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疾病我做主”,您准备好了吗

2018-02-08 23:13刘端祺
大众健康 2018年1期
关键词:病情决策老年人

刘端祺

在疾病面前要做明智的病人,其实就是要做在常识方面不犯错、少犯错的病人。

人老了,病多了,也越来越难治好了。有资料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每人身患7种~8种疾病。多数是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其中大约1/4是像癌症、心肝肾功能衰竭这样死亡率较高的疾病。还有更多的是像脑血管病、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听神经损毁、视网膜变性、骨关节坏死等可能导致失能、失智的致残之病。

医生在为老年人的治疗方案作出决策时,常常陷于进退两难、不易取舍的尴尬境地。按照现代国内外普遍接受的理念和国家的政策,医生应主动向患者如实、详细介绍病情,征求患者本人对治疗的意见,最后由医患双方共同对治疗作出决策。就是说,治疗的最终决定权在有行为能力的患者本人。如果患者的决定与医生的意见不一致,原则上也要尊重患者本人的意愿。总之,要让患者行使“我的疾病我做主”的权力。然而,“权力在握”的老年朋友,您有足够的准备吗?

现实遗憾地告诉我们,许多老年人在疾病的治疗上比较主观随性,不够明智。有的没能向医生提供真实可靠的病史,有的没能及时充分地表达治疗意愿,延误了治疗。不少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平时又不大注意医学知识的学习,不能主次分明地阐述自己的病情。也有个别老年人心绪多疑,思维片面,不愿采纳医生的意见,在治疗决策中犯下错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老年人就医误区有三

现以肿瘤治疗为例,将老年人的就医误区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放弃治疗,丧失良机。十多年前,我曾在门诊接待过一位肠道回盲部绒毛状息肉的老年患者,我劝他在肠镜下把息肉切除。老人很固执,认为自己年近八旬,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要命的病”,不适合“再折腾”。子女很了解老人的性格,抱歉地对我说:“老爷子一辈子说一不二,他认准的事,谁劝也没有用。”我眼睁睁地看着老人带着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癌地雷”回家了。几年后,老人以回盲部肠癌肠梗阻急诊入院,虽然历经周折终于完成手术,但毕竟病情过重,医生回天乏术。数月后,老人在痛苦中逝世。

二是治疗混乱,没有章法。有一位老演员,50多岁时患乳腺癌,接受保乳术后恢复不错,基本治愈。但是,术后放化疗的反应给她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不幸的是,在她60多岁时,对侧又发现了乳腺癌。这次她有了“主见”,怎么说也不再接受手术和放化疗,而是跑到山里找到传说中的“高人”,外敷草药,同时进行“饥饿疗法”。结果可以想见。当她再次就医时,病灶已有破溃,人也已经瘦得脱了形。万幸的是,因为化验受体阳性,比較适宜进行内分泌治疗,她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开始口服药物,并取得了奇迹般的疗效——皮损竟然愈合,包块也明显变小了。此时的她如果遵照医嘱做一些化疗,同时坚持口服内分泌药物,应该还能取得进一步疗效。可惜的是,她出于对化疗的反感,和对前一段治疗的盲目乐观,又加上急于出国服侍女儿的月子,大意“轻敌”了。等到出国探亲几个月后再到医院就诊时,癌细胞已全身转移,无可救治了。追问她在国外的情况,她承认“带外孙太忙,经常忘记吃药”“国外看病不方便,没有复查”。

三是过度治疗,人财两空。一位70多岁的老人患贲门癌,术后一年复发,消化道不全梗阻,小半年都只能进流食,呈恶病质状。因癌症胸腹腔广泛转移而剧痛,他从外地到北京住院治疗,说是“没有奢望,只要把痛止住了就行”。我们为老人进行以规范化止痛为基础的缓和姑息治疗后,其疼痛明显缓解,进食比较通畅,体重还增加了。老人病情的好转“吊起了”他两个女儿的胃口,她们相信“这么大的北京一定有人能治好爸爸的病”,而大街上散发的一张小报上的广告,更是“说到了她们的心坎上”,让她们治愈父亲的希望重新燃起。尽管医生劝说,老人反对,她们还是不顾一切地卖掉老家的一套房子,将老人转到一个看起来设施还不错的医院,开始了免疫治疗和化疗。两个多月后,她们打来电话,告知我她们父亲去世的噩耗。两人后悔不迭的是,老人“走”得十分痛苦,一个劲儿地埋怨“不该把我带到这个地方来”。

疾病决策事关身家性命

可以说,这3个例子教训非常深刻,至少说明了3个道理。

1.“性格定决策,治疗风险多”。我们提倡的“我的疾病我做主”,无疑提高了患者决定治疗方向时的自主权,但同时也提高了那些医学知识欠缺,性格脾气、思维方式又比较执拗的老人的决策风险。老人的性格真能决定治疗的预后,这正应了那些老话:“性格决定命运”,“机遇与风险并存”。医学广博深奥,是科学,也是人学。患者对行使医疗决策权力时的难度和风险,也不可不察。

2.“医师有专攻,患者有不能”。疾病决策事关身家性命,大家可不能犯糊涂。患者要十分尊重医生对疾病治疗的管理权,医疗知识再丰富的患者都不能顶替医生的角色。毕竟,医生才是专门人才。说起来,这是常识,但人总是在常识上犯错误,往往当事者迷,上述几个例子就是这样。我们说,在疾病面前要做明智的老人,其实就是要做在常识方面不犯错、少犯错的老人。

3.“亲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家庭因素在疾病治疗中是一个必须充分估计的因素,亲情有时会对理智的决策造成极大的干扰。那位乳腺癌老太太是为了出国看外孙、给女儿照顾月子;那位贲门癌老人是在两个十分孝敬的女儿的关照下,“被绑架”般地接受了过度治疗;那位坚持不治疗的肠息肉发展成肠癌的老爷子,也是因为享受了别样亲情——坚持家庭“霸主地位”,长期不听劝,才贻误治疗时机的。对此,患者和患者的亲友们尤需三思。

如何做合格的患者

“我的疾病我做主”听起来很美,但您做好准备了吗?您的家人、亲友做好准备了吗?面对疾病,您和医生充分沟通后,彼此达到高度信任和默契了吗?其实,如何做患者也是一门学问。合格的患者,应该能够做到以下3点。

第一,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情况。有些患者会歪曲自己的病情,一下子就把医生带到沟里去了。这种不真实,有时候是因为病人的虚荣心,比如一开口就说自己经济上不错,有什么好药尽管开。可是等医生开好药方,患者又会吞吞吐吐、犹犹豫豫,实际上是觉得这些药自己承受不起。有些患者主观上没有故意作假,但是在认知观念上出现很多误区,自己都分不清哪些是本人真实的感受,哪些是通过其他渠道听来的消息。

第二,好患者不抱怨。我见过很多乳腺癌患者抱怨丈夫对自己不够好,说:“他要真关心我,我能得这病?”男患者就容易抱怨领导不好,认为领导给的压力让自己得了病。可是,如果一位患者来看病,开口就抱怨社会、抱怨家庭、抱怨工作,全是负能量,对自己的病情肯定不好。把医生当作负面情绪的倾倒箱,对治疗也没有益处。

第三,不要以互联网上的信息为治病的标准。有时我会碰到患者这样说:“您说的怎么和百度上说的不一样啊?”我会回答他:“我姓刘,不姓百。据我了解,姓百的度医生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医学训练。”

第四,患者应该知道如何对待看病资料。有的患者把十几年来看病的材料全部带着,到了医生面前,手忙脚乱,什么都送上来,医生也看着头晕。其实,看病资料最好拿“两头”,把最早期的片子和最近的片子带好就可以了。另外,带好初期的诊断报告、病理报告、手术记录。如果还能说清楚前期治疗的简要思路,就是非常不错的患者了。我见过的最“优秀”的患者,职业往往是会计、统计员、教师、秘书等,她们将自己每一次的化验单据、检查结果、医生意见等做成表格,看病的时候让医生一目了然,病情呈现出清晰的全局状况,医生也更容易对症治疗。endprint

猜你喜欢
病情决策老年人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THE FAREWELL
做决策也有最佳时间段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听诊器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管理就是决策:第一次就把决策做对》
老年人的“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