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视角

2018-01-31 17:49丁俊宇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视角乡下人沈从文

摘 要:沈从文乡下题材小说的审美视角主要有两个,一是“乡下人”批判的角度,二是城市人现代意识的角度。他对市民过度否定,恰恰暴露了他的一种矛盾的心理、思想、文化与审美状态。中国现代的许多作家,他们用大量的笔墨写乡土小说却没有一个作家像沈从文一样再三强调自己是乡下人,乡下人在沈从文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也对沈从文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他的作品中没有脱离过乡下人视角,他以各种不同的视角描写乡下人,从个人、民族、地域等不同角度更加形象地赋予了乡下人的丰富内涵。他笔下的沈从文是任何现代作家替代不了的,是鄉下人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沈从文;乡下人;视角;湘西世界

作者简介:丁俊宇(1996.3-),女,本科,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4

一、沈从文小说及乡土小说创作

“乡土小说”目前在学界没有明确的定义,最初见于鲁迅先生《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认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在创作上以乡村为背景,通过描写乡村的苦难生活和落后习俗从而启迪国民性,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沈从文小说也属于乡土文学的范畴,他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乡下人”视角下的世界,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当然这都与当时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从而成为沈从文进行乡土小说创作的灵感源泉。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有着乡下人的浓厚视角,沈从文是以乡土小说题材为主的作家,他的小说中流露出乡下人的身份意识,在他的文字里直接地说道自己是乡下人,这样乡下人的生活经历创作出了乡土小说独特的视角。

(一)社会文化背景

1922年,沈从文只身离开湘西来到北京,而这时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无情践踏之下早已变得四分五裂、满目疮痍。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再加上政府的腐败、亲人的离去全部展现在沈从文的眼前,也震撼到沈从文的心灵。这些屈辱不安、惶恐失措都使他产生了极强的民族危机感。再加上少数民族在湘西被歧视的历史因素,使他形成了争取自由、独立反抗的自由意识。此时的沈从文在不断思考的是国家如何生存、怎样生存问题,也对那个美丽自由的“乡下”湘西生活充满了留恋和向往,他的心里充满了矛盾。他的代表作《边城》、《湘行散记》就产生于这个时期。这些作品都是在国家危亡时进行思考的真实写照。因此他在追求个人自由、精神自由、和对国家民族自强、独立的思考的同时也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

(二)生活经历体验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地形复杂,交通闭塞,从而使得湘西在现代文明中保留了大自然原始景色,蜿蜒的山川让人流连忘返。幼年时期的沈从文就对湘西的自然风光极其喜爱,时时刻刻都想离开教室,拥抱自然、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边城》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烤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黄昏”、“夕阳”、“红云”让他感受到了湘西世界的美丽,他认为在大自然中享受生活是他最幸福的事情。他在其中尽情享受生活的美景,自然的美妙,只有真正地对自然热爱才能用这样细腻的进行描写。沈从文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可以说童年的生活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沈从文追求自由、追求个性。小学毕业入伍后,他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及沅水流域一带,极大丰富了沈从文的生活阅历。年轻的沈从文过早的见证了生活的黑暗与无情,在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看见清乡对人民生命的不屑和残暴以及朋友的离去。当他从前最亲密的伙伴出现在他面前时,不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人,而是一具泡腐了的尸体,面对如此亲近的人离自己而去,他傻傻的看了很长时间,突然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未来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既然不知道怎样去面对,那么当下的活日子又为和要局限在这么封闭的小世界呢,于是他远上北京,在北大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升学未成后便开始写作。突然置身于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让他产生了迷茫“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城乡的巨大差异,使他的心里不免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他在北京的生活是清苦的,他看透了世间的人情世故、酸甜苦辣。巨大的矛盾心理油然而生,既有因“乡下人”的自卑而羡慕城里人的时尚,又有因“乡下人”的心理优势而不满都市的小气自私,这样的矛盾也使他将自己的眼光延伸到湘西社会,成为以后创作的基础。

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审美视角

透过对沈从文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作品中,基本上都是以“乡下人”为主基调,没有脱离过“乡下人”的情节。“乡下人”的视角在他创作生涯中都得以体现。在沈从文的笔下,他塑造了以一个个饱满的“乡下人”形象。在他的笔下,“乡下人”的认识价值是极高的,在他的观念中,这些都是真实的乡下人所在。

(一)乡下人的自我定位

因为受到湘西农村文化和自然风光的熏染,以及见证了都市生活中的种种畸形病态,沈从文开创性的对于现代都市生活进行的了严苛的批判,但却对湘西乡下生活充满了怀念和喜爱,与其他乡土小说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其自身很强的特色。虽然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对于都市文化和乡土文化都有很深刻的体现,但是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发现,沈从文对湘西的乡土文化更加钟爱,同时也是小说创作的侧重点。endprint

与沈从文相比,大多数乡土文学作家作品乡土气息更加浓重,但却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描写乡村生活。但从沈从文的作品分析来看,其小说中的人物对乡下人有着更加深刻和明确定位,是个实实在在的“乡下人”。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抛开传统乡土小说中理想化的田园生活,语言更加朴实,对乡土文化的体现也更加明显,以乡下人的视角对湘西偏远山区的人文生活进行了描述。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之前,人们对乡土文化并没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在他充满感情色彩的写实描述下,湘西乡村文化成为了乡土小说的代名词,沈从文用乡下人的视角贴切的为读者展现出了真实的湘西生活和湘西文化。

(二)乡下人的形象塑造

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对湘西人民的形象塑造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不仅表现了其应用的淳朴和善良,同时也表现出了独特的湘西地方特色。但经过对其作品的回味和描述,我们不难发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民不仅仅体现了湘西地区乡下特有的风貌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社会环境下中国所有处于社会底层乡下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沈从文的小说中,乡村人民不仅拥有淳朴善品格,同时也拥有着清晰、理性的做事态度。沈从文按照自身的主观思考,描绘出了不同风格的乡下人。在作品《新与旧》中,杨进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这一人物形象在环境变化过程中,内心状态的变化表现的不仅仅是个人人物思想的变化感受,同时也表现作者本身对时代更替的落差,在其作品《建设》中,当人民的生活环境出现了变化,乡下人的“生命”也就就此结束,作品中对乡下生命与空间脱节的描述也表现的活灵活现。

对于沈从文本人而言,他的性格特点是受身边的环境影响的,沈从文的“乡下人”性格也是因为沈从文从小生活在乡下,造就了他写作的感情色彩。就沈从文的作品特点来说,沈从文在创作过程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乡下人在作品中有着一定的侧重。他往往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通过对自身所熟悉的事物变化,给予了平凡的生活过程不平凡的写照。但是,在湘西的乡下视角当中,其写作的最多侧重点为湘西文化。也正是因为湘西文化,沈从文对不符合文化现实特征的写作视为对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以沈从文的作品《长河》为例,其创作的侧重点是对乡下人视角中的城市文化进行了描绘,关于乡下人对城市的憧憬和想象极为贴近乡村人民特点。沈从文通过对乡下生活的了解写出了现代文化对湘西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了沈从文本人对现代文化变迁和对湘西文化带来的侵蚀影响产生担心。

通过其创作不难发现,当时社会中现代文化带来的冲击使湘西当地传统文化变得十分糟糕,这是他担忧并不愿看到的。在沈从文思想中,现代文化对乡土文化的侵蚀并不一定能为当时社会带来进步,在这种情况下,他即反对乡村的封建思想也不愿看到乡土文化的淳朴风气因为现代文化的影响而消失。在其作品《贵生》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作品《柏子》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都表现出对乡村文化淳朴层面变化的担忧,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乡下人形象的塑造也具有其独特的色彩和特征。

(三)乡下人的独特心态

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乡下人的形象塑造都是与都市相背离的生活状态,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小说的创作感受到沈从文本身的内心思想,小说中本身就具有乡下人的视角和心态,不仅对都市文化反感,同时也并不愿意接受都市生活的节奏和形式。通过对于沈从文的分析,其创作内容之所以会产生如下的心态主要是由于其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沈从文出生于乡村家庭,这使他一直都有着乡下人的心态。

通过其作品描述可以看出,这些性格都是由于湘西社会的特殊风气造成的。在他长大后,生活也并不如意,这些苦难遭遇都使得他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乡村人民,生存就是人生的追求。对文化水平突出的沈从文来说,他的生活经历使他意识到了人生的残酷性。通过沈从文生活经历的了解,他有过军队生活经历,这些宝贵的人生经历都是其创作的源泉,这些人生经历也促成了其写作独到的特点。

在沈从文丰富的人生经历当中,都市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在乡下文学创作中对于都市厌恶的重要来源。也正是因为他本人在经历了多年的乡下生活后难以融入到都市生活中,他的文学创作对都市文化也表现出了深切的痛恨。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沈从文经常把自身定义为一个乡下人,以一个湘西乡下人的视角去看待他所经历和面对的一切,也只有这些能让他感受到美好。只有那些存在他的心里深处的童年生活能够让他找到一定的安慰,因此,在写作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题材——湘西世界。正是因为沈从文心态的变化,和生活的环境变化的独特性,其乡下文学的创作也成为了其文学创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他的创作我们不难看出,其乡土小说的创作多以河流为背景,故事也都是由水边延伸开来的。在沈从文小说中,城里人和乡下人的人物形象截然不同,乡下人的特点都是淳朴善良的,虽然从其写作特点中可以发现乡下人的守旧和顽固,但是其本身并不是逆来顺受的,虽然有些与外界格格不入,但是其特点十分鲜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民虽然形象普通,却表达了出了沈从文本身的对乡下文化热爱的独特含义。

通过对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物特点分析,其塑造的乡土人物具有鲜明的特点,这种特点是不同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其特点表现在置身事外、与世无争的人物形象特点。这些形象特点来源主要是因为其对于乡土文化的独到见解。沈从文小说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其作品多数以主人公为构造中心,通过其构造的人物形象辅以具有特色的风景描绘,这种写作手法十分困难,但也正是因为其困难性,才突出了其优秀的写作功力。在沈从文的观点当中,人生的本身是都是纯粹自然的。但是在社会观的视角当中,有些职业的人物形象注定的是卑微的,但是这些类型的人物形象诸如,妓女等的形象塑造都是美好的,其优美之处主要体现在人性美方面,在沈从文笔下,这些人物形象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到压迫的人,就妓女而言,其从事这一行业,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她们的行为仅仅是出卖肉体,但是灵魂是纯净的,因此,在沈从文笔下,妓女的形象都是淳朴善良的乡下女人。沈从文的乡下小说中,塑造的仅仅是这些人的人性而不是表面的生活形象。不管是妓女还是其他乡下的底层人民,都是老实本分的乡下人,他们的淳朴善良形象在沈从文小說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些都是他以“乡下人”的视角去完成对作品的诠释。总体来看,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就沈从文本身而言,其作品内容对于现代文明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在侧重乡下优秀文化描述的同时对于中国城市文化的负面色彩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现了人民生活的一步步沉沦。在沈从文的文学世界里,读者完全可以确认的,沈从文是对城市文明接近全面的批判。endprint

在沈从文的眼里,城市生活是有缺陷的,在沈从文的文学中,他用自己独特的心态表现着农村文化和乡下人的风土人情,然后把自己经历写进去,构成了一个他的独一无二的文学世界。在其作品中,他用自己独特的乡下视角对湘西文化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通过文字构造出了一个具有独特味道湘西乡土风情,在他的作品中,湘西的乡土文化和乡下人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不能替代的。

三、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现实意义

(一)理解与同情

沈从文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社会。一方面民族矛盾,各种危机频频发生,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希望能过上和平宁静的理想生活。于是潜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社会的原型就被展现出来了。沈从文在作品中构筑的那个“天人合一”的“湘西世界”触动中国人内心中对“桃花源”文化的心理,“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既满足了那个年代憧憬,又满足对未来时代补偿性调节的需要,并实现了那一时代的心理平衡。

按照荣格的观点,全面而充分体现了原型或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的幻觉型的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沈从文的小说,无疑是具有这样艺术魅力的。关于天人合一,沈从文有一句自己的描述“由阪于自然而重返自然”。在他看来,要“求生命永生”,必须将那个“自我扩大”才能占有更大的空间,或更长久的时间。“即个体生命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宇宙自然之中,才能在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中求取心灵的自由超脱和生命的光大永恒。沈从文的作品无疑是吸收了楚文化中的精神,展示了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深层的集体无意识,“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并融合了湘西少数民族独特的心灵历程和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才创造成的。沈从文以城乡对峙的结构,建构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艺术世界。他在其“湘西世界”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构造了一个“天人合一”理想的社会,表达了人们对这种理想社会的渴求。这种愿望自从人类文明的曙光出现以后,就以《诗经》中的“乐土”或陶渊明的“桃花源”的原型潜藏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每逢乱世,或者每当人类社会遭遇危难时,它就苏醒过来。这种原始意象是无以数计的,在中国有“乐土”、“桃花源”,在西方则有“理想国”和“乌托邦”等,它们都曾以各种各样的面目出现在艺术作品之中。

(二)消失与重造

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前期创作主要是自己在湘西乡村成长的经历为题材的,如果说这些作品是沈从文本人对于自身青少年生活情感回忆的描述也并不为过。而在其乡土小说创作的后期,沈从文意识到,自身原来对于湘西的印象只是他想象中的样子,这些过去只能如梦一般停留在记忆里,因此,其作品的创作内容也逐步转变为对于湘西当代生活的描述。如果沈从文最开始对于湘西文化的印象不同,是因为他对于城市文化阅历的过深,造成了对于湘西文化出身的自卑心态。但究其创作的本源是要表达对于城市语言的傲视和抵触,那么随着他本人所处位置的变化,他的阅历变化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生命力。因此,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后期创作,侧重点偏向对于都市文化的否定和批判,湘西的乡土文化在受到外界文化的侵蚀后出现的不良变化描述。

与此同时,沈从文也正是通过对于乡土文化生命力的描述来表达对于现代文明的认同但是却有无可奈何的矛盾。一些研究者在对沈从文乡土小说进行分析的时候,盲目地认为他是不认可现代文化的,但通过分析,这种观点未免有失偏颇。我们在审视沈从文的小说过程中,不能把城市和乡村看作对立的两端,而是应该透过表面的影响,看到其作品的深刻内涵,尤其是沈从文乡土作品,应该当作是对我国现代社会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冲突。从文明变迁的角度来看,文明的更替必然会面临文化的冲突。致力于探索文化的每一个探索者都会面对这种矛盾,从他们的角度而言,追求其理想条件下的社会,注定是悲情的结局。对沈从文这样的文化探索者而言,就算明知其理想社会是悲情的,但这仍将是一代又一代的现代知识者悲壮而迷人的“西绪福斯神话”。或许沈从文小说的生命力就在这里。

结语:

沈从文小说用乡下人的视角看社会,是现代文明的批判者,既反映了乡村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又通过乡下人的视角展现出对现代都市的人精神层面的批判。他把自己置身事外,所描绘的乡下人不仅保留着他们身上淳朴的思想美德而且还描写出了他们思想的理性,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良好的社会风气,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勇气。

参考文献:

[1]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2]李扬.沈从文的最后四十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金介甫.沈从文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4]林乐齐.沈从文小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5][美]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6]沈从文.从文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7]凌宇.沈从文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8]劉涵之.沈从文乡土文学精神论[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9]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0]吴立昌.沈从文作品欣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8.endprint

猜你喜欢
视角乡下人沈从文
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中的“乡下人进城”叙事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乡下人家
——根据课文《乡下人家》编写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真实世界的寓言
论电影中角色参与的心理快感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