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数学边程 感悟模型思想

2018-02-01 04:08郭惠煌
关键词:模型思想数学素养过程

郭惠煌

摘要: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模型思想是数学思想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构建模型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事例让学生来感知模型,其次建立数学活动来验证模型,使学生达到思维的全面通透,从而呈现出模型的本质,再经过不断的反思和顿悟完善模型,最后经过去伪求真的运用过程,使模型扎根到学生心里。在教学中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的数学建构,最终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鸽巢原理;模型思想;过程;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2018)01-0031-03

史宁中教授说:“小学那点知识不到半年就学会了,为什么要用6年的时间来学习呢?就是要培养能力。”新课标由双基到四基,双能到四能,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模型思想”是唯一一个以“思想”指称的概念。新课标在阐述模型思想时谈到:“数学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件事情就是解决问题,所以要形成模型;另外一件事,要从实际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模型”。小学阶段数学建模的定位应当是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学习中“模型”的存在,培养初步的建模能力,建立思维方法,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模型建构的一般过程为“生活情境——抽象模型——验证模型——生活问题”。

一、真实经验,感知模型

新课标提出: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教学主体是儿童,模型建构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将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有关的素材引入课堂,并努力将教材上的内容转化为儿童生活数学问题去思考,且要尽量贴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积极调动自身经验,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比如:面对“鸽巢问题”这一抽象原理,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起点,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闪烁着鸽巢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游戏“你躲我猜”——“四位同学任意站在这3个圈子里,每个人都必须站进去”老师来猜学生站的情形。教师猜法1:“不管你们怎么站,总有一个圈子里至少站着1个人”。学生调整站形,发现根本战胜不了老师。学生在调整中顿悟:只要有人存在,圈子肯定有人,根本就不用猜,也就是这个猜法没有实际意义。突破第一个难点,下面的教学中学生就不会出现“不管怎么飞,总有一个鸽舍里至少飞进1只鸽子”这种理论的干扰。教师猜法2:“不管你们怎么站,总有一个圈子里至少站着2个人”。学生不断地调整站形,发现根本就战胜不了老师。教师的猜法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在调整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碰撞出火花,模型若隐若现:“4个人站进3個圈子里,不管怎么站总有一个圈子至少站了2个人”。这个游戏在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抽象的“鸽巢原理”,感受趣味背后的意义,而且其中还孕伏了“鸽巢原理”的核心词“总有”“至少”,有效地分散了教学难点,为模型的建构提供助力,润物细无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实践活动,验证模型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儿童的思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模型建构需要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来支撑,动手操作是一种带着强烈数学意识的活动,实践活动能降低模型的抽象程度,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从而帮助学生思维通透,验证模型的存在。丰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当“鸽巢原理”这一模型若隐若现时,立刻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摆出所有站法,验证每一种情况:4种站法(4,0,0),(3,1,0),(2,2,0),(2,1,1)。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思考:(1)通过实际操作,你觉得这句话对吗?(2)第一种摆法满足这句话吗?但是这里存在0,符合题目要求吗?(3)我们说只要一个圈子满足2个或2个以上就可以,3个圈子都需要看吗?看哪个?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发现并不需要每个圈子都去检查是否有2人或2人以上,只要看最多的圈子是否满足条件即可。突破“只需考虑鸽子数最多的一个鸽舍里”这一难点。让看得见的东西来帮忙,沟通多种解决问题策略间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经历实践操作这一直观过程确定模型的存在。

三、本质挖掘,呈现模型

数学最本质的追求——发展思维。模型建构由直观走向推理,才能达到思维的全面通透,从而呈现出模型的本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生才能领悟到模型思想的真谛,也会让已有的模型由深入走向深刻,带给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从而轻松呈现出模型。

通过直观操作确定“鸽巢原理”模型存在后,引导学生得出这个结论。不管学生思维转到假设法还是反证法,都能顺利沟通“平均分”,关键是要理解为什么要平均分。学生已经经历了直观操作,将假设法(反证法)所得到的结果(2,1,1),与实际操作联系。三次追问:(l)为什么假设法就只考虑(2,l,1)这种情况?(2)哪一种站法里圈子人最多?(4,0,0)。哪一种站法圈子里人最少?(2,l,1)。(3)如果最少的都满足了还要看最多吗?

攻克第二个难点首先考虑“最少飞进几只鸽子”。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要平均分”,再次追问“怎样站才能让其中一个圈子站最多人?怎样站才能最少?”学生脑洞大开:“所有人都在一个圈子就最多,让每个圈子都有人就最少。”

“让每个圈子都有人”就要尽量平均分才能保障这个结果。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过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原理的本质,从而自主建构模型:4÷3:1……1,1+1=2。第一个1是平均分得到的1人,第二个1是剩余的1人再次站进去,二者合起来,圈子就有2个人。学生对于“鸽巢原理”“尽量平均分”这一精髓能够理解得更深刻。

四、异中求同,完善模型

对比同类问题情境,抓住它们相同的点,能让学生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对模型体验并理解,逐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同时模型建构需要在不断的反思和顿悟过程中才能得到完善,致使模型更牢固,并学会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5个人站进4个圈子中,不管怎么站,总有一个圈子里至少站了几个人,为什么?(2)10个人站进9个圈子里呢?(3)100个人放进站进99个圈子里呢?经历这3个问题情境,学生不断地探究和思考,初步模型得到稳固:“人比圈子的数量多1,不管怎么站,总有一个圈子里至少站进2人。”

如果人的数量比圈子多2或多3规律还存在吗?(1)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不管怎么飞,总有一个鸽舍至少有幾只鸽子?为什么?(2)11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呢?(3)12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呢?在不断对比、思考、理解与反思的过程中,找到相同点,即“尽量平均分”,模型得到完善:“人”的数量多于“圈子”数量且又不是倍数关系时,不管怎么站,总有一个圈子至少站了(商+l)个人。”这里的1与余数无关。解决这类问题,就可以直接用“商+1”来解决。

五、去伪求真,模型扎根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生活问题的一半是数学问题,另一半是生活实际,数学问题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核心。应用模型解决问题,首先要去掉问题中与数学无关的内容,使数学信息和生活信息分离开,再从数学问题中找到与模型相同的影子,即去伪求真。经历运用过程,模型才得以扎根到学生心里。

“鸽巢原理”模型在运用时,教师应予以提示:应用原理的关键点(找到鸽子和鸽舍的影子,至少数=商+1)。(1)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2)小张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小张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这两道题都与需要找准鸽子和鸽舍原理一样,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鸽巢原理”的题型变式很多,应该让学生灵活运用模型解决生活问题,才能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建模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数学建模是提升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数学教师应注重过程,让学生感悟模型建构,形成模型意识,建立思维方法,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的数学建构,最终提升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模型思想数学素养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明暗交织话建模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探数学模型思想的构建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