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2018-01-30 21:46朱蓉邢军
江淮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创新驱动产业融合

朱蓉+邢军

摘要: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组成部分,具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目前存在着产业融合深度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特色文化挖掘深度不够、政策体系不完善、管理机制不顺等问题。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提高对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认识,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文化企业主体作用,做好政府职能加减法,改善规划和统计工作。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创意经济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8)01-0050-004

一、文化創意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时代价值

(一)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渐成研究热点

近十年来,特别是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内学者厉无畏、陈少峰、范周、金元浦、张晓明、祁述裕等推出一大批关于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成果。许多专家学者对创意产业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和描述(Hesmondhalgh,2002;Howkins,2001)。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多是从技术创新层面研究,较少关注文化创新是从知识层面推进,对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的问题和趋势分析不够准确,这为深化研究提供了空间。

(二)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内在规律性

作为最具知识性、最活跃的高端经济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性:传承性、渗透性、高附加值。从世界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股新的潮流。

1.推动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是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

一是融合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中高端消费需求为导向,通过重新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以达到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的目的。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能够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在传统产业发展中融入文化创意,提高产品的人性化设计、个性化定制水平和精神层面内涵,为供给侧改革注入直接动力。

二是融合发展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需要。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的资产以知识产权(IP)等无形资产为主,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意味着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被无限分享、多次使用,且对拥有者没有任何损失。因此,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是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实现可持续增长模式的必然选择。

三是融合发展是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已经从基本物质需求、温饱生存型需求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需求、发展休闲型需求,突出的表现就是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比重在持续下降,而服务性消费比重在不断上升。我国现有的文化消费供给能力、品质仍然难以满足消费者对精神文化层面的旺盛需求,必须通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

四是融合发展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创新等“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的关键。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一个以中国为引领、体现中国智慧的世界重要区域增长体系。这要求国内的企业通过推动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来提升我国产品的品牌内涵和特色,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华产品走出去。

2.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融合具有现实可能性

一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水平超过5000美元后,文化消费进入井喷阶段,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不断加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统计表明,到2016年底,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达3.0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07%。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我国文化消费实际支出只有1.7万亿元左右,而潜在支出能力在4.7万亿元左右。随着国家文化消费促进体系的逐步完善,国内的文化消费有望进一步充分激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是“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夯实融合基础。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当今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移动互联网、视听新媒介、3D打印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强化了创意的感染力和辐射力。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成果在创意文化领域的运用,文化创意的表现手法和展示形式将得到更加充分的拓展,提供创意展示更丰富的载体和平台,为创意产业在更多领域的融合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是投资资本实力的不断增强加速融合推进。资本的驱动在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典型的轻资产产业,传统的信贷融资模式很难适应融合发展的需要,追求高收益的各类风险资本、股权基金是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本推动力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快速增长。到2016年底,仅国内私募股权基金的交易金额就超过2000亿美元,占到全球规模的一半以上,其中高科技与消费行业是投资重点。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正是科技与消费的最佳契合点,未来将成为各类股权资本、风险资本的投资热点。

四是人才储备的大幅增加强化融合人力支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近800万。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专业分类不断细化,目前全国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将近200家。与此同时,海外各类创意型中高端人才也在加速回流,专家预测未来5年,中国将迎来创意人才“进大于出”的历史拐点,中国将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最主要的人才吸收国。高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科学把握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

趋势和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消费能力的相应提高,社会消费的重心开始逐渐由物质性商品转向精神类及文化类产品,个性定制商品、旅游休闲、文化演艺、数字娱乐、健康养老等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由此也带动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深度推进,并呈现出全新的特征。目前,文化创意融合日益贯穿经济社会各领域、生产生活全过程,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融合协调推进,全面开放包容加速文化创意融合发展进程,创意融合日益模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但是,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也存在突出的问题。endprint

1.产业融合深度不足。一是产业链融合不够,产学研政结合不够紧密,包括创意制作、产品营销推介、消费体验和创意衍生产品等在内的产业链尚未有效整合和延伸,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主要停留在自发的“浅层融合”,“两张皮”现象普遍。二是创意设计层次不高,文化旅游以观光度假为主,休闲农业以农家乐、采摘为主,工业设计和数字内容以来样设计、来料加工为主,实景演出、主题公园等多处开花,文化创意与工业制造、建筑设计、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尚没有实质性突破,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较弱。三是企业实力较弱,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较低,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四是市场化程度低,文化创意资源仍主要集中在出版、发行、广电、文化用品生产等传统行业,多數设计院所尚未开展主辅分离或转企改制,一些转制文化企业尚未成长为合格市场主体,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不强。

2.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覆盖众多行业,资源布局区域化、部门化、行业化根深蒂固,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条块分割严重,共享融合机制尚不健全,政出多门、行业壁垒和监管缺位问题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极不均衡也极不充分。作为典型的“人脑+电脑”产业,创意设计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高端创意人才、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由于普遍轻资产、少抵押,大量中小文化创意企业面临融资难题。而以工业为导向的人才、资金、知识产权等支持政策尚难以精准对接创意设计的行业需求。

3.特色文化挖掘深度不够。文化创意的根子还是在地域特色文化上,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出路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从目前情况看,各地文化资源发掘深度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求新求怪等问题突出,原创性、特色化、个性化开发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抑制了融合发展的需求。

4.相关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衍生众多的新业态、新模式,针对这些新兴领域的政策储备相对不足,相关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支持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园区载体,难以享受与工业园区同等待遇,文化科技型企业由于缺乏认定标准,也难以享受高新技术优惠政策。公共服务功能不健全,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标准化缺失,行业协会建设滞后,影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5.管理和服务机制不顺。长期以来,全国各地以大投资、大项目带动经济增长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于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度还不够,认为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不容易衡量,企业转型升级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储备不足,对创意设计等高附加值服务的需求“唱的多、做的少”。此外,现有文化产业统计指标概念不规范、口径不统一,覆盖面、及时性有待细化提高,数字内容、工业设计、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的行业统计迫切需要加强。

三、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

路径选择

1.提高对深度融合发展的认识。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提升对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深度的认识和把握。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切实提高认识,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规划编制实施、政策研究制定、公共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推进等工作,加大扶持力度。同时,需要加大对创意设计相关政策的宣传普及、舆论引导和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创意体验,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培养创新精神。

2.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区域特色文化资源,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加快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动漫基地、数字出版基地、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等建设,建成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实施文化品牌带动战略,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用创意设计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创意策划本土化、生产制作信息化和品牌营销多元化,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3.发挥文化企业主体作用。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和设计院所改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设计院所分类改革步伐。重点建立文化企业经理人制度,充分发挥文化企业家的创新源作用。引导广告、设计、文化软件等中小创意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个人工作室、独立策划机构等小微创意企业成长。引导生产制造企业将非核心但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研发设计部门剥离出来,向社会提供第三方专业化设计服务。以工匠精神,挖掘、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等民间特色传统技艺和服务理念。

4.做好政府职能加减法。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消除实际存在的区域分割、行业分割、条块分割、职责不明的的“行政文化市场”,建立现代化的文化治理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实施负面清单制度,鼓励各类非公有资本、境外资本投资文化创意融合产业。严格落实“收费清单”,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逐步完善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收费制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平台的支持力度。科学安排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政府投入模式,采取贴息、担保、奖励、股权投资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品与服务。立足文化企业轻资产、少抵押的特征,推动建立无形资产评估、转让、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提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企业的授信额度和贷款周期;设立文化创意专业银行,探索依据交易数据、专利版权等发放贷款。完善和扩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引导和帮助企业通过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直接融资。鼓励和激活社会资本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5.改善规划和统计工作。把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创新发展统一规划,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可以考虑设立指导小组或部门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分级规划有所侧重,国家、省级规划主要研究目标、原则、重点领域、重大政策,省级以下规划不求全,主要结合当地实际、推动产业融合,突出专项规划、项目谋划和具体实施举措。建议统计部门加强对融合产业的研究,完善产品生产中文化生产从业人员和产值的界定,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量化依据。

参考文献:

[1]花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4).

[2]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3]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梁达.扩大文化消费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N].上海证券报,2016-7-12.

[5]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2014年3月14日.

[6]DCMS(2001).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2001(2 ed.),London,UK: Department of Culture,Media and Sport,retrieved 2007-05-26.

[7]Hesmondhalgh,David(2002),The Cultural Industries,SAGE.

[8]Howkins,John(2001),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Penguin.

(责任编辑 焦德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创新驱动产业融合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浅析传统工艺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启示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