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纳吾鲁孜节”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2018-02-02 22:21马小婷秦燕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塔城地区民俗旅游哈萨克族

马小婷 秦燕

民俗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惯常居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为,因为民俗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又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哈萨克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乐泰和昌吉一带。“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的主要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节日生动呈现了哈萨克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饮食、体育、技艺、道德情操以及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笔者意从节庆旅游的角度对“纳吾鲁孜节”的可行性开发做一系统阐述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力求通过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保护传承民族傳统文化的多重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以适应需求不断变化提高的旅游者。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颖的、游客参与度较高的旅游方式备受旅游者的青睐。

一、研究背景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丰富的民俗资源为发展旅游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有学者就曾说过“开发传统节日,从宏观上说,应把重点放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这是因为汉族虽有丰富多彩的节日,但不及少数民族节日多,在千姿百态、质朴自然、神秘原始等方面也有差距,因而率先开发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最能发挥资源优势,取得较好的成效。”在本案中,笔者将要探讨如何把新疆塔城地区哈萨克族的传统民俗节日“纳吾鲁孜节”与现代旅游活动灵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民俗旅游特点及意义

民俗旅游作为专项旅游活动,与一般旅游活动相比,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季节性、趣味性、文化性以及参与性等特点。依托这些特点举办民俗旅游,不仅可以给举办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对文化的传承、传播,促进异地人们在文化上的相互了解乃至中外文化的交流都有积极的作用。

三、新疆塔城地区哈萨克族“纳吾鲁孜节”现状及特征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距首府乌鲁木齐市637公里。塔城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目前这里聚居着汉、哈萨克、维吾尔、蒙古、回、柯尔克孜、达斡尔、锡伯、俄罗斯、塔塔尔等29个民族,全区总人口为90多万(不含兵团),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27.68%。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21年,哈萨克族先民就在这里游牧生息。古代的哈萨克人曾先后信奉过原始宗教、萨满教、佛教、景教等,直至公元13世纪哈萨克人才皈依伊斯兰教。

“纳吾鲁孜”是波斯语,有“辞旧迎新”“岁首日”等含义,该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中亚的战争和民族的迁徙流传到我国。这一天是公历3月21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春分日或春分日的前后。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对该节极为重视,他们把这一天看作新年的开始,并且认为这个节日和天上的星座有密切关系。春分这天正好是白羊座上升双鱼座降落的日子,在哈萨克族的观念里,他们认为白羊座是造福人类的主神,而双鱼座则是人畜的病源,因此哈萨克族选择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过节,祝福新年的到来,祝福部落里人畜两旺,幸福吉祥,所以“纳吾鲁孜节”也有“祛病迎福”的含义。

在节日前夕,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洁房间,寓意是把过去一年的邪气扫出门外,在新的一年里疾病和灾难就会远离家庭。同时,还要拆洗被褥、修整圈棚,最重要的是准备“纳吾鲁孜”饭。“纳吾鲁孜”饭是由七种食物做成的,有大米、小麦、肉、酸乳酪、水、食盐以及油等,其中肉必须是去年的肉,不能用新鲜的,以示年年有余之意。节日过后,哈萨克人即开始转移牧场,从事新一轮的畜牧生产。

在节日的前一夜,部落里的小伙子给姑娘们赠送小镜子、小梳子之类的礼物,姑娘们要用牛的初乳煮冬天宰的牛羊肉招待小伙子。在节日清晨,男人们要把水泉周围的积雪、杂草、废弃物打扫干净,然后在泉边插上一把铁锹,提示人们爱护水源,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牛羊成群,人丁兴旺,财富像泉水一般源源不断。这天,哈萨克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走家串户,互相拜年,问候和祝愿,祝贺新年的到来。

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过节时要把去年冬天宰牲时保存下的羊头煮熟后赠给老人,老人在接受羊头时要做“巴塔”(祈福之意),祝愿家人平安、牲畜满圈、奶食丰盛。

节日期间还会举办阿肯弹唱、民间歌舞表演、赛马、姑娘追以及刁羊等活动,还有老人妇女和孩子们参加的趣味游戏类猜谜语、打髀石、捉迷藏等。

四、开发“纳吾鲁孜节”的潜在优势

(一)节日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属于社会文化现象的旅游活动也日益增多,并且文化精神消费活动特征愈加凸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对旅游活动起主导作用,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

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重地,绮丽绚烂的异国文化随着东西往来的商队在欧亚大陆的心脏交织、融合,形成了新疆神秘多彩的民俗文化。“纳吾鲁孜节”早在公元前628至前551年间在西亚伴随着波斯神话就已形成,随着后来民族的迁徙和战争等原因该节又流传到中亚和我国的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民族中,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二)塔城地区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景色秀丽,地形复杂,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丰富。森繁叶茂、沟深水澈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2%,牧草繁茂、矿藏富饶的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32.9%,物产丰盛的草原占46.8%,壮观宏伟的沙漠占12.1%,境内有大小河流14条。

(三)民族众多、关系和谐

塔城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占全区总人口的50%,文化多元,民族风情浓郁,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包容性等特点。塔城地区各民族间的关系特别和谐,族际通婚也非常普遍,当地有句俗话“如果一个汉族人没有几个民族朋友都不能称为塔城人”。另外,古老淳朴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都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endprint

(四)社会重视

“纳吾鲁孜节”早已被列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民间协会在节日期间组织民众进行阿肯弹唱、赛马、姑娘追、刺绣、猜谜语以及捉迷藏等文化竞技游戏,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办等相关部门也会积极参与其中,大大丰富了节日内容,提升了文化品位,塑造了形象突出的文化空间,为发展民俗旅游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开发“纳吾鲁孜节”的潜在劣势

塔城地区地处我国边陲,交通以公路为主且路途较远,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开通火车,且各景区(点)距离较长,旅游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该地区民俗旅游业的快速启动和发展,与旅游有关的交通、环境保护等服务设施还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加之“纳吾鲁孜节”在农历春分前后,天气乍暖还寒,冷暖波動较大,不可控的温度因素也会影响游客的选择和出行及民俗旅游的体验效果。著名的托里老风口地带时有大风,历史记录大风最长时间曾持续7天,最高风速可达每秒40米。

六、“纳吾鲁孜节”旅游开发策略

(一)游客在“纳吾鲁孜节”中的真实性体验

“纳吾鲁孜节”的内容涉及哈萨克族的待客礼仪、民族服饰、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民间传说、传统工艺、民族歌舞以及娱乐竞技等方面。通过到牧区的牧民家过节,可以调动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眼看、耳听、嘴尝、鼻嗅来充分体验节日内涵,深入了解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较高层次的旅游体验。

(二)游客在节日中的互动参与

民俗旅游重在参与,如果游客只是眼在看身却未行,就不会真正体会到节日的意义所在。在节日期间,当地政府会组织传统民族表演、赛马、姑娘追的娱乐竞技活动,游客可以通过参与这些娱乐竞技活动达到身心的放松,同时再组织哈萨克族妇女表演传统刺绣,让游客亲身体验少数民族刺绣的魅力,与当地民众深入交流,提高游客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层次,增长见识。

(三)突出“那吾鲁孜节”的神秘性与独特性

新疆少数民族众多,具有伊斯兰文化特征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主要节日已被各族人们熟知,但人们对“纳吾鲁孜节”了解较少,作为民俗旅游资源该节具有独特性、神秘性、不可复制性等特点。当地政府应好好利用民俗特色这一资源,积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跨县(市)、跨地区、跨省宣传,突出塔城地区原始独特的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名牌。

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还应注意当地居民的感受,避免旅游活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冲击,给原始民族文化带来冲击。进行旅游开发时要保护节日的原汁原味,能让游客在特定的文化空间去感受当地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传播。不能以商业利益为重,对节日内容随意进行更改,单纯的只注重参与性和娱乐性,这样不仅会失去节日原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同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是非常不利的。

(作者单位:新疆工程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塔城地区民俗旅游哈萨克族
塔城地区皮棉公检量突破30万t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塔城地区纤维检验所顺利完成2016年度棉花仪器化公检工作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塔城地区农田化肥投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