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产业“兴”乡村

2018-02-07 22:16本刊评论员
浙江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浙江数字融合

本刊评论员

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三农”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吹响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号角”,乡村振兴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20字方针”中,“打头阵”的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美好蓝图的关键所在。

产业兴,则乡村兴。这在浙江“三农”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近年来,浙江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乡村振兴走在前列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2017年,浙江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2056亿元,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亩均粮食产量比面上提高7%以上,现代农业园区亩均产值比区域外高30%以上。可以说,实现乡村振兴先行,浙江有条件、有底气,更有必要、有使命。

在高起点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浙江要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一先决要件,全面提振产业发展竞争力,以高质量、高端化的产业引领乡村振兴先行示范。

稳基础。农业生产稳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础。要加快完善具有浙江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力争持续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断健全农业防灾减灾应急体系,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为农业生产稳定提供强有力后盾。

调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促进种植业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优化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生产集聚区。继续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渔场修复振兴等行动,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充分发挥各地生态、文化等优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不断改进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大力发展一域一品,加快建设一大批生态茶园、放心菜园、精品果园、特色菌园等,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带。依托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一批电商镇、电商村,培育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促融合。产业边界模糊、各业态融合共生是大势所趋,要借力“数字+、生态+、文化+……”发展乡村新业态,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经济。依托浙江数字经济发达的优势,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积极运用“互联网+”方式提升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力争建成一批数字植物工厂、数字养殖工厂、数字育种工厂。推进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推动“互联网+乡村旅游”“互联网+农村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推广各类先进农机和设施装备,深化农机农艺融合,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实施万家新型农业主体提升工程为契机,加速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好其引领带动作用,把小农户一并吸引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

强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改革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撑,要不断强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着力突破一批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健全农科教、产学研联盟,发挥产业技术团队作用,推行“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新模式,真正解决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落实和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用地等扶持政策。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突出农村改革对乡村产业兴的引领作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机制。发挥“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升级和农民合作经济壮大。

猜你喜欢
浙江数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融合》
答数字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数字看G20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