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区窑洞民居建筑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2018-02-02 17:58薛涛张野玲龚腾飞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土窑洞陕北

薛涛 张野玲 龚腾飞

窑洞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主要居住形式,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在民居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价值。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导致窑洞民居存在地域差异性。本文通过选取陕西窑洞中具有典型性的渭北与陕北窑洞作为研究对象,从选址、结构布局、装饰风格等方面,对陕西窑洞做比价分析研究,剖析窑洞民居的差异性特征,进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窑洞民居这一伟大的建筑成就。

引言

窑洞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居住建筑景观,是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物,亦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被国际建筑学家认为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窑洞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拱形窑洞初现于汉代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大量出现在明朝中晚期。窑洞作为独特的民居建筑,具有隔热保温、冬暖夏凉,利用自然、节约耕地,施工简便、节省材料、造价低廉,减灾保健等特点。中国的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地区、陕西秦岭以北地区、山西中部及南部地区、河南西部地区、河北省西南部及宁夏中西部地区。传统的窑洞民居有较强的地域差异性,其建筑形式和布局受当地气候、降水、地貌特征、风俗习惯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窑洞按其建造方式和结构布局可分成下沉式窑洞、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洞三种类型。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进展

欧美学者对于生土建筑的研究初始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1952年,澳大利亚的建筑大师乔治·米德尔顿发表了《生土墙建设报告》,这一报告非常详细地介绍了生土建筑,成为了澳大利亚地区的生土建筑参照标准。几年之后,在美国纽约举办的生土建筑展览,引起了相关研究人员对窑洞这一建筑形式的广泛关注。1987年,美国建筑师吉戈兰尼在其《掩土建筑》一书中,系統地讲述了生土建筑的发展以及目前的发展现状。之后,影响较为反响的就是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著的《住屋的形式与文化》。美国学者林恩·伊丽莎白和卡萨得勒·亚当斯于2005年合著了《新乡土建筑》,书中详细描述了乡土建筑的营建方式,并且指出人类要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就必须提倡用天然的材料和生态的建筑方式进行建设,其中就提到了我国的窑洞建筑。但由于存在文化认识上的阻碍,虽然有许多专家学者深入实地,对窑洞建筑景观进行过多次调研,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二)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对传统窑洞建筑的研究初现于19世纪60年代。侯继尧教授和王军教授共同编写的《中国窑洞》,从生态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利用和能源利用等方面,探讨中国窑洞建筑对未来的建筑学发展的启发和见解。王徽等人对窑洞民居中最具特点的地坑院窑洞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更详尽地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建造技艺进行了研究,促进传统技艺的经营和传承。荆其敏从生土建筑的自然环境、结构布局、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说明,分别从建筑学和生态学的视角,阐释了生土建筑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意义和价值。吴昊在《陕北窑洞民居》中,主要论述了陕西典型的窑洞民居形式和装饰艺术。王文权基于建筑学的视角,谈了窑洞民居的生态理念、美学价值及窑洞民居的传承与保护。李秋香从窑洞民居的结构类型、院落布局及窑洞的建造材料三方面介绍了窑洞民居。廖红建等通过对窑洞民居的发展及其优势研究,从建筑构造和地质条件探讨了窑洞民居的环境工程,提出了改进和发展措施。党安荣等人以党家山为案例,探讨窑洞民居的变迁,近一步从生态、历史、文化及美学等方面探讨其保护价值,并制定了保护的途径。刘小军等人在论文中,对窑洞的历史沿革、发展贡献和文化价值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确定了窑洞的分类,在研究窑洞民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黄土窑洞未来发展提出发展建议。白凯等通过挖掘窑洞民居文化内涵,分析了窑洞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发展机遇以及面临的问题,探讨了窑洞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

综上,通过研读窑洞民居的相关文献发现,对窑洞民居的研究多集中在工程学和艺术学的角度。关注的点几乎都在窑洞民居的变迁、美学价值、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对窑洞民居的地域差异性方面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及结合现有文献和专著,从窑洞建筑的选址、建筑结构布局、装饰内容等方面,对陕西窑洞做比价分析研究,剖析窑洞民居的地域差异性特点。

二、陕西窑洞的地域差异

陕西的窑洞主要遍布在秦岭以北,大致可分为渭北窑洞和陕北窑洞两个大的地域类型。本文选取永寿县窑洞作为渭北窑洞代表,米脂县窑洞作为陕北窑洞的代表,研究陕西窑洞的建筑差异性,本文从窑洞的选址、类型、窑洞门脸格局及装饰特点等几个方面,对各地区窑洞的特征做以介绍。

(一)窑洞的选址

渭北地区的永寿县窑洞多分布于塬面上,其特点是规划统一,成排成片,布局美观整齐。陕北地区米脂县因地形地貌破碎,沟壑纵横,窑洞多建在山脚低下、半山腰上及冲沟的两侧。

(二)窑洞类型

从建筑材料方面来看,永寿县窑洞主要为土窑洞,米脂窑洞多为石窑洞;从建造方式和结构布局来看,永寿县窑洞多为下沉式窑洞,也有少部分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尺寸规格可分为两种,一种类型为9m×9m的方形院落,每个壁面有两口窑洞,俗称“八卦地倾窑洞”,另一种类型是9m×6m的长方形窑院,多为6口窑洞。米脂窑洞主要为靠崖式窑洞,多为一字排或L型排列,多为3孔及5孔窑洞。

(三)窑洞门脸格局

永寿窑洞的要脸多为桃形,门和窗户分开,分边位于两边,且比较小;米脂县窑洞多为圆拱形,门窗为一体型,门窗较大,门开在中间。

(四)装饰

两地窑洞装饰都多以剪纸、砖雕、木雕、石雕等为主,但在装饰图案上存在差异性。永寿属关中地区,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所以装饰图案多以伦理教化、民间传说为主,装饰题材多样,传递的是对美的追求和精神追求。米脂窑洞建筑装饰突出特色是生殖崇拜。米脂属陕北地区自然条件艰苦,自然灾害多发,加之在古代又是古战场,连年战乱,导致陕北人口稀少,人们在装饰图案中就表达了增加人丁、繁衍人口的美好愿望。如多见有“蛇抱九颗蛋”“蛇盘兔”“鲤鱼穿莲”“鼠食葡萄”“麒麟送子”等图案,祈求人丁兴旺、多子多福。

三、陕西窑洞地域差异的成因

(一)自然因素

渭北多为平原地貌,黄土直立性强,平均厚度在50~100米,部分能达到120米。聚落形态较为集中。陕北地貌破碎,沟壑万千,耕地紧缺,窑洞多建在冲沟及山底和半山腰,聚落形态较为分散。降雨量由北向南逐增,气温也是从北方向南方逐增,最北部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达-20 ℃。

(二)社会经济因素

渭北属关中地区,八百里秦川,地势平坦,土壤肥绕,经济富庶,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民居的聚落空间、建筑形式和装饰等,深受中国遵法文化、宗教信仰和风水文化的制约及影响。陕北地区特别是长城沿线地区,自古就是农牧交错地带,社会流动性大,古时多战乱,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故在民居建筑布局、装饰等方面多以粗朴、豪放为主,体现了当地居民对生存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四、结语

窑洞民居类型多样,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陕北的窑洞多为沿冲沟和山坡建造靠崖式窑洞及少数的独立式窑洞,渭北的窑洞多为在塬面上建造的下沉式窑洞及少部分沿冲沟建设靠崖式窑洞。其建筑结构及形式深受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传统社会的礼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细部装饰主要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经济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土窑洞陕北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生土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生土掺量对硫氧镁水泥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生土建筑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聚丙烯酰胺对生土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毛泽东转战陕北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