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角下的地方剧种传承与发展
——以太原莲花落为例

2018-01-30 02:43王进云赵美华
关键词:太原曲艺文化遗产

王进云,赵美华

(1.山西传媒学院传媒管理系,山西 晋中 030619;2.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太原莲花落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原莲花落,历史悠久,经过晋中一带的老艺人多年的创新探索,将晋剧和陕北碗碗腔坐唱以及晋中当地的方言曲调进行融合,并运用到莲花落唱腔中来,形成了“晋中落子”。上世纪60年代初,太原相声演员曹强在认真研究晋中落子的基础上,以太原方言为基础,现实生活为创作题材,从语言、唱腔、表演、节奏等方面对莲花落进行了重大创新和改革,从而形成独特风格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莲花落。

(一)太原莲花落的起源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其属于佛教传承文化中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曾有唐代诗人姚合在其《听僧云端》中就说到“无上深旨诚难解,唯是师言得其真。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可以说,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莲花落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佛教音乐中。

太原莲花落历史起源悠久,在道光年间,由于河南闹水灾,许多难民逃到了山西文水、交城和平遥一带,随后便把莲花落也带到了山西,在山西晋中一带就有了当地人用晋中方言来演唱的莲花落,形成了地方剧种。在解放前,素有“晋中落子”的老艺人李莲根便把这一剧种带入了太原,太原莲花落就是在晋中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太原著名相声演员曹强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跟随多位民间老艺人学习莲花落,并对晋中落子的唱腔进行了整合改编。其作品《孩子多了累坏娘》在改编后,得到了业界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随后,曹强加入太原方言的作品逐渐问世,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太原莲花落,太原莲花落作为地方剧种渐渐在省内乃至全国民族文化之林中绽放光彩,其独特的说唱风格深深吸引了全国广大受众。

(二)太原莲花落的发展现状 太原莲花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成长期,20世纪八十年代至21世纪初的繁荣期,再到现在的没落期。

1.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成长期

1963年,相声演员曹强在晋祠庙会上表演了处女作《三进太原》,大获成功。此后曹强一直坚持传播“莲花落”,所到之处都有所影响。文革结束后,曹强在太原市歌舞团继续担任莲花落演员。经过多年的演出锻炼和创作构思,曹强在莲花落表演方面形成了“韵诵与徒歌相交融,普通话与方言相结合,句式结构多变”的风格,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冬冬献宝》、《拒腐蚀》等优秀的作品,受到众多媒体和大众的关注,从而广泛地传播了太原莲花落。

2.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繁荣期

在太原莲花落传播和发展中,山西省的相声演员尹海鹏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89年,尹海鹏正式接触莲花落,他的说唱作品“家具城广告”因首次以“莲花落和广告”相结合的形式出现,视角独特,经媒体播出后,受到关注,这则莲花落广告在当时传遍了太原市的大街小巷。此后,尹海鹏将《酒换油》、《称呼》等曲艺改编成莲花落重新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90年代之后,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在太原视察工作期间,观看了曹强的《看车祸》等作品。随后,太原莲花落作为太原地区的唯一地方曲种与省内的其它优秀曲种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曲艺汇演,并获得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演员曹强也在晋冀鲁豫“山河杯”曲艺大赛中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莲花落的作品数量开始不断减少,部分演员也选择退居幕后。太原莲花落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度也随之淡出了曲艺文化市场和人民群众的视野。

3.没落期

如今,太原的本土文化正日益淡出群众的生活。而且,太原莲花落演员较为紧缺,老一辈演员已经是古稀之年,体力和精力早已不及当年(曹强去世),后继演员没能及时填补空档。同时,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消费也越来越精确,其生活娱乐和消遣的方式更为多元化,市场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喜剧因素”越来越丰富,这使得以语言逗乐为主的太原莲花落越来越难以找到其独特的笑料,更难以“抢占”火爆的喜剧市场。此外,太原民众对方言的陌生也使太原莲花落失去了生存土壤,方言中蕴含着的几千年晋阳文化的精髓也逐渐淡出文化视野。如果太原莲花落始终后继无人,必将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二、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分析太原莲花落现有的问题

(一)从自身发展看存在的问题

1.莲花落自身的传承问题

如今,太原莲花落的表演形式单一、题材内容匮乏、表演陈旧且大多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作品。众多前辈艺人的退休直接导致了莲花落作品的创作出现断层和空白期。目前,太原莲花落只有一位传承人——尹海鹏,已经是古稀之年,创作力不从心。据统计,太原莲花落目前有作品共计62篇,最近的“新作品”也有十余年之久,这使得太原莲花落越来越难以“抢占”火爆的喜剧市场。虽然有9人曾拜曹强老师学习太原莲花落,但是这些人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非专业人士;且年龄差距大,最大的57岁,最小的只有13岁。个人背景和生活差异,导致排列和演出的时间有限,加之没有新作品的产生,使得太原莲花落生存艰难。同时,据了解学习莲花落艺术的人才已经降至冰点,甚至出现了诸多太原人从未听过这种曲艺的现象。太原莲花落的传承缺乏中间力量。

2.缺少商业剧团化发展

太原莲花落的演出绝大多数是政府牵头的公益性演出。大多数演员只是喜爱,而不把莲花落当成一种职业来经营。从事莲花落演出的演员普遍有“从事曲艺行业顶不了饭,有家有业的肯定先要养家糊口”的思想观念。尤其在山西曲艺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以此为生较为困难。而且,众多爱好者未走专业路线,主要是觉得没“钱”途。很多业余选手无师可拜,从业者越来越少,莲花落文化面临失传。近年来,在太原的天一宫茶文化品鉴活动中,将太原莲花落引入到餐饮文化消费中,让消费者在茶余饭后欣赏着古老又独具魅力的太原莲花落,效果如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新探索会带给传承人更多的发展思考。

3.资金短缺,宣传力度薄弱

目前,太原莲花落接近停滞不前的状态,太原当地人并不知晓太原莲花落的现实情况,更何谈市场。太原莲花落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帮助及爱好者的捐助,演出多是公益性的展演,无门票收入,且偶尔的民间演出也难以维持剧团日常开支。演出的形式大多是在太原周边的农村,一场演出收入在300-500元,根本无法承担演职人员的工资和开销。而且太原莲花落缺乏强有力的传播团队,导致演出团队整体呈现出无法正常运营的局面。

三、太原莲花落的发展建议

(一)建立固定的演出场地 和大多数舞台表演艺术一样,太原莲花落应建立自己的演出场地,以此来保证每月有固定的演出,逐步扩大群众基础,吸引更多喜爱曲艺的受众关注到传统地方曲艺中来。优秀的传承者不仅是要出好剧本、演好戏,而且还要勇于承担起培养群众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的任务,用艺术自身的艺术功底、人格魅力,引导公众走进剧场,形成独具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

太原莲花落现在处于没有剧场,没有演出的尴尬局面。建议由太原市曲艺家协会牵头,吸引社会投资创办太原莲花落文化传播公司,建立太原莲花落大舞台,成立专业的演出团队和固定的商业演出场所,初步形成传播太原莲花落的演出平台,并为剧团、演艺人士创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们能走进剧场、走近戏剧、走进曲艺,把艺术的根永远留在民间三晋大地。

(二)建立多元化商业演出 如果说市场是太原莲花落的指挥棒,那么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则是生命线。只有在本土形成了文化氛围,让太原莲花落登上开放的舞台,才能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中的精华。太原莲花落大舞台可以与传媒公司合作,在饭店、茶馆、会所等地进行艺术与商业结合的演出。从而以多种多样的的演出形式吸引了更多追求艺术的年轻人和欣赏非物质文化的中老年人,让更多的人群关注这项曲艺文化,使其在太原的大街小巷,形成燎原之势。这样既有群众基础又有了固定的收入,以此来催生全新的太原莲花落,继而进一步树立太原莲花落的品牌文化,在市场中产生应有的品牌号召力。

(三)与旅游文化资源结合开发 山西省太原市每年都会举办旅游产品推介会,可以借此来对太原莲花落进行品牌推广,在推荐会上通过展示莲花落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发展状况,寻求商机。

同时,山西是文化大省,更是戏曲的故乡,每年来山西旅游人数达6000万人次。太原市每年旅游收入达185亿元,旅游产业的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把太原莲花落和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太原莲花落实体戏曲文化产业,建立戏曲大观园。而且,戏曲大观园还将为山西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及传统戏曲戏剧在当代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大观园”计划引进上党梆子、蒲剧等剧种在园中进行展示交流,让前来参观的游客能真正走入“中国戏曲的大观园”。此外,“大观园”还将依托山西临汾等地的元代、明代戏台形式建立曲戏剧影视基地。这样不仅使得山西的地方剧种得到推广和发展,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之乡,而且推动了山西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壮大发展。

(四)推动戏剧走进课堂,培养新时代接班人 2014年,在山西省实验小学挂牌“太原莲花落教学基地”,这也是目前唯一一所莲花落教学基地。基地已有120多名学生学习太原莲花落课程,但这远远不够,应立足于山西省实验小学在太原市中小学中开设兴趣班,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莲花落的认知度。据了解,在北京燕京八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有关部门将技艺的传承引入到职业教育中去,培养专业性的教育人才,既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又解决了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太原莲花落也可以借鉴此类实践案例,将其引入到职业教育中,从而使莲花落的传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单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说:“其实政府目前在处理非遗的‘上游’环节上做得不错,比如进行基金扶持项目帮扶等。但更亟须解决的是‘下游’问题,即如何培养一批非遗‘粉丝’,不能让其曲高和寡,应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欣赏这些艺术品。”在这方面,徐艺乙建议借鉴台湾的做法,在社区、学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推广,“让大家亲自参与,远比眼睛看耳朵听效果要深刻得多。”“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通过推广活动让老百姓了解传统工艺的魅力,形成全社会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五)建立非遗的制度保障 太原市颁布了《太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专家组,并积极申请成立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一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机构。同时也对濒危项目、高价值项目、特色鲜明项目、传承人年事已高项目、高潜力项目和影响广泛项目等,优先进行深度调查,进行录音、录像和摄影等采集,加强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于人的活态传承,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太原市应通过采取传承人技能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专场文艺晚会等实际举措,加强宣传造势,扩大传承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了传承人的信心,提升了社会的关注度和吸引力,为传承人的生存和发展培育了良好的土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已逐步沁入民心,广受关注。

(六)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太原莲花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深受政府部门的保护,政府应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下,提倡将太原莲花落引向文化市场,以强有力的市场竞争激发非物质文化的潜在价值,拓宽文化市场的生存空间。同时,太原莲花落作为具有一定的市场运行价值的艺术样式,是与大众文化的生活消费是息息相关的,应根据非物质文化的已有的文化特性,结合文化产业的基本框架,将太原莲花落进行产业化的运作,通过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进行开发,以吸引更多有效的社会资源和创新人才投入到此项事业中来,推动其实现有效且持续的发展。形成产业化、商业化的竞争模式。

目前,太原莲花落存在的一个难题是无新作品产生,主要是文化资源以及科研开发力量不足,使得太原莲花落长期没有新作品,老作品无法持久的占据市场,太原莲花落应该和艺术科研机构合作,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的新作品,选择一些经典的优秀的作品进行改编创作,通过品牌推广活动,使呈现出老态龙钟的状态焕然一新。

政府应联合企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的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库是中心数据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则是其必要和有益的补充。成立一个专注于太原莲花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网站,此网站内有比较详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传承和发展太原莲花落艺术提供学术支撑和理论指导,并组织专门力量对中国莲花落的资料开展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把中国莲花落艺术的理论与学术基础根植太原,把研究晋阳文化与太原莲花落的语言艺术结合起来,和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太原文化艺术生活形式。

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发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让莲花落深深的根植太原,服务三晋大地。

结语

太原莲花落来源于民间、来自于百姓、繁荣于生活,这株艺术之树的常青需要政府的扶持、艺术家的努力,更需要民众的关爱。地方曲艺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相信在艺术日益繁荣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民众会用更加真实和丰富的审美态度来审视民族艺术,重新点燃关注和喜爱地方文化的激情。太原莲花落今后的道路,更是牵动着每一位喜爱戏曲艺术的心。

参考文献:

[1]陈 军.莲花落音乐研究(第一版)[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2.

[2]姜 昆,倪锺之.中国曲艺通史(第一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冯光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乐府新声,2006(02):36-41.

[4]韩晓莉.太原莲花落兴衰背后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3-12-07.

[5]郭莲纯.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23):236-237.

[6]吕立杰.文化转型期东北二人转成功发展之路径[J].民族艺术研究,2010(04):103-106.

[7]高宏亮.太原莲花落艰难传承[N].太原日报,2014-06-12.

[8]徐 旸.莲花落、评剧、二人转之比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12-114.

[9]吴 倩.清燕赵地区以莲花落为主体的走唱艺术发展述论[J].四川戏剧,2009(01):94-95.

[10]徐崇龄,张晓明,章建刚.太原莲花落遭遇传承困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1]段桥生,米瑞玲.中国传统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中国音乐,2006(04):137-140.

猜你喜欢
太原曲艺文化遗产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与文化遗产相遇
人造太原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除夜太原寒甚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