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2018-02-08 06:16陈章
卷宗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创新

摘 要:全球现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网絡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同时,互联网日益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作出新的解释,现以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我们要将现有的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创新

课题项目: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2017年度科研项目“互联网视阈下,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17SB0069)

根据《2016年四川省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指出,四川省网民规模达3575万,从网民结构特征来看,男性网民占53.3%,女性占46.7%,主要集中在19-24岁以及25-30岁这两个年龄阶段,其中专科以上学历高达83.7%。[1]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交锋、思想文化信息的前沿阵地,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如何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性、时效性和创新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以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推动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1 创新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一次吹响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号角。互联网、手机等新体媒的普及和应用深刻改变了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严峻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高效和便捷的媒介途径。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新事物最快的群体,因其自身特点与互联网的新颖、快捷性很好地契合,使得大学生成为接触互联网最早、使用互联网最多、受互联网影响最深的人群之一。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并深入分析其产生消极影响的成因,消除其潜在隐患,提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综上提出创新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2 创新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从纯粹的信息接受者逐渐转变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大学生在网络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互联网日益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双刃剑”效益也日益凸显,互联网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作出新的解释,这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

2.1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在网上,思想在微博上,朋友在QQ上,情感在微信上”的时代,通过网络,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思想和文化、情感、感悟等碰撞、交织在一起。高校是网络舆论最重要的发源地,也是网络能够迅速推广和发展的集散地。如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离不开互联网,网络正在改变他们的学习、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校园里“拇指族”“低头族”“快递族”“快餐族”“共享族”随处可见;交流方便、沟通快捷是互联网生活的特点,QQ、微博、博客、微信等APP具有信息发布功能的平台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凡是带有APP功能手机的川内大学生用户,均上过“饿了么”、“美团”、“百度糯米”、“大众点评”等APP点过外卖,使用过“支付宝”、“滴滴专车”、“mobike”等惠民软件,享受网络带来的实惠,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多的依赖互联网。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接触现实社会,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判断空间,对大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理念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使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使他们能快速、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以帮助其及时、准确地确定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

2.2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2.1教师角色需转变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一直扮演着最权威的角色,对学生有目的地影响、渲染,将其思想品德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今互联网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教育环境使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的权威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老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学生通过上网可以方便快捷地查到各种自己想要了解的消息,且这些信息来源广泛传播及时,图文并茂,同时伴有大量的背景材料和专家评价。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互动性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彰显,师生之间亦生亦师,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教育关系,[2]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青年活动的非群体化和个性化。

2.2.2教育方式需更新

以个性化、差异化、移动化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更加优质、更加合理、灵活多变的知识结构。首先,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运用知识、互联网知识以及APP应用知识,以便于通过互联网媒介平台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高校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有着广泛的信息来源渠道,再加之互联网信息的双重作用,对广大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多方负面影响,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更新教育方式,须具备更为广博的知识储量,如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新闻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得清楚的知道如何去运用。如若不然,教育者们将无法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2.3教育平台需改造

可以说,通过班会、年级大会、干部大会宣讲、个别谈心谈话以及通过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来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曾经取得过较好的成效,这些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控,针对性较强。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极其开放、信息内容极其丰富,信息渠道极其复杂,如若我们还在沿用这些教育方式,稍显欠妥,我们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反馈,针对性明显减弱。再加上部分教育者都是“走过场式”的运用这些方法,使得更多的高校学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endprint

2.2.4专业网络社区需组建

互聯网的迅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了国家、政府、学校、家长等权威的控制,部分网络信息的内容与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内容可能不同,有的甚至违背社会发展主旋律,不免引起他们思想上的疑惑甚至混乱。大多数人都通过各自的虚拟名字上网,教育者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大大减弱。加之教育对象网上信息选择的自主性,教育过程很难完全按照教育者设计的步骤展开,这就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趋于复杂化。

3 互联网在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实施途径

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将现有的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化,并通过互联网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对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实际分析,实现互联网视阈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3.1 扮演引导互联网舆论传播导向的新角色

尽管互联网舆论高度分散、错综复杂,依然具有引导的必要和空间,这要求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扮演好引导互联网舆论传播的新角色。首先,要建立特色舆论网络。这些网络应该主题轻松活泼、议题时尚新颖、图文并茂、网络用语丰富,具备吸引力大、凝聚力强、关注点多、宣传面广等特点,能够吸纳大量的大学生。介于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角色,消除思想政治工作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刻板印象,在自然生动的交流沟通中营造正能量主流舆论环境。

3.2 创新我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即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是处于积极状态的。这同样适用于当前我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师生、生生借助互联网平台在表达时间和方式上更显自由、灵活,富有弹性,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生活化。而且,我们要始终保持互联网态度习惯使用网络语言。要真正使用网络聊天和虚拟交谈的自然沟通方式,以年轻人的语言与年轻人交流,充分展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学科知识结构以及亲和力、感召力和自身人格魅力。

3.3 搭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

互联网已经是当下大学生人际沟通和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当前对于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拥有属于宣传、教务、学工、团委、保卫、后勤等部门的网络和信息平台至关重要,这将使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拓展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物理界面和技术支持。通过这些平台的搭建,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将与微博、微信、QQ、论坛等主流网络媒介之间实现对接、渗入和逐步融合,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3.4 组建我省高校网络的新社区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信息的传送上有的时候会觉得,无论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还是生生之间的探讨和争论,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得我们的认知和交流方式不够自主、及时。因此,如何把握一个恰当的时间、空间一直是让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为难的问题。而互联网媒介的出现给我们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不少互联网玩家认为微博、微信、QQ等主流媒介最大的魅力在于保持了朋友之间恰当的距离感。通过这些主流为题手段,我们既可以沟通无限,又可以自主参与。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教育主管部门构建的网络社区,有效地在师生之间找到最合适的沟通方式,既可以体现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又不至于出现双方不恰当的信息表达方式。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省教育厅等相关管理部门和高校应主动探讨互联网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同时,我们还应当清醒地关注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带来的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构建和谐美丽校园以及和谐美丽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2016年四川省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报告. http://www.thecover.cn/news/347908

[2]朱志刚.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理论研究,2010,(4):166-169.

作者简介

陈章(1985年-),男,汉,重庆铜梁人,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