电师生共同欣赏了这部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匠心力作。再如,2017年4月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跨界融合戏剧《杜丽娘与朱丽叶》在学校上演时,场内座无虚席。每位学生每学期都要至少观看两场此类演出,学期末凭借票根进行艺术公选课学分评定。在调查问卷过程中,当被问到“是否建议将戏曲纳入艺术课程必考部分”时,有近七成的学生选择了“是”,也就是说,戏曲艺术已在学生们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们对戏曲不再“望而却步”,而是主动去探索学习,这成了戏曲艺术普及过程的重中之重。

3.2 艺术团体培养兴趣——开启戏曲之窗

构建校园文化另一重要阵地便是学校的社团,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建社团,并定期进行校内外文化交流,形成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和社会的有机联动。高校可借此机会将戏曲艺术融入社团,使之成为学生们学习、观赏戏曲的实践第二课堂。社团可邀请获得过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的戏曲表演名家亲临指点,使学生们近距离接近大师,感受艺术,也可以通过‘文化进社区等方式,让学生戏曲社团和戏曲爱好者主动参与戏曲的传播”。 [5]

目前国内的很多学校也都进行了非常创新的戏曲艺术教学探索,江苏大学成立类兰韵戏曲社,将电视剧《甄嬛传》改编为越剧《甄嬛传·君臣游园》,得到广泛好评;浙江万里学院成立小百花戏曲社,推出越剧《断桥》,并在2014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荣获奖项;宁波大学戏曲社的甬剧《典妻·回家路上》获得浙江省文化艺术展演奖项;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下属的民乐团和蓝色动力合唱团,每周安排集中排练2至3次,也会不定期进行戏曲类曲目或戏曲类内容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于戏曲艺术的兴趣,学生们通过集体戏曲或戏曲改变的相关作品学习和实践,打开了戏曲艺术的镂花小窗,看到的是更加绚烂的传统艺术的百花园。

3.3 进行家乡地方剧种探究——与戏曲建立联系

我国各地的戏曲都深深扎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的是地方方言,讲的是地方历史,各地百姓都是听着自己家乡的戏曲长大的,即使是年轻一代也多多少少会从父辈祖辈那里得到戏曲的熏陶,例如来自安徽的学生会哼上两句黄梅戏,来自陕西的学生知道秦腔要如何吼,来自河南的学生对豫剧花木兰情有独钟。华北电力大学的学生在填写自己熟悉或了解的戏曲剧种时,部分提到了例如木偶戏、江西清音、歌仔戏等冷门但在地方上广为流行的戏曲剧中,可见高校学生们对于自己家乡的戏曲艺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甚至带有一种地域自豪感,相信他们离家在外时听到熟悉的乡音响起,也必定会有种亲切自在的感受。但是,在纷繁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一代与家乡的传统文化越来越疏远,失去了自己家乡文化的纽带,势必对他地的传统文化更加陌生。笔者认为这或许可以成为高校学生借助乡愁,主动探究家乡戏曲艺术的突破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学生如果将自己家乡的戏曲剧种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借力故乡情怀重拾起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探究戏曲艺术如何来源于生活,如何凝练名家心血高于生活之后可以在高校的课堂中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分享,想必这会是一项极具温度的实践经历。更重要的是,这也可以打破戏曲在时代、题材、方言上的理解障碍,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充满趣味。

3.4 参与艺术创作——与戏曲产生情感

素质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高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戏曲艺术的创作,可以切身感受戏曲作品的创作呈现过程,了解传统与流行的融合趋势,势必会在体验过程中大幅度深化对戏曲艺术的感悟。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滋养文艺创作,实施戏曲振兴工程”。[6]我们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戏曲在高校中的创新尝试中,组织普通高校学生和艺术高校学生进行戏曲创新作品或经典作品的联合排演也是快速提高戏曲普及教育的好路径。比如“江西师大文化艺术中心与江西师大音乐学院联合打造新版赣剧《牡丹亭》,作为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演出后获得了社会和专业人士的好评。”[7]

华北电力大学近年来也开始广泛参加与戏曲艺术相关的文化节目创作。2014年年底,华电学生作为中央电视台栏目实习生进入中央电视台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剧组实践,深刻体会了明星学习京剧、越剧、川剧的艰辛与不易,备受鼓舞;华北电力大学蓝色动力合唱团2016年10月还参与《叮咯咙咚呛》第二季节目录制,与青年歌手平安、湖北峡江号子传承人杨春善共同演唱原创融合作品《天地在我心》,获得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好评;2017年7月,蓝色动力合唱团又再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原创戏曲重点节目《中国戏歌》节目录制,参与了《同圆中国梦》、《家风代代传》、《梨花颂》等优秀中国原厂戏歌作品的演唱和表演。并对戏歌作品中合唱部分全新演绎,也对戏曲与歌曲的融合方式有了十分深切的感受,这也将带给学生们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戏曲艺术的创新更多启发。蓝色动力合唱团的几名成员也参与了栏目中的采访环节。回答问题时,他们较之其他嘉宾显得十分诚恳真切,洋洋洒洒似乎有说不尽的感受,其中一位学生这样答道:“之前从来没有认真的听过戏,以为很难听懂,这次听了艺术家们的演唱,竟然发现戏曲这么好听,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也天衣无缝,非常通俗易懂。”endprint

3.5 移步不换形,勇于创新——让戏曲成为流行

“移步不换形”这是梅兰芳大师提出来的经典建议,“移步”是创新发展,“不换形”是尊重京剧传统艺术,这句名言放之四海而皆准,京剧之外的戏曲剧种也同样适用。同时,这也是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戏曲创新要牢记的准则,戏曲艺术的创新一定要贴近年轻人的生活,通过年轻的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包装,激发兴趣,这将大大提高传播的效率。

在当今这个社交媒体非常发达的时代,年轻一代在新媒体中担当着主力军,他们的在不同领域都会形成自己的社交圈,高校学生之间也不再局限与校园文化圈的营造,而是面向更广阔的互联网空间。年轻人之间不存在代沟和认知差距,沟通十分频繁,沟通的内容涉及极广。调查问卷中问到“你会和谁一起讨论关于戏曲的话题?”竟然有近八成的学生选择了“同龄好友”。由此可以看出,戏曲艺术如何捕捉年轻人的兴趣口味成了突破人际传播到达大众传播的关键点。

当民谣、嘻哈等艺术形式在大众视野里悄然走红,相信戏曲艺术这一民族瑰宝凭借千百年深厚的积淀,和深入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只要坚持不断用全新探索的路径和方法不断引发大众的共鸣,必将成为经典再次火热流行的典范。希望戏曲艺术能够以高校艺术教育为重要阵地,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模式和路径的创新,让青年人全身心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传统文化大流行和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

4 结语

本文以“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创新”为时代背景,以高校艺术教育为出发点,分析戏曲艺术的艺术价值和传承必要性以及戏曲艺术在高校中的传播现状,并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探讨高校学生对于戏曲艺术感触,从而探索传承和创新戏曲艺术的多元途径,为戏曲艺术适应时代需要寻找到更好的推广方式。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委员会艺术教育委员会编.全国学生音乐欣赏曲库指南中册初中部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75.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Z].2015-07-1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Z].2017-06-14.

[5] 孫根华,邵敏.简论大学对戏曲传承发展的文化支持[J].江淮论坛,2016.4:167-171.

[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01-25.

[7] 轩蕾.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戏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07(1):12.

[8] 孙伟.弘扬戏曲艺术,传承国粹文化——当代大学生“国粹情结”培养的对策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5.5(7):142-146.endprint

猜你喜欢
戏曲艺术创新
浅析琼剧艺术的发展
戏曲艺术生存之我见
舞台灯光在戏曲艺术中的意义
浅谈广西地方戏曲如何继承和发展
戏曲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黑土评剧迎来希望的春天
论戏曲舞台时空的特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