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经典文化阅读的实践策略

2018-02-05 22:18刘丽红
师道·教研 2018年1期
关键词:孟浩然思乡诗句

刘丽红

阅读经典,可以跨越时空鸿沟,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丰富人类的共通人性,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

一、经典阅读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诵读经典,提高情商,培养优雅的举止

1. 借助经典,进行孝德教育。例如低年级老师引导学生讲演《三字经》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等名人故事,就会让孩子明白“孝于亲,所当执。弟于长,宜先知。”等道理。中年级教师借助《论语》名句“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如何尽孝。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当“孝”字铭记于心,孩子他对父母、对长辈自然谦卑,说话态度自然就会真诚、恭敬。

2. 借助经典,进行礼仪教育。诵读《论语》我们就会明白“温、良、恭、俭、让”是每个人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经典作品中名句教育我们待人接物要讲究礼节,例如《论语》讲“食不语,寝不言。”这就是生活细节的礼仪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在诵读中积淀文化,提升素养,从小培养学生扎下善根。如:在诵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时,引入了一些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 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也体会到 “信”字不光对个人、甚至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我们的孩子们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言谈更为大方,举止更为优雅,增强了个人修养,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懂得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二)诵读经典,提高道德操守,培养和谐相处的行为习惯

“和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只有做到“中和”才能使万物生生不息。《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历史上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放的故事,这些都是一种“和谐”的写照。哲人言,和谐即美,和谐是美的至高境界。我们今天说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达到一种美好、好乐的境界,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我们引导学生原汁原味地诵读《中庸》《论语》等经典作品,就是让他们潜移默化学习 “和谐”之道,感受“和谐”之美,学做谦谦君子。只要每个人都做到心中有他人,凡事以人为先,形成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那社会就会处处散发“和谐”之美。

二、经典阅读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一) 链接背景,创设情境

教材中有些文本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文本的背景了解甚少,从而妨碍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学中围绕文本链接相关的经典背景资料,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自古多情伤离别”,与友人的离别总牵动着诗人们的思绪。尤其是在交通还不发达的古代,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为此诗人们写下了许多以送别为题材的诗。在学生通读了全诗后,我们对这首诗的背景作了一番生动讲解: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前去拜访。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李白特意写下一首《赠孟浩然》表达对孟浩然的敬仰。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他心潮起伏,恨不能随孟浩然一起游历烟花三月的扬州,于是挥笔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

这些背景资料的介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为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引用原著,感悟重点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对其中的关键语段都应引导学生精读细研,揣摩探究,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这个过程中,遇到文本中关键的“感悟点”,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原著中相关的内容,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

《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 《母亲》。作家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个镜头,详细地描述了“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复杂心理过程,行文之中透露出一股朴素而又浓烈的“母子情”。文中有一段写到“我”很难为情开口要钱买小说,母亲却毫不犹豫地“掏口袋,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在别人的劝阻中“塞进我手心里”。为了体会这个“掏”和“塞”字,感受母亲对我的那份爱,我们补充了小说原文中的一个片段。这一原著片段的恰当引用和补充,使学生对这份母爱体会得更加深刻。

(三)单元主题教学

如何将课堂教学更有效的与经典阅读相结合,能够运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阅读经典,积累语言。我尝试将单元教学内容与经典阅读相结合。

人教版課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专题是“月是故乡明”。 在人类的诸多美好情感中,故园情是最深厚、最久远的。浪迹天涯的游子、旅居他乡的征人.谁不心系故园?故乡是我们的根.即使岁月催人老.沧海变桑田,又有谁能忘记曾经养育过我们的深情土地?所以古往今来,怀乡恋土的悠悠情感,往往成为常写不衰的永恒主题。但儿童往往还无法亲身体验这种深沉情感,通过阅读经典来体会仍然是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第六课《梅花魂》。对海外游子而言,对故土的思念就是对祖国的思念。在《梅花魂》中,对祖国的思念又是投射到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梅花上。本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结合文中的思乡的诗句的教学,我们引导学生放眼《唐诗三百首》中的关于思乡的古诗。引导学生吟诵相关思乡的诗句。如《望月怀远》。教师再让学生朗诵与“明月”有关的诗句。这样教学既突出了单元教学的主题“月是故乡明。”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诗句,积累经典诗句。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了解经典当中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十分有效。上完课后,我发现学生更加喜欢积累相关的诗句,阅读相关的经典了。

责任编辑邱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孟浩然思乡诗句
春晓
舟中晓望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春晓
巧用诗句育新人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