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荤年素年”习俗的背后

2018-02-07 00:22张渊
青年文学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九华山风俗佛教

作者简介:张渊(1992-),女,汉,安徽安庆人,四川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2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如果你在安徽省的九华山上,你就会看到山上的小镇街道已是到处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此时如果你将视线聚焦在一户普通人家,你会看到他们正忙着贴春联,挂红灯笼,接待着自己的亲朋好友,屋里屋外氤氲着一种祥和热闹的氛围。但是,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明明还有两天才是中国传统春节真正的除夕大年夜,这里的村民们为何要提前庆祝呢?其实,这是九华山居住的山民们世代相传的一个传统风俗——每逢春节,他们都要过两个年,一个荤年,一个素年。

何为荤年?何为素年?这一风俗又是如何形成的?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不得不从九华山的宗教背景说起。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素有“东南第一山”的美誉,相传是这里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同时它与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以及四川的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1]九华山之所以成为地藏王菩萨道场,成为千百来僧侣和普通信男信女大众顶礼膜拜的朝圣之地, 缘起于一个叫金乔觉的僧人的修道故事:金乔觉原是古新罗国的王族成员,二十四岁时有所顿悟,遂削发为僧,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不远万里来华求法,途中经南陵等地登上九华山,之后便在九华山中较为隐蔽的一个山洞栖居修行。彼时九华山是青阳县闵员外的属地,金乔觉于是便向其乞求一袈裟之地生存,闵员外听后不禁觉得好笑,心想我拥有的土地何止几亩数顷,区区袈裟之地何足挂齿,所以没多想就答应了金乔觉的请求。得到应允的金乔觉默默解下身上的袈裟,只见他轻轻一抖,原本那方小袈裟竟立刻扩展开来,不多时便已覆盖九座山峰。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使闵员外大开眼界、叹为观止,直呼金乔觉乃真神人也,最后心悦诚服地将这九座峰献给了金乔觉,同时为其修建了修行的庙宇,金乔觉由此威名远扬。金乔觉潜心修行数十载,于九十九岁高龄寿终正寝,其肉身置函中三年不腐,僧众认定他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于是便建石塔并将其肉身供奉其中,后世皆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一直以佛教名山著称于世,所以相信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九华山上最早兴起的其实不是佛教,而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今天,在九华山区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道教人物活动过的踪迹,如仙人峰、真人峰,葛仙洞等;在磴道的一些石壁上,还可以发现“龙华三会”、“渐入蓬莱”等有关道教的石刻[2],这些都是道教曾在这里存在过的有力证据。后来佛教从境外传到中国,经本土化后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一经发展便一发不可收拾,很快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宗教。

民间风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民间信仰存在于人们社会活动中的一种文化形式[3],上面提到的九华山上那独具特色的民间风俗,其实就是在当时的民间信仰和佛道两家的宗教信仰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宗教纪念日习俗和民间节日习俗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結果,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政治权力的干预。

每当提到佛教或是僧人,我们脑海中跳出来的第一印象往往都是佛香氤氲的寺庙,不苟言笑的光头和尚,又或是那缓缓入耳的僧人读经声,在我们普遍的观念中,跟佛字沾边的都是神秘不可测的。其实佛门并不是我们臆测中的模样,佛家出家弟子实际上也是一群普通人,只是比我们多了一些虔诚的信仰,多了一些言行举止上的约束,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他们不可能完全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经常需要下山采购日常生活必需品,有访宾来客的时候,还要为他们安置生活起居。

自被奉为中国的佛教名山后,九华山上一直香火繁盛,寺庙林立,来此修行的僧人也越来越多。一些善男信女向往佛教圣地,更是会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在此朝拜圣山。明末清初,九华山的佛教发展到高潮,前来朝山礼佛者络绎不绝,九华山这一山中盆地的地理特点正好为人们提供了集聚的空间和场所;渐渐地,人们在进香礼佛的同时,也会利用这一地理优势顺便做点小买卖,于是盆地便逐渐地发展为街市,著名的九华街也便随之形成。九华山街的形成,自然而然又吸引了一大批普通民众进入九华山上。这时,僧侣和山民如何相处,寺庙和民舍如何安排就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佛曰:夫食肉者,断大悲种[4]。这句话的意思是吃肉的人,本身就是带了杀生之意的,他们没有慈悲之心。所以佛家和道家都主张自己门下子弟吃素不吃荤,同时他们还认为素食能使人身心洁净,同时还能够开启智慧,使人时时保持清醒,不至于陷入迷茫的境地。在历史上,曾有一个时期,为防止俗世的恶习侵袭佛家圣地,从而影响佛家僧人的清修,九华山上严禁普通老百姓定居。后来政策渐渐有所松动,山民被允许在九华山定居,但在此居住的居民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佛教的约束,如他们只能吃荤不能吃素,同时妇女是不能在街上走动的,因为他们认为九华山是不染尘世污秽的“净土”,让妇女出现在这里有伤风化。这一规定被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才被废止,在此之前,九华街上居住的全部都是男性[5]。

在公元1963年前后,九华街开始有了新的发展,随着近百家商号和客栈的进驻,九华街开始成为一条在佛教氛围笼罩下的同时又充满了活力的商业街。居住在九华山各处的山民百姓也越来越多了。虽说普通的山民百姓是不用过僧人们那般清苦斋戒的生活,但他们身处九华山佛教圣地,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使得他们也逐渐养成了跟出家人类似的生活习惯,由此便形成了许多独特而有趣的民风民俗。比如山上曾经荤菜馆非常少,去荤菜馆点菜也不敢直呼其名,用的是相对应的一些暗号:如买猪肉要说“买柴禾”,禽蛋要说“萝卜头”,鸡被称为“食稻子”,鸭用“飘水子”来代替,鱼则被称为“摆尾子”。渐渐地就形成了僧人吃素,山民吃荤的混合局面,后虽习以为常了,但为尊重九华山独特的历史习俗,当地居民在每年春节来临之际,都会先过荤年,再过素年。endprint

“荤年素年”的风俗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宗教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每逢春节来临,山中百姓在农历腊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就会全家团聚,一起祭拜祖宗先人,燃烛放炮,喝酒吃肉,就像过真正的大年夜一样,这是过荤年。荤年的菜品不用特别讲究,一般的肉类皆可烹煮,吃的是一种自由和热闹。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九,也就是荤年的第二天,全家人都要早早地起床,用草木灰擦洗锅盆碗筷,清除腥膻,然后精心准备一桌丰盛的素菜宴,在真正除夕夜来临之时过正年,这就是九华山传统的素年,素斋开始之前,山民祭拜的就不再是祖宗先人,而是神佛菩萨。此时的素斋相较于荤斋而言,多了一些讲究,如一般都是直接采用九华山本土出产的黄精、石耳、竹笋、椿苗、百合、蕨菜等山珍,配以豆腐、凍粉、面筋、素油、新鲜蔬菜等,或清炒,或火煨,或清炖,在烹饪过程中不加佐料,这些菜一般都是原汁原味的,追求的是一种返璞归真,重返自然的精神。在吃年夜饭的时候,大家也是以茶代酒,互相祝贺,这时吃的就是一种虔诚和祝福。吃过年饭之后,还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就是去山中寺庙进香拜佛,这一过程非常特别,就是从出家门那一刻开始,去礼佛之人一路上都不能说话,更不能与人交谈,也就是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熟人,你不能过去寒暄,只能当做不认识那般擦肩而过。待进香礼佛的活动完全结束后人们方可彼此交流。为显示对神佛最大的虔诚和礼拜,九华山的素年素食要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初三。

虽然僧俗共处,但他们依旧彼此尊重,九华山上特有的生活情境,形成了荤年素年的风俗,并且代代相传,至今不衰。在今天,荤年素年已成为九华山固定的地方风俗,同时,随着现如今旅游业的发展,荤年素年也成为九华山冬游的特色项目之一。

虽说在旅游业的烘托下,九华山的各方面管理越来越完善,但笔者依然看到了一些隐患,那就是九华古街的城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不远的将来,那些传统文化是否就会被现在眼前的经济利益所吞没?尤其是自九华山管理处和佛协举办了多场集佛事活动、旅游和商贸为一体的庙会之后,来九华山的中外游客动辄几万人,现在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可能是其经济效益,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意蕴和民俗风情了。笔者甚至担心,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的灵气和神韵是否也会被消磨殆尽?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笔者在此呼吁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共同为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政策。

综上所述,九华山荤年素年这一地方风俗的形成是九华山地方文化和宗教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仅从九华山的宗教背景的缘起、佛教和道教对民众行为的约束、九华山自身的经济发展流变以及对九华山现今民俗发展状况的忧虑等几个方面,作出了一些不成熟的论述和探讨,旨在以小见大,呼吁更多权威人士加入到对民俗文化更深层次的探讨,以及对一些“即将变质”的“濒危”文化的反思与研究的队伍中去。

注释:

[1]刘俊:大历史视野下的九华山佛教文化特征解析,网络财富(文化研究版),2009年3月,第131到132页。

[2]陈卫权:九华山道教兴衰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03期。

[3]蔡武:佛教与九华山民间风俗浅谈,2010年4月20日,安徽省佛教协会网。

[4]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佛教大乘戒律经典,后秦时期鸠摩罗什译。

[5]袁牧,何彬:《文化遗产地的演进:安徽九华山九华街规划历史研究》,2007.6上海同济大学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

参考文献:

[1]尹富. 地藏菩萨诞日的产生时代及其相关宗教民俗活动论述[J].中华文史论丛.2007(01).

[2]张和敬,卢生芹,陶胜先. 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社会影响[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02).

[3]刚晓. 从金乔觉到地藏王[J].佛教研究. 2000(00).

[4]张总. 地藏信仰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5]魏承思.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学术月刊. 1990(11).

[6]沈佐民. 九华山佛教地藏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形成和谐社会的互动[J].世界宗教研究. 2006(03).

[7]朱坤. 地藏信仰对九华山民俗的影响探析[J].文史月刊. 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九华山风俗佛教
难忘的九华山之旅
太平风俗美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作品三
九华山风景区最大承载量测算研究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以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