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打工诗歌论

2018-01-31 08:46李小杰王晨晨钱广川张璐瑶
青年文学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乡村城市诗歌

李小杰+王晨晨+钱广川+张璐瑶

摘 要:城镇化进程和义务制教育的成功实施给进城务工的打工诗人们通过基础性阅读接触到现代诗歌,在一切以经济为前提的利益文化的冲击下现代诗歌被边缘化的大症候下,打工诗歌明显存在着艺术创作中的缺陷。艺术创作的不成熟使得打工诗歌集体变现为语言粗粝浅白,哲学性思考不够深入,抓事物本质的能力不准不强,以及题材覆盖面不广,艺术底色低沉等问题。

关键词:打工;诗歌;乡村;城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1

前言:

打工诗歌出现在上个世纪,从最初的被质疑是否能被称为诗歌,到今天被学术界和社会阅读阶层所接受,经历了现代性和现实性的双重考验,并开始影响目前国内诗坛的创作走向。打工诗歌的创作者们从经历者到旁观者,始终站在打工诗歌的前沿,并逐渐改变了一些打工诗人的生存环境,比如郑晓琼、谢湘南等。

一、打工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乡愁是美的,乡土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的过程是美的更是疼痛的,而诗歌具有美的和疼痛的双重特征,并在现实的呈现中承担着超现实思想上的救赎,超现实是现实的回音。

(一)打工诗歌的审美特征

观打工诗歌悲剧色彩浓重,此悲剧非可悲性生活事件,而是诗歌题材所呈现的群落性苦难与命运的严肃性,其悲剧性和崇高来自于悲剧性带来的现实的怜悯和恐惧唤醒受众们的生活思考。宋世安《断肢者C》让一个符号人物的断指成为每年珠三角4万根断指的代表,而这个c就像郑晓琼最初的打工岁月的名字编号435。现实性情感领介入将群落型的生存悲哀冷静的带进充满金色阳光的后工业时代。生命无所谓渺小和伟大,只有生存才是永恒的,诗作者通过粗粝如砂纸的语言在叙述中完成了个体的情感张力依托,并在粗犷的语言声明中进行着区别以往诗歌文本精工细琢的率性简单的美。谢湘南曾经对这种原生态审美方式作出过回应:直接就是一种力量。诗言志,罗德远:我们是铁骨铮铮的漂泊者/高举流浪的旗帜勇往直前……这样粗粝的审美像号角,将直接率性的情感呐喊出来,不做任何修辞的现实主义有着强烈的族群型象征含义。这些打工诗人通过另一种暗喻的形式将诗歌意象提升到象征层面,弱小的动植物与打工者城市卑微低下的生活形成相互映照的效果。比如郑晓琼的一系列的铁,罗德远的蚯蚓和张守刚的老鼠,余洪的《机器的苦衷》。这种审丑的反讽都有着思考时代病症的哲学意味。

(二)打工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后工业时代一切以经济利益为意识形态的价值规则,将文学带入娱乐至死,解构到底的层次,而打工诗歌追求现实性同时又在重建社会判断价值语境,以真实反虚伪,以生活本身反抗着异化后的生活,以严肃的态度对抗着娱乐文学的快餐化。这些都有积极向上的现实主义在线价值和犀利的批判主义精神,在美学上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诠释出诗歌在文学中的先锋性和实验性。

乡土文明向城市文明进化过程中,身份的转变无疑是割裂和重塑中完成,二者都具有疼和强烈要求被记忆和接受的群落特征。打工诗人们用他们的诗歌舔舐着刀口,也向社会各阶层呈现着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的迷茫和焦虑:中国经济/一块叫改革开放,一块叫打工者。刘大程的现实性给打工诗人们更加准确的定位。城乡间的差异,身份认同的差异以及现实性的批判等几个大的方面整体突出打工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时代坐标性意义,通过美的诉求,丑的揭示,反映着社会转型下新型社会个体农民工的生存价值,和后工业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得失。

二、打工诗歌艺术上的缺失及转变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高度浓缩具有语言陌生化,颠覆传统语义的特征,但原生态呈现的打工诗歌几乎都出现后现代解构不成功的迹象,在浅显的叙述中将事件形成文本,淡而无味回思无力:小妹进了一家小工厂/听老乡们说/那里的老板,一年/才给工人发一次工资。这样的语言几乎支撑着打工诗歌的屋顶。虽然其中不乏郑晓琼和谢湘南这样杰出的叙述者,但他们也同样面临着视野不够宽阔的问题,都围绕着自身看待社会问题,并且几乎都是通过较为阴暗的语境叙述着境遇。打工生活有其灰色的一幕当然也会有阳光的一面,这是事物的矛盾本质绝对的,也是生活多元化决定的,虽然愤怒、贫穷出诗人,但只能单音节发音的钢琴是残缺的。

新世纪开始后,和郑晓琼一样有着较高学历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打工者接过第一代打工人的身份。短时间迷茫焦虑后,他们中的打工诗人们因为诗歌改变生活境遇,也在诗歌创作中开始反思打工诗歌的前途,并开始拓宽视阈,站在更高的哲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审视社会问题出现的源头,并在质疑中重建着被解构后的诗歌语境。

结束语:

打工诗歌记录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变迁,几乎完整地呈现底层打工人的生存状态和意识形态。从诗歌出现伊始,只有诗意的诗歌没有可以生存的土壤,只有那些在诗性意义找到突破口的分行文字才真正具有生命力,虽然诗歌不是大众行为,但却能由小众而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的走向,一切哲学问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点“语境即世界”。

參考文献:

[1]郑术静.论新世纪以来的打工诗歌现象[J].大众文艺,2015,18:28-29.

[2]陈尚荣.当代“打工诗歌”现代性意蕴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40-44.

[3]邱志武.后现代视域下打工诗歌现象考察[J].北方论丛,2016,02:58-62.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村城市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