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研读教材,找准“语用”切入点

2018-02-08 13:03谭音颜
珠江教育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拟人竹笋课文

谭音颜

(佛冈县振兴小学,广东 清远 511600)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主题学习”课改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纵观语文主题学习,其本质就是“课内阅读,课内学习”,即在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强调一课一得。如何进行高效的阅读呢?主要还是需要教师课内的有效指导——找准每篇课文的语用训练点,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链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所谓训练点,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确定的,可以进行语感培养、语言积累、语言转换表达以及进行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练习的语段、句子、标点、情感点,是一堂课藉以展开的关键性内容。训练点找好了,语文学习的抓手也就有了。

语用训练该如何寻找切入点呢?那就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教材,用一双慧眼,找准“语用”切入点,进行有效训练。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有效的做法。

一、从单元导语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专题为主线安排单元的,每一个单元的开头,总有一段话能突出该单元的中心内容,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该单元的专题、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等内容,这段话就是单元导语。单元导语往往蕴涵着学习单元课文的方法和要求,抓住单元导语,不但可以整体感知单元学习内容及专题,把握学习要求,还能挖掘本单元的语言训练点。

如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是这样写的:“爱是无形的,它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爱是永恒的,它使人终生难忘,爱是伟大的,它给人无穷的力量。本单元的课文将把我们带入爱的世界,了解作者感受爱、奉献爱的经历,同时感受一段段故事中包含的深情。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

精心研读这个单元导语,结合本单元的文章,我们不难确定本单元的人文性主题为“师爱与父母之爱”。根据导语中“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这一学习重点,结合单元的文章内容,我们可以定出本单元的工具性主题——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细节描写。

找到了切入点,在课文教学时教师便可以有的放矢,进行专项训练。教学课文《秋天的怀念》时,我们可以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语句“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等句子里母亲的动作、神态体会母亲对我的爱,然后学法迁移,学习《花边饺子里的爱》,在文中找出描写妈妈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最后播放母亲关爱孩子的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里面母亲的动作、神态,写一个片段,体现母亲对孩子的爱。

只要依托单元导语,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便能轻松找到语用切入点,将其与本单元课文及资源进行整合,在有效落实语用训练的同时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量。

二、从课后习题切入

课后练习是对教材所学语文知识的阐释和补充,有助于检验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在倪文锦先生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第4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即使到了80年代末,范文制度下的语文教材,基本上仍都是由课文、语文知识、练习三部分组成,其共同特点是以课文作为教材的主体,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按知识体系组织课文,少量的练习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知识的。”课后练习题包含着语文知识,是对要掌握知识的深化。因而,我们可以从课后练习题切入,寻找训练切入点。

如语文S版第四册课文《春天在哪里》的后面就有这样的一道题:

读一读,比一比。

1.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柳条儿摆动,桃花儿红了。

2.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啦!

竹笋从地下长出来了。

从这道题入手,再结合课文,可以把这课的训练点定为拟人修辞手法的训练。我们根据这一训练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内容。

1.出示2组句子,比较体会,感受拟人手法的生动形象。

通过比较句子的不同之处,引导体会2组句子中的第1句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条、桃花、笋芽儿当作人来写,赋予了它们人的动作、神态和感情,使句子更生动、形象、更贴近生活。

2.拓展积累:你能学着说一说吗?

小树发芽,杜鹃花开了。

小树____,杜鹃花____。

3.再次比较句子,对比异同,进一步感受拟人句的形象、生动。

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啦!

竹笋从地下长出来了。

4.范句引路,尝试仿说

例:竹笋探出头来。

A、竹笋从哪里探出头来?(从地下)

B、什么时候,竹笋从哪里探出头来?(春天)

C、小草也是从地下长出来的,用这个句式怎么说?

D、把小草和竹笋合起来,一起说行吗?

读句:一阵春雨过后,小草和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

就这样,以课后题为抓手,让学生想、说、练,由浅入深,一步一脚印地引导学生认识拟人手法,体会拟人句。同时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领悟改写拟人句的方法。有课后题的范例作用,再经过细致有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拟人手法。最后链接运用拟人手法的文章进行阅读深化,在掌握拟人手法的同时扩大了阅读量。

只要认真钻研,充分发掘教材的资源,恰当引用课后练习,巧妙设计,找准语用训练的切入点,就能有效地落实语用训练,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从写作顺序切入

在习作教学中,除选材外,组织材料也很关键。组织材料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安排写作顺序。文章结构是否完整,材料安排是否妥当,条理是否清楚,脉络是否分明,关键都在于组织材料时能否找到一个合理的次序。在安排写作顺序时,我们要根据材料的特点、中心以及表达的需要,把选择好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及组织,这样文章才会有序,有条理。所以要写好文章,教会学生安排好写作顺序也是重要的一环。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清晰而有代表性的,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奇异的植物世界》等文章,这几篇文章在组织材料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根据游览顺序来写的。因而在教学这些文章时,我们可根据教材的特点,把语用训练点定为游览顺序的训练。在教学《奇异的植物世界》时,笔者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种奇异的植物及其奇异之处,接着找出发现每种奇异的植物的地方,划出作者的行走路线,紧接着链接游记文章《游公园》,划游览路线进行深化,然后提供场景(游森波拉公园),引导学生写出游览路线,最后总结写游记类文章的方法,从认知到实践,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游记类文章的过渡。

四、从文章结构切入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掌握好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学法迁移理解同类型文;掌握文章的基本组织结构,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有条不紊,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因而语文老师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渗透文章的基本组织结构,在学好每一个文本的同时让学生拓展文本这一“例子”的效应。

《庐山的云雾》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文章的条理清晰,其中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总—分”结构尤为突出。

根据课标要求,总分式构段方式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结合教材的特点,笔者把这课的语用训练点定为总分构段方式的理解与运用。笔者以第2自然段为教学例子,引导学生精读第2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然后以问题“庐山的云雾有哪些姿态”逐句品读,每品一处分写,便回应中心句,强调总分关系,并根据文本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这样逐步学习,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总”与“分”的关系有个清楚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同法自学第3自然段,再次体会总分的构段方式;最后,出示相关文段,让学生填上中心句。这样从语言文字入手,先引导学生理解段意,再帮助学生理清段序,揣摩写法,最后指导运用。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使学生既“得意”,又“得言”,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总之,找准训练点,就抓住了全课的“神经中枢”,只要我们精心研读教材,从以上各方面入手,寻找语用训练点,进行有效的阅读链接,让每一节的阅读课都成为一节高效的“语用”型课堂,就能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拟人竹笋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拟人句
拟人句
拟人句
竹笋
学会拟人句
竹笋
背课文
竹笋见到阳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