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运动损伤的疗效分析

2018-02-06 00:10刘佳赵小翠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32期
关键词:运动损伤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刘佳+赵小翠

【摘要】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运动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选取运动损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2016年06月07日至2016年09月06日,分为对照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并对120例运动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疼痛程度进行观察且分析。结果 120例运动损伤患者在治疗效果对比中存在较为明显差异,P<0.05,即观察组98.33%(59/60),对照组75.00%(45/60);120例运动损伤患者在疼痛程度对比中存在较为明显差异,P<0.05,即观察组3.01±0.25分,对照组5.62±1.10分。结论 常见运动损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快速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运动损伤;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2..02

运动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与肌肉力量不足及负荷加重等因素具有密切相关联系,若未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且发展为慢性损伤等疾病[1];故此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尤为重要;我院为了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运动损伤的临床价值,将2016年06月07日至2016年09月06日收治的运动损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见正文描述: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运动损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2016年06月07日至2016年09月06日,分为对照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并对120例运动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疼痛程度进行观察且分析。

观察组运动损伤患者的平均年龄值(28.51±0.56)岁,年龄上限值41岁、下限值16岁;平均病程值(4.51±0.45) 天,病程上限值8天、下限值1天。

对照组运动损伤患者的平均年龄值(28.55±0.59)岁,年龄上限值42岁、下限值17岁;平均病程值(4.56±0.49) 天,病程上限值9天、下限值1天。

文中对比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P>0.05,存在一定研究性。

纳入标准:①120例患者均符合运动损伤的诊断标准,且伴有局部疼痛、肿胀、淤血等临床表现;②均知情且同意参加该次研究;③意识清楚,愿意配合治疗工作。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西医治疗,首先告知患者立即休息,且对其进行常规快速冰敷措施,其次进行加压包扎,最后将患侧受伤肢体抬高。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中医实施推拿及针灸疗法,首先对患者的阿是穴进行按压1分钟后实施针灸措施,留针1分钟,一天一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且评估文中120例运动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疼痛程度。

治疗效果[2]: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疼痛、肿胀等临床表现完全缓解,受伤部位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经治疗后疼痛、肿胀等临床表现逐渐缓解;无效--肿胀、疼痛等临床表现无明显改善。

疼痛症状[3]采用VAS评估表進行评价,分值0-10分,分数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运动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如下文数据可发现120例运动损伤患者在治疗效果对比中存在较为明显差异,P<0.05;即观察组98.33%(59/60),对照组75.00%(45/60)。

2.2 两组运动损伤患者的疼痛程度对比

如下文数据可发现120例运动损伤患者在治疼痛程度对比中存在较为明显差异,P<0.05;即观察组3.01±0.25分,对照组5.62±1.10分。

3 讨 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故此参加运动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增加了运动损伤发生率,尤其是急性运动损伤[4];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筋伤范围,主要是由风、寒、湿三邪所致,一般采用推拿、针灸方法进行治疗,前者是临床上治疗软组织损伤重要措施之一,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并且还能对损伤部分的营养状态起到明显改善作用[5];除此之外,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为此在临床上广受患者青睐;而针灸是中医学最为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不仅可以改善机体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并且还能引起中枢神经的应激反应,继而达到恢复机体平衡状态的目的;与此同时还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该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针灸刺激身体上的相关穴位,继而发挥经穴的作用。

西医在临床上通常采用冰敷、加压包扎等方式进行治疗,该措施仅能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起到暂时性缓解作用,无法起到彻底治愈的目的;故此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达到治标且治本的目的,两者结合应用不仅不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严重损伤,并且还能在最大限度下保证患者接受治疗后不会发生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常见运动损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快速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祝延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运动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1):118-119.

[2] 张 丰.微波结合手法治疗各种运动损伤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8):59-60.

[3] 高秀云.针灸联合冷热疗法对运动损伤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7,30(3):169-170.

[4] 何华斌.关节镜技术治疗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1):101-102.

[5] 张 蔚.运动损伤治疗中的微波治疗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7,7(7):266-267.

本文编辑:刘帅帅endprint

猜你喜欢
运动损伤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田径训练运动中损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关节镜治疗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应用意义探究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