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审美批判

2018-01-30 02:42曾耀农
美育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商战商人题材

曾耀农

(湖南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中国商战题材的电影作品大都改编自优秀小说。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系统的迥异造成文本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小说家不一定是优秀的剧作家;二是电影难以体现小说特有的语言魅力与审美趣味,许多观众看完商战题材电影作品又回过头去阅读原作(小说)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当然,商战题材电影作品也有特殊的审美情感与趣味,值得我们品味分析。

一、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审美趣味

从康德《判断力批判》里“对美的事物的判断需要趣味”的定义,到爱默生《论美》中“对美的爱就是‘趣味’”的分析,再到席勒将“趣味”看作人们审美教育成败的依据,审美趣味的高低一直是美学家把握人类审美水平的标准。中国封建社会曾将百姓分为“士农工商”四等,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认为商人重利忘义,道德品质与审美趣味较低。从整体来讲,这种分析有某种合理的成分,但从区域文化来讲,又有偏颇之处。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与鲁国,由于土地狭小和人口众多,统治阶级就十分重视商业的开拓。齐桓公为了发展生产与增加财富,不仅重视本国商人,还招徕外商,制定并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规定“外商货车一乘的供给本人伙食,三乘的兼供给饲料,五乘的并供给厮养人”[1]。齐国还任命经济学家管仲、晏婴等为国相,提升商人的地位,大力发展工商业,使其跃升入当时的大国行列,雄霸中原。

由于齐鲁大地的重商文化,到明清时期,鲁商遍布全国,甚至走向海外。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的融合,也是观众喜欢观看某种类型电影作品的原始动力。孔子办学时有弟子三千,强调“学而优则仕”,但他并不反对弟子经商,并培养出像子贡这样优秀的大商人。《首席执行官》等商战题材电影塑造的鲁商形象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义字为先,利在其中”,行为规范,童叟无欺,赢得了顾客道义上的支持,也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因此,审美趣味既有个人风格,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也是商战题材电影作品越来越有市场的群众基础。审美趣味是在审美主体的道德水平、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源自于审美主体的人生经历,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审美客体的认识和评价。随着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热播,鲁商、徽商、晋商等古代三大商帮[2]逐渐进入电影观众的视野。徽商产生于我国三大地域特色文化之一的徽州地区,学术界已经作为一种学科来研究。作为雄霸了几百年可与晋商相匹敌的徽商商帮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指物质财富,最重要的是精神财富,他们的经商理念以及艺术成就都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作为徽商的代表人物,红顶商人胡雪岩更是许多从商者的偶像,也是包括港台地区在内的中国电影编导争抢的题材。因此,徽商题材的电影作品一直层出不穷,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类型化的电影模式,受到电影研究专家的关注。

审美趣味是电影观众在欣赏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它直接体现为电影观众在观看商战题材电影作品时的审美选择和审美评价。老年观众偏爱政治题材与军事题材电影作品,而青年观众则偏爱商战题材与都市题材电影作品,这似乎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有关。《首席执行官》就讲述了这么一个情节:在市场的巨大压力下,上级要求凌敏加大产量,从而获得高额的出口利润。习惯于小农生产的员工们,对德国严格的质量标准不以为然,急功近利,不惜采用偷工减料的手法粗制滥造冰箱产品。尽管凌敏坚持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按照德国标准进行生产,仓库里还是出现了70余台不合格产品。生性耿直的凌敏被激怒了,他毅然挥起榔头将这些不合格冰箱全部砸毁,并主动赔偿德国客商的损失。经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海尔牌冰箱成为“中国制造”的品牌产品,并获得中国本土制造冰箱史上的第一块国际金牌,使公司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青年观众的审美趣味虽然表现为个别的选择方式,呈现出对财富的追求及对自由的向往,却也包含着某些社会审美观念的因素,即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认同。这是青年观众自发审美需要和自觉审美意识的结合,也是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社会价值的完美体现。

二、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审美期待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大陆的商战电影作品十分罕见,“商人”偶尔会在电影作品中出现,但大都是负面人物,呈现出“无商不奸”的形象(如电影《子夜》《上海的早晨》)。1992年之后,随着邓小平“南行讲话”的发表,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观念深入人心。作为社会的风向标,电影作品开始把“商人”树立为正面人物,独立的商战题材电影作品也陆续登上大陆的银幕。

审美期待指审美主体对艺术作品满足其审美需求的心理活动,也是电影观众依照审美原则对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形式及效果的期待和希望,从而满足自身的审美心理,获得电影审美快感的过程。西方商战题材电影《华尔街》就满足了观众对财富的追求心理,也满足了西方人对所谓成功人士的审美期待。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由当下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对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在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西方观众早就有对“商人”认可的心理,而中国观众则对“商人”带有某种偏见,形成“商人逐利”的传统观念。“期待视野”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也是审美需求的引导根源,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最早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又与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三个层次是相对应的。在商战题材电影作品《首席执行官》中,作品名称就体现出文体期待,而海尔电器的制作与经营则体现出意象期待,至于主人公博大的胸怀与真挚的情感,则更好地体现出意蕴期待。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电影观众在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商战题材电影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并形成一种审美定势与欣赏趋势,制约与修正电影编导的艺术行为。

商战题材电影观众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开放30余年,公众对“财富”有了新的理解,对“商人”也有了新的认识,自然,对商战题材作品也会有新的“审美期待”。当然,每一次新的电影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受传统观念的规约,许多老年电影观众仍然认为“为富不仁”,似乎商人一发财就会抛弃伦理道德),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展着“期待视野”。而对年轻一代的观众来讲,他们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长起来的,许多人把成为“商人”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并把观看商战题材电影作品当作学习经商的形象教科书。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商战题材电影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尤其是作品主要人物那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精神均为青年观众提供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审美体验。

商战题材电影《白银帝国》展示的山西票号“天成元”经过常年经营积累了庞大的财富,堪称清代的“财政部长”,它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业务,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以及俄罗斯、蒙古、日本、阿富汗及南洋的23个分号,可谓富可敌国。这部影片讲述的正是“天成元”这一商业“老字号”两代掌柜(老板)之间的传承故事,波澜起伏,令人唏嘘。电影故事曲折、复杂,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力。电影独辟蹊径,除了讲述父子二人与一奇女子的三角恋情之外,更是借此传承过程表现中国两大思想体系——儒家与法家的义理之争,弘扬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影片并没有局限于商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而是通过对绑匪勒索、八国联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背景呈现,讲述了不少商界经典故事,凸显出“诚实守信,爱国重义”这一晋商不同于其他商帮的仁义精神,视野十分开阔。通过电影作品的传播,晋商成为许多优秀商人效法的榜样,也满足了电影观众的“期待视野”。

三、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即移情,即将审美主体的情感转移到电影作品某个人物身上从而获得的一种愉悦。我们在欣赏商战题材电影《中国合伙人》时,会情不自禁地为主要人物的失败而惋惜,也会为他们的成功而欣喜。在计划经济时代,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均以进城参加工作获得“铁饭碗”为荣,而《中国合伙人》中的成冬青等敢于自砸“铁饭碗”,创办民营外语培训公司,在强手如林的首都培训市场中闯出一条生路,并成为中国培训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他们的经历与成就成为许多观众学习的榜样,也成为这部商战题材电影作品成功的基础。审美体验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模式,先在生理层面发生一定的反应,进而深入内心。而这种从外部到内部产生的美好的感觉会引发一种特殊的情感,适合这种情感的影视作品就会使观众产生相应的美感,反之则会产生厌恶的表情。我们在观看商战题材电影《华尔街》时,对坑蒙拐骗的“商人”就有一种厌恶、排斥的感情,尽管这种感情在成人观众脸上并不会明显地表露出来。

《华尔街》是美国商战电影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在金钱挂帅时代毫不掩饰地为人类的贪婪欲望辩护的一部西方世界的主流电影,泄露了西方世界对金钱的追捧本性。电影以全球金融中心——美国华尔街为叙述背景,描写曾经称为“商界领袖”的股市大亨戈登·盖柯为了获取暴利,将商业道德抛于脑后,不择手段在幕后暗箱操纵股票行情,结果却败在一位仍然具有职业良知的年轻经纪人手上。身为股票掮客之子的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用他一贯强而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交易的黑幕,同时运用拍摄战争题材电影的叙述方式,讲述波澜起伏的商战故事,借盖柯的行径来质疑西方商人面对金钱诱惑而普遍出卖灵魂的道德问题与审美问题。

所谓“移情”就是观众被电影作品所吸引,设身处地地体会商战题材电影主要人物的心情,将审美主体的情感投射到电影作品的人物之中,角色互换,身份反转,从而将自身置换到电影人物身上进行审美体验。不可否认,大部分电影观众都不是商人,没有商人那种大起大落的生活(如电影《股疯》中的女主人公,勇敢投入股市,从一个公交车售票员变成腰缠万贯的富婆),生活比较平淡。而在欣赏商战题材电影作品时,观众却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电影人物身上,并加入了许多的想象与幻想,似乎自己就是一名成功的商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冒险之旅,体悟了不一样的人生情怀。《中国合伙人》则以新东方集团高管俞敏洪、王强和徐小平的创业故事为蓝本,塑造了成冬青(黄晓明饰)、王阳(佟大为饰)和孟晓骏(邓超饰)等一批新时代的创业青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开始就害怕失败!”这是成冬青在授课时经常讲到的话,电影放映之后,成为青年观众的口头禅,也成为创业群体的座右铭,鼓励他们迈上充满艰辛而又前途难料的创业旅程。

四、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审美疲劳

由于政府对创新与创业的大力提倡,许多高校设立了创客中心,开设了系列创业课程,不仅请企业家来高校讲述他们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而且把商战题材电影作品搬上了课堂,让大学生形象地感受商人创业的艰辛与荣耀。前述的商战电影《白银帝国》就是一部经常在大学校园放映的作品。《白银帝国》是改编自山西作家成一的小说《白银谷》的一部清朝商战电影,由姚树华导演,郭富城、郝蕾、张铁林、杜江等主演。电影观众(尤其是在校大学生)通过这部电影作品的观看,不仅了解了博大精深的票号文化,而且把握了精明开拓的商业精神,对今后的创新与创业均有一定的帮助。

近年来,由于市场的拓展,中国各大电影公司均拍摄了许多商战题材的电影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时,我们从观众的角度也感觉到一种“审美疲劳”。用接受美学理论来解释,“审美疲劳”是指当审美客体的刺激反复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强度和同样的频率呈现的时候,审美主体的反应就开始变弱,甚至熟视无睹。在电影理论界来讲,就是对同一种题材的电影作品反复观看所产生的一种厌倦心理。

由于几部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成功,以至于中国许多编导不管拍摄什么题材的作品,不论是战争题材、家庭题材,还是农村题材、都市题材,都喜欢加入商战内容,就像原来喜欢加入爱情内容一样,引起观众的厌烦。电影欣赏中的“审美疲劳”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新的美感,甚至对同一类型的作品也表示厌弃,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居芝兰之室,久闻不觉其香;居鲍鱼之肆,久闻不觉其臭”,这也是电影观众的一种常态或习惯,如果不加以克服,甚至会影响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影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商战是和平时期的战争,也是不流血的战争,考验着商人的智慧与胆略。人类其实就是生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人类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的方向;但人类不讲现实也会失败,也会带来痛苦。其实每个人都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挣扎与进步,并逐步成熟起来。商战题材电影作品同样要处理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塑造的人物既要有胸怀天下的志向,又要有脚踏实地的操守,懂策划敢担当,正确处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在二者冲突时以义为先,甚至可抛弃经济利益,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同时,商战题材电影编导特别要关注剧本的创新与故事的曲折,在拍摄技巧与剪辑手法上也要追求时尚与新潮,努力避免电影观众的“审美疲劳”。

猜你喜欢
商战商人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言而无信的商人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威尼斯商人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浅析郑观应“商战”思想与郭嵩焘“重商”思想的不同
工三易主,世茂今后怎么玩“商战”
奥斯卡“商战”
郑观应经济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