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一介武将如何让宋朝成为“文人天堂”

2018-02-07 18:47秦俊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2期
关键词:儒生赵普崇文

秦俊

【适用话题】开明 眼界 人才培养

大家都说宋朝积贫积弱。宋朝虽然军事不强,但经济占当时世界总量的一半,财政收入达1.6亿多贯(唐7000万贯,元、明4000万贯)。文化和科技也走在世界前列。四大发明宋朝占了三个,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个。此外,宋朝还出英雄,譬如杨家将、岳家军等。

现代很多生活现象都可以在宋朝找到源头,譬如城市格局、商业信贷、博览展销会、夜市、人才市场、商业广告、消防、廉租房等。另外,赵匡胤在宫门口置“登闻鼓”,开朝廷接待信访之先河。一個老汉丢了头猪,击响了鼓,赵匡胤也亲自接待。

宋朝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成就?就是因为皇帝开明,重视文化(虽然抑武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但崇文也是做到了新高度)。赵匡胤小时候不喜欢读书,逃学是家常便饭,还跑到少林寺学艺三个月,被他爸拽着耳朵拖回家。回家后,他依然不好好读书,和狐朋狗友或出游,或校射,或狩猎,或击球。直到后来从军,又通过政变登基,他都没读过几天书。但他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把文人的地位抬得很高。终宋一朝,没杀过一个真正的文人。仁宗时有一个举子落第写反诗,宋仁宗不但不杀,还给他官做。

赵匡胤崇文,有个认识的过程。某日他微服私访,看到一个儒生因缺斤短两与卖饼的争吵。儒生问:“你知道这秤,为啥由十三两变成了十六两?”掌柜道:“我不知道,你说一说。”儒生不说,走了。赵匡胤欲追问,结果护驾的来了,皇帝身份暴露,被人围住磕头。第二天早朝,赵匡胤问丞相赵普,赵普答不出来,众大臣也答不出来。赵匡胤批评赵普:“朕曾告诫你多读书,可你就是不听,遇到事了,一问三不知。”他越说越气,抓起笔往赵普脸上画,让他把儒生找来。儒生解释说,十三两代表十三颗星,即北斗七星(主死)和南斗六星(主生)。若缺斤短两,生前减寿,死后不得托生。这种处罚有些重,故而又加了三颗星——福、禄、寿。短一两“减福”,少二两“亏禄”,短三两“折寿”。赵匡胤这才释然。再说丞相赵普。赵普爱读书在《三字经》中有记载:“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实际上不是他爱读书,是被赵匡胤逼的。儒生一事后,赵匡胤又颁布圣旨“所有武臣,一律读书,以知晓治国之道”,还下令“文臣治州”,州郡长官乃至县令,均由文人来当。

正因为宋朝崇文,培养了一大批君子,正派、爱国、有血性。故而南宋灭亡的时候,宰相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十几万宋人亦跟着跳海,此事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

(田龙华摘自微信公众号“书房记”)

【素材分析】无论是“文臣治州”,还是巨额的财政收入、辈出的文人君子,都与赵匡胤的开明思想和高远眼界密不可分。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崇文”显得更为重要,唯有崇尚文明、崇尚文化、崇尚人文,才能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特约教师 严君)

NEW视野

客家先民素有读书氛围,崇文重教成为传统,凡科举取得功名者,皆可在宗族祠堂前立一对石笔,以彰显家族荣耀,激励后辈读书。石笔由花岗岩石或大理石雕凿而成,刻有祥云缭绕的瑞兽吉鸟浮雕,以及获功名者的事迹介绍。远观有如知识巨人手握石笔,以蓝天为纸,蘸彩云为墨,书写壮丽诗篇,令人备感激奋。endprint

猜你喜欢
儒生赵普崇文
我当企鹅饲养员
汝心如玉何须擦
崇文塔之旅
赵普读《论语》
汝心如玉何须擦
葬在时光深处的拇指姑娘
贤相赵普
不可替代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与崇文社诸君子同游白塔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