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域下旅游语篇翻译策略探析

2018-02-08 20:31何芳
卷宗 2018年2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目的论

何芳

摘 要:旅游语篇翻译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我国旅游资源对外宣传的效果,关系到中国旅游目的地国际认知度的提升。旅游语篇的翻译应基于中西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旅游语篇的分析,以及翻译目的即满足外国游客的信息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审美期待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旅游语篇;翻译策略

中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虽然极大丰富,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国际认知度却不尽人意,旅游语篇翻译尤其是对景点介绍的翻译质量亟待提高,本文试从翻译目的论视角探析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策略。

1 翻译目的论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翻译“目的论”最初由凯瑟琳娜·莱斯提出,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她还提出了三种文本功能:即信息功能,表达功能和祈使功能。很多情况下,一个文本可能会具有双重或多重功能,那就意味着翻译的时候需要将不同的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20世纪80年代,弗米尔发展了目的论。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只有译者把握好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结合目标语境读者的情况,对原文文本提供的信息进行有选择有取舍的翻译,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的实现译文的功能,达到翻译目的。汉斯·弗米尔提出目的论三大法则,即所谓的“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原则”,后两者都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

2 中西旅游审美差异和景点介绍文本对比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中国人特别重视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旅游审美集中于怀景抒情,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而西方人往往关注的是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旅游审美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对比以下中英旅游语篇的节选,例一,Monteverde Cloud Forest

Monteverde Cloud Forest straddles the Continental Divide at 1440 meters (4662 ft). A cloud forest rather than a rain forest because of its altitude, it is home to unsurpassed biodiversity with around 100 species of mammals, over 400 species of birds, including 30 kinds of hummingbirds, thousands of insect species and 2,500 species of plants. Enjoy a birds eye view on a zip-line canopy tour or horse ride amongst the forest and savour a hot cup of locally grown, organic coffee.

例二,桃源洞,因“风光似武陵”而得名。入口有“无路”之疑,入内有“又一村”之趣。洞内丹岩环抱,山泉密布,竹桃梅李掩映,环境清静幽雅,为历代

名家隐居的乐土。桃源道观重建于2005年。

句子结构

修饰语使用

数据引用

例一(蒙特维多云雾森林介绍)

长句整句,且以名词性从句为主

“Unsurpassed”

6处

例二(桃源洞景点介绍)

短句散句,且以主谓结构为主

四字格短语的使用(划线5处)

通过上表对比可见,例一国外景点介绍语篇表达通俗直观,例举各种实际数据,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信息的准确性,让游客能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印象。而中文旅游语篇常常伴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诗句或深入人心的诗词意象,使得自然之境更添人文气息,更富诗情画意。例二节选于福建武夷山景区宣传册,前两句是说此处景点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记载的桃花源一样,似是一处世外桃源,环境静雅,有着相似的地形风貌,即“初极狭”,而后“豁然开朗”。这段中文景点介绍在中国游客看来实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而当受众为英语游客时要如何处理呢?宣传册上的译文“Taoyuan Cave is known as “landscape similar to WuLing”. 在几乎完全不具备中文古典文学背景的外国游客看来,“landscape similar to WuLing”显得不知所云,与后文的关系也联系不上,游客面对这样的讲解也会索然寡味,游兴尽失。建议可将原文的内涵意义稍加引申, 后文描述方面再做一些删减,以尽量贴近外国游客的欣赏习惯和期待。

3 目的论原则指导下的景点介绍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将翻译作为一种基于原文的文本处理过程, 原文的地位不再神圣不可侵犯, 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的目的决定原文的那些内容可以保留, 哪些需要调整或改写。

1.釋译法。中文旅游语篇中通常会引用名言诗句、典故、历史事件或用四字词来介绍各种旅游景点。考虑到翻译中两种语言表达形式转换的困难,以目的论为原则,加入一些中国文化的注释或者采用类比说法以拉近外国游客与中国文化的距离,激发他们的游兴,增加对景点的认知与兴趣。运用释译法可以摆脱原语言外壳的局限,保留并准确传达原语的意义。如“毕竟西湖六月中”译为,West Lake in midsummer.又如,摩梭人至今还保持着母系家庭和“走婚”形态,即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婚姻。译文:The Mosuo people still retain matriarchal families and typically, the Axia visiting marriage or walking marriage custom, that is,a kind of love without marriage. By the way,Axia means male or female lover.endprint

“走婚”是摩梭人的习俗,导译员无法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表达,如果只译为“walking marriage or visiting marriage",国外游客无法理解这一习俗,因而这样的翻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出于跨文化交际的考虑,通过直译加解释的方法,增加文化背景信息,让游客了解“走婚”的实际内涵,不仅能够满足游客了解摩梭人文化的愿望,而且译文与原文连贯,在游客听来也是可以接受的。

2.替代法。旅游语篇翻译中文化意象的改变是无法避免的。在中英文中有一些相同的意象可以直译,对于不能直接对等的,可以用替代法。如汉语会用“诸葛亮”来指代智者,因为诸葛亮是汉文化历史中众所周知的富有智慧的人物;而西方人则会用”Solomon”(所罗门)来指代。两个形象虽有所不同,却是各自的文化中智慧的象征,异曲同工。因此翻译时可以对这两个文化意象互相转化,不仅可以为国外游客所理解和接受,还可以保留原语的文化内涵,传播原语文化。再如“一百零八将”译为“Chinese Robin Hood”,“苏堤”用“lovers lane”来替换,文化内涵传达准确自然。又如“世外桃源”是指远离世界纷乱的一块宁静之地,可以借用英语游客所熟悉的Shangri-La来代替,让他们产生亲近、亲切之感,更能唤起游客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共鸣。

3.删减法。此处的删减策略并非是传统翻译技巧中提到的减词策略,它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所做出的源语信息的删减。汉语景点介绍注重语言的优美,四字格词组、诗词体及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对西方游客来说过多背离自身期待的信息难免会让游客心生厌恶,译者必须慎重地选择源语信息并删减不必要的信息。例:“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描寫的是杨贵妃在陕西临潼华清池洗浴的情景。如今在海南,洗温泉已不是达官贵人独有的享受,而成为大众旅游的重要休闲之一。译文:In ancient times, having a hot-spring bath was the special enjoyment of high officials and noble lords. But today, in Hainan, it has been one of the relaxations for common people. 很显然,译文删去了原语第一句信息。第一句引用古诗句强调的是温泉在旧时只能为达官贵人所享受。而这个意思在译文中已得到体现,翻译时就没必要将无关紧要的句子译出。

4 结语

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对原文信息以及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要根据旅游语篇的功能,翻译目的及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审美期待来决定。译语表现形式需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避免生涩堆砌的表达,达到最佳传译效果,使外国游客产生审美共鸣。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Z]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陈刚.旅游英语导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Christine Nord.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M]. 张美芳、王克非译 . 北京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