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言论

2018-02-07 02:33
中国司法 2018年10期
关键词:法学依法治国司法

王利明:绘就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

制定法治建设的总体规划,必须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制定立法和党内法规规划。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我国立法还需要立改废释并举,确保法律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做好立法规划,需要加强调研,充分论证,并进行必要的合宪性、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在制定立法规划、不断完善国家法律体系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党内法规的制定规划,为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制度保障,并积极推进党内法规体系与国家宪法法律相互协调、融贯统一。二是制定依法行政规划。在进入新时代以后,还需要进一步做好法治政府建设规划,为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实现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绘制蓝图,从而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三是制定司法改革规划。在新时代,我们应该从全局着眼,统筹安排,为司法改革的全面深化制定科学的规划。四是制定法治社会的建设规划。法治建设并非只在国家层面,某种意义上,法治建设成败的关键是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否。要制定法治社会建设的规划,着重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形成全民守法的社会氛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利明如是说,《法制日报》,2018年9月9日)

马怀德: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

科学立法提高了制度建设质量。注重时代变化和社会现实需求,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严格执法促进了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环节得到了高度关注。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公平正义。“立案登记制”“司法责任制”等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密集出台,初步构建起权责一致的司法权运行机制,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了司法公信力。抓住“关键少数”,普及法律知识,带动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提升。中央专门出台文件,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明确“谁执法、谁普法”,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党校、行政学院开设宪法法律课程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全民普法,有效提升了全社会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随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必将更加明晰,各方面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责任也必将更加明确,我们有信心破解法治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能力回应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将全面依法治国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如是说,《法制日报》,2018年9月9日)

胡建淼: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只有实行法治的国家,才是一个有公信力的国家,才是能被人民信任的国家,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法治虽不能消灭冲突和矛盾,但它能通过有效的矛盾解决机制和法律途径,最大程度地将冲突和矛盾化解。法治能有效控制公权力的滥用。将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公民合法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法治是公民权利的守护者。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尤其是基本权利,采用“法律保留”,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没有法律依据并通过正当程序,公民的权利不受限制和剥夺。法治是国家治理的理想方式。它让人们在规则中生活,让行为结果有预期并且可预期。法治有助于科学决策。法治保障民主决策、集体决策,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总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利国利民,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和强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胡建淼如是说,《法制日报》,2018年9月9日]

付子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要努力形成党领导立法与立法机关科学立法、党保证执法与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党支持司法与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党带头守法与全民守法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法治建设新格局。要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全党全国的团结统一贯穿立法的全过程。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使各级政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司法工作,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带头遵守和贯彻宪法和法律,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以领导干部示范引领的实际行动营造人人遵守法律、全社会崇尚法治的良好风气。同时,还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实现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付子堂如是说,《法制日报》,2018年9月9日)

黄 进:发挥法学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卓越法治人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来开展法学教育,加强法学教育思想引领,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要处理好中西关系,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对世界上的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同时要处理好古今关系,要传承中华法系的精华,也要去其糟粕,挖掘历史、把握当代。要重视与法治实务部门的合作,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壁垒,邀请有理论水平的实务专家到学校来参与法治人才培养,让实务部门参与制定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指导学生等等。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我们的学生首先学会做人,然后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法学教育要把法律职业伦理或者说法律职业道德修养作为必修的课程,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也应该加大关于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的考试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黄进如是说,《法制日报》,2018年9月9日)

叶 青:为法治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

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因为法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和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能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形成公平正义、诚信守法、维护国家和公民的正确价值观。当前,法学院校面临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院校和法学学科的重任,需要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体系,构建学术体系,把握话语体系,调整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增加社会急需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方面的课程,强化法学学科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立足中国、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坚持用中国问题、世界眼光,对世界上的法治文明成果,既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切忌照搬照抄。同时,要处理好古今关系,既要传承中华法系的精华,也要去其糟粕,挖掘历史、把握当代。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加强法学理论研究,力争形成在理论上有创新、对实践有指导的研究成果,把法学学科建设成“一流学科”,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充分发挥在法治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如是说,《法制日报》,2018年9月9日)

猜你喜欢
法学依法治国司法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制定法解释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司法所悉心调解 垫付款有了着落
奏好人大内务司法监督“三步曲”
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