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尘埃中再次开出花朵

2018-02-05 22:17倪佳鑫
牡丹 2018年3期
关键词:评剧院团戏曲

倪佳鑫

评剧艺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艺术,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曾经辉煌一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受观众萎缩、演员断档、剧团生存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评剧艺术风光不再,但作为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评剧艺术不应该也不会消亡。只要人们认清困境与问题,重新定位剧团发展,评书艺术就会再次迎来春天。

评剧曾在北方流传深远,百年历史,几经起伏,评剧繁荣时期,优秀的评剧剧目和演员不断涌现,为中国的戏曲艺术增添了无数光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娱乐形式多样化的冲击,评剧艺术的辉煌不再,面临许多困难和窘境。作为中国戏曲长河中灿烂辉煌的一种艺术形式,难道评剧艺术要就此消亡了吗?那将不仅是艺术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莫大遗憾。对评剧艺术的现状深入思考,突破困境,将让评剧艺术再次从民众中走来,开出艺术之花。

一、评剧艺术的困境

群众基础是大多数艺术的根基,一种艺术形式失去了群众基础,就如同离开土的花一样失去生存的空间,更遑论发展。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极大丰富之前,评剧发展得红火又繁荣,原因就是存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喜爱评剧艺术,良好的群众基础促使评剧优秀的剧目不断产生,优秀的评剧演员不断成长。而评剧这些良好的发展态势会反过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喜爱它,进而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然而,经历过“文革”的重创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娱乐形式多元化的冲击,评剧艺术没有了曾经的辉煌,也不再是继京剧之后的第二大剧种,影响力急剧下降,被保留和能够继续演出的经典剧目也是少之又少,大多评剧剧团连生存都困难,评剧演员的演唱表演水平也不复当年,观众也出现断档的现象,剧团甚至出现“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尴尬局面。这使得评剧艺术的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如今是一个现代艺术流行的社会,人们在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之下更喜欢节奏快、不需动脑、简单的艺术形式,很多如评剧一样的传统艺术形式不再为人们所喜爱,很难走进人们的生活和视野。大多数人喜欢电影、电视艺术,喜欢蹦迪,喜欢网络文化,特别是青年人对如评剧一样的传统艺术了解得少之又少,更不可能迷恋。这也使得评剧艺术发展越来越滞后,普及程度低。客观地说,评剧艺术走入低谷,除了有演出市场不景气的原因,还有评剧演员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院团生存困难不再深刻钻研评剧业务、剧本落后难以紧跟时代脈搏等因素的影响。要使评剧艺术再现辉煌,再次从尘埃中开出艺术之花,人们就应该重新培养观众群,克服体制机制带来的不利因素,扩大演出的市场及影响等。

二、评剧艺术的振兴需要多元化的发展

(一)评剧的发展需要新时代的“成兆才”

什么是新时代的“成兆才”呢?简单地说,就是指那些为了写出好的剧本能够深刻探究人物内心,上了舞台即是剧中人物,能够极大满足观众需求的评剧作家,他们需要具备高尚的敬业精神,甚至“以戏为命”。他们要把人民群众视为自己所热爱工作的上帝与母亲,把能够反映时代和现实生活的作品作为创作追求。好的评剧作者,既要了解、熟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能通过作品使其发扬光大,又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会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为评剧艺术所用和创新。他们还要为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要深入群众,扎根生活,从生活和老百姓的生活中提取创作素材,拥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了解戏曲舞台艺术生产工作的全貌。这样的人才是评剧艺术发展的根本。

(二)评剧的发展需要培养观众,扩大影响

为了培养观众,扩大影响,人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让评剧艺术走进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评剧观众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让他们多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扩大传统艺术对孩子们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可以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开设评剧艺术课,让孩子们学习评剧各行当,充分体验评剧的魅力,使他们热爱传统戏曲艺术。

二是评剧院团要与高校联合,多在高校中特别是戏曲高校中举办评剧培训班。相比中小学生,高校学生拥有更高的专业素养,特别是戏曲专业院校的学生,他们对戏曲艺术拥有更高的了解认识度。通过举办培训班,高校可以培养出专业的评剧人才,也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观众群。

三是让评剧多下乡,多与其产生的土壤相接触。评剧诞生于北方,起源于广大民众和民间,最适合评剧生存发展的地方不是繁华的城市而是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虽然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但文化娱乐形式相对还是匮乏的,因此,让评剧多下乡,多与其产生的土壤相接触,在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评剧保留最原始的根据地。

(三)评剧的发展需要评剧院团发展自身特色

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同时各自特点鲜明。同样,评剧院团的发展也需要个性,院团的个性发展能够使其具有团结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在形式多样化的娱乐冲击下保留自身的特点和个性。纵观中国各地的评剧院团,它们都曾有过自己的高峰期,有过自己能够挑大梁的演员。例如,中国评剧院培养出演员小白玉霜、喜彩莲等;天津评剧院曾有过鲜灵霞、李文芳、六岁红等;沈阳评剧院培养出金开芳、韩少云、筱俊亭等众多名家。这些院团的台柱子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都积累下大批的脍炙人口的评剧剧目。这些剧目深深印在新老观众脑海中,使评剧迷津津乐道,因此拥有大批的评剧观众,使得人们愿意走进剧场花钱看戏。如果每个评剧院团都能够按照自己所在的城市、所处的地域、所拥有的民俗习惯等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各自的演出风格,就会培养出欣赏自己、懂得艺术、愿意走进剧场看戏的观众,进而使评剧艺术发展得更好,迎来新的鼎盛时期。

三、结语

评剧院团要想实现多方位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评剧作家,需要培养群众、扩大影响,需要具备过硬的院团素质,还需要扩大演出市场和合作商。就像打造了“印象”系列品牌的王潮歌所提到的那样,“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以及最新打造的“印象大红袍”,他们每一项的前期投入都是巨大的,但好在他们找到了看好“印象”系列的投资商,并在诸多曲折过后赢得了回报。评剧艺术的发展要想走得更远、更好,同样要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评剧乃至喜爱评剧。

(锦州市评剧团)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剧院团戏曲
2022年昆曲院团调查报告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