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供给侧改革,我国校服产业品牌化发展已成大势

2018-02-06 18:05桩子
中国纤检 2018年1期
关键词:校服供给改革

桩子

在供给侧改革的经济环境下,校服行业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行业洗牌大潮汹涌来袭,迫于产业升级的压力,一些中小型校服企业转型之势迫切,整个行业品牌聚集效应明显。可以说,在供给侧改革政策的驱使下,我国校服产业正朝着品牌化发展之路前进。

供给侧改革,一个万物互联的美好构想

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时间“供给侧改革”成了国内外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它是实现“中国梦”的利剑,也是有效解决我国当前诸多行业产能过剩和库存压力过大的有力措施。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出口是劳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这是“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与有效利用。比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这些生产要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式发展的惯性之中,一些重工业和制造业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中国的经济供给体系出现了明显的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落后等。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宏观角度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它的实施可以有效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以说,“供给侧改革”犹如一个顶层的经济设计师,它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实时洞察经济发展现状,让生产和销售实时互动,消除信息孤岛,有效打通生产与销售的壁垒。根据这一设想,我们不难预测,未来我们国民经济中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可以有效连接,像一张万物相连的网,把人和物、生产和消费紧密连接,实时互动,彻底消除产能过剩和库存,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与作用。如果真能如此,经济危机将会彻底消除,天下大同的“中国梦”也将实现。

改革之势打破校服行业固有的生态圈平衡

严格意义上的校服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学堂开始,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辛亥革命打破了数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封建旧时代的穿衣制约,制服式校服首先出现,并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校服经典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满汉服装相互融合,校服的复古之风盛行,改良后的中式旗袍也可以作为女校的校服;50年代,受政治形势的影响,校服的审美也趋于中庸,白衬衫、蓝裤子较为流行;六七十年代流行旧军装,政治运动让学生装淡出人们的视线;80年代海魂衫风靡,模仿海军军装的校服盛行一时;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1993年国家发布《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服(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城市范围内所有中小学生统一穿着学生服装,校服款式逐渐统一于运动服。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校服面料粗糙,款式单一,色彩单调,结构松垮,缺乏美感和质感,一直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吐槽,并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可以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生校服进入一个发展“怪圈”,校服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技术工艺相对落后。“毒校服”“丑校服”“天价校服”“山寨校服”等屡见报端,校服行业垄断,单一决策模式,不合理限价之类的“采购陷阱”等现象十分突出。在这样背景的市场环境下,校服管理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限制了校服品质的提升和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我国校服长期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中,而“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出现,有效打破了校服行业固有的生态平衡,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铲除地方利益,从用户需求出发,加强家长委员会的监管力度,加快市场引导,使校服质量、品格等得到大幅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校服行业一直在一种“病态”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生产出来的校服当然不能让学生、让家长、让社会满意。校服国家标准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及校服领域机制的革新成为行業发展的救命稻草。市场是检验商品优劣的试金石,从2015年开启的“校服新政”到现在的“供给侧改革”,校服行业原有的市场垄断和单一决策模式,以及不合理限价等逐渐被打破,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经营模式,落后产能逐渐被淘汰,传统的经营理念也不再适应当前的市场形势。当前校服行业面临着大洗牌,产业升级加剧,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营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只有认清发展形势,顺应改革大潮,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合作与技术创新,才是存活下来的关键。

“校服”已成服装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回顾校服的发展历程,学生统一着装在某个历史时期曾饱受非议,再加上校服的季节性比较明显,利润微薄,不被很多服装生产企业,尤其是不被一些大品牌企业看好。所以,长期以来我国校服行业一直游离在商业市场之外自成体系,其生产与制作基本上都是由中小型服装企业来完成的,尤其是在南方,很多企业接了订单一般会交给一些小作坊来加工。然而,这一现状在“校服新政”和“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以前备受争议的校服现在被家长和社会接受与认可,并且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校服是一种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它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以及校园荣誉感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是目前我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由此,校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在“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影响与推动下,传统校服企业分散化、作坊式的经营模式无力维系,落后工艺与低产能被淘汰,行业洗牌加速,产业升级转型加快,一些大品牌服装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的方式迅速占领校服市场。

2015年,一直以职业装第一著称的乔治白增加校服定制业务;同年底波司登集团与韩国SMART F&D公司签约合作,成立校服定制公司,意图共同开拓中国校服市场;2016年2月,中国校服第一品牌伊顿纪德与英国校服第一品牌Trutex在中国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产品研发、供应链、市场推广、销售渠道等方面展开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同年6月,报喜鸟集团旗下自主品牌BONO,与韩国校服品牌elite签约成立合资企业,进军中国校服市场……由此可见,当前中国校服市场已经成为服装行业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市场潜力不可低估。endprint

4月19日,乔治白公司发布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该公司实现盈利6293.74万元,同比增长2.75%。同时,该报告还指出其商务职业服装定制业务已逐步成熟、稳定,鉴于学生装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将集中优势资源,将学生业务作为战略重点,力争在中国学生装市场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有业内人士透露,校服定制被看作是未来乔治业绩增长的一大带动点,总体量估计超过2000亿元。与此同时,优卡科技在4月27日发布2016年度报告显示,在报告期内该公司业绩稳定增长,实现营业收入7336.61万元,同比增加12.07%。其中,校服业务业务收入6028.75万元,同比增加32.85%;另外,伊顿纪德自2009年进入校服市场以来,历经7年,在2016年已完成销售额5亿元,服务学校数量达到3000所。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环境相对萧条,服装行业整体业绩不佳的情况下,校服一枝独秀,已经成为服装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升级 中小型校服企业转型之势迫切

长期以来,我国校服一直被贴上“毒、丑、贵”的标签,学生不愿穿,家长有怨言,社会声誉差。为改变这一现状,加强校服产品质量管理。2015年6月,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校服的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出台,被称为中国校服行业的“新国标”。该标准从安全性、生态性、舒适性、环保性四个方面予以高标准要求。在安全性方面,标准除了对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甲醛含量、染料及助剂的使用进行严格规定之外,还增加了燃燒性能、附件锐利性、绳带、残留金属针等内容。特别是色牢度、水洗尺寸变化率和起毛起球这些消费者易感知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其他同类服装产品标准中一等品的指标。此外,直接接触皮肤的部分,其棉纤维含量标称值不低于35%,进而充分保证了校服穿着的舒适性。在“新国标”的影响下,一批不合规、不合法的,生产工艺低下无法达到标准要求的企业被淘汰。2016年“供给侧改革”政策推行,纺织服装行业结构性调整凸显,一大批产能过剩、库存大的企业被淘汰,这其中也包括相当比例的校服生产企业。诚然,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供给侧改革”对提高校服行业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可以说,当前校服行业的发展危险与机遇并存。

“‘31888标准是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校服生产标准,标准实施以来,一部分不能满足要求的校服生产企业被淘汰,留下来能够满足标准要求的企业也要考虑生产成本问题,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经营的压力。比如,新标准中明确规定:对校服直接接触皮肤的部分,其棉纤维含量标称值不得低于35%。该规定要求我们从产品设计到面料的选择采购上都要严格把关,要按照新规要求升级采购系统,调整供应体系,要求下游供应商产品质量也要达到标准要求等,这会在短时间内导致生产成本增加。除此之外,按照‘供给侧改革要求,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人才储备等都将是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如果现在不能及时转变思想,加快产业升级,加强与校服企业,尤其是一些知名大品牌校服企业的合作,企业生存就会面临严峻的考验,也会有生存危机。”西安某校服生产企业的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指出,在“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影响下,校服行业的发展方向已经十分明朗,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营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只有认清发展形势,顺应改革大潮,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合作与技术创新,才是存活下来的关键。该负责人表示,为了寻求合作与发展,两个多月以来,他一直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奔波,寻求与校服大品牌企业的合作。

顺势而为 校服产业品牌化发展趋势凸显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日益关注,校服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多元化需求被充分释放,让学生穿得舒适、穿得健康已经成为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共识。在“供给侧改革”形势的影响和推动下,从用户端的需求入手来考虑企业的经营和行业的发展已成必然。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生校服企业抱团取暖,寻求强强联合与资源互补,一同应对校服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这将是未来校服企业必然选择的发展思路。

“2017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再次发声,呼吁推行校服新政,加快校服改革。其中蒙兰凤代表认为,为了提升校服品质,推动校服‘供给侧改革,地方政府和企业都需要转变心态。政府部门要不懒政,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同时也要鼓励并指导企业转型升级。企业也要看清发展形势,要有担当,把提升校服品质保卫孩子身心健康作为使命。顺应产业升级和改革之势,加快品牌化建设与发展。可以说,一场关系着整个校服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风暴已经来临,校服产业改革将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这场风暴的洗礼中,国内一些多年深耕细作的校服品牌将浮出水面,外国一些校服知名名牌也将进驻中国市场瓜分蛋糕,中国校服产业已经进入‘品牌化发展时代。”烟台市纺织服装协会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分析指出,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校服行业品牌化发展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未来的中国校服市场将属于有实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品牌企业。

古人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无论我们个人、企业,还是整个行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都要顺应趋势,要因势而动,既要明势又要顺势,只有顺势而为,方能乘势而上。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服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记忆深处的校服
校服·校腐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校服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