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2018-02-08 14:51樊杰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6期
关键词:区划功能区比重

樊杰

目的: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本文阐述了主体功能区划方案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提出了地域功能适宜性评价方法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方法,分析了全国主体功能区的基本特征,校验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的合理性。方法:研制了由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和交通优势度等9类可定量指标及战略选择为1项定性指标构成的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开发并运用地域功能适宜程度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各省区保护类区域下限、开发类区域上限以及开发强度等关键参数;以地域功能理论为基础,研讨了以规划为应用指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形成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为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等4类,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通过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与各省区开发类区域面积比重上限、保护类区域面积比重下限两个重要参数阈值进行比较,以及与对陆域国土空间的地域功能适宜性评价进行比较,检验全国主体功能区进行评估和检验。结果:(1)全国主体功能区的结构特征:按照开发方式计算,中国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48%、13.60%、84.92%;人口比重分别为15.73%、39.23%、45.04%。按照地域类型计算,中国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5.08%、26.11%、58.81%;人口比重分别为54.96%、29.53%、15.51%;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2020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将从 3.48%增加到 3.91%。(2)全国主体功能区的关系特征:进一步结合“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和“中国区域发展差距评估和调控”两个研究项目的成果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进行交叉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递减的基本特征;人口从非城市化区域向城市化区域的流动缩小了区域发展水平的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民生质量的区域差距具有完全一致的分布格局,但区域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幅度远没有经济水平差距显著,说明居民收入水平为核心指征的民生质量差距小于区域经济水平的差距,如果采用衡量综合民生质量的中科指数进行衡量,该差距趋于缩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的分布特征,很好地佐证了主体功能区理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3)全国主体功能区的合理性:通过检验,国家和省区分两级采用笔者主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互动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预判的吻合程度多为80%以上。结论: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和制度是一个全新的制度设计,展示了未来中国发展的蓝图,是地理学者和地理学科在支撑中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学术贡献,通过主体功能区实施过程中的规划、战略和制度不断完善,无疑对优化中国国土空间保护和利用格局将发挥基础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是塑造中国美好家园的根本保障和关键举措。

来源出版物:地理学报, 2015, 70(2): 186-201

入选年份:2015

猜你喜欢
区划功能区比重
产业功能区人才发展现状与探索
社区治理如何密织服务网——成都安公社区划了“五条线”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宁夏水功能区管理工作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市声环境功能区调整研究
基于GIS的深圳市滑坡危险性区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