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类文本英译汉中意象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2018-02-08 22:55汪田
卷宗 2018年2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一带一路

摘 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体现。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译者在处理隐喻时应当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并根据不同类型的隐喻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认知隐喻;翻译策略;一带一路

何谓隐喻?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隐喻本质的探讨从未停止过,学术界对隐喻实质的认识也各有侧重。“传统上隐喻常被视为较为奇特的语言,特别是文学领域的语言,隐喻属于语言范畴,与思维无关……而事实上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仅仅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活动中,我们行动和思维依赖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1]。隐喻大量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根据认知隐喻理论,隐喻这一现象无处不在,在科学、法律、技术、经济等专业语言中不胜枚举。

关于隐喻的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他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隐喻翻译的7种方法,即(1)在译入语中重现与源语相同的隐喻;(2)用译入语中常见的方式代替源语中的隐喻;(3)转换为明喻;(4)转换为明喻加释义;(5)把隐喻转换为本义;(6)直接删除隐喻;(7)保留源语的隐喻并予以解释[2]。

相对于卷帙浩繁的文学文本中隐喻的研究,国内专门着眼于非文学领域中的隐喻研究相对较少。“一带一路”作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有关其报道及国际社会对其的关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些报道作为典型的政经类文本,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素材,国内一些研究者也开始涉足,做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但总体而言,以“一带一路”主题文本为素材的隐喻翻译研究还是较少,笔者认为对其的研究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下文将通过翻译实例分析不同的隐喻类型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1 完整保留隐喻之直译

采用这类翻译策略的隐喻通常有这样的特点:英汉两种文化中共享该隐喻,即隐喻的跨文化特点明显,直译隐喻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或者对原文信息的损害。这种情况对译者而言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况,翻译起来比较简单。

例句1:Its a smart move by China. They are branding a change that is already taking place in the worlds center of economic gravity. The Silk Road is Chinas backyard.

译文:中国这步棋走得很妙。他们正在推动已在世界经济重心发生的一场变革。丝绸之路是中国的后院。

此句中包含了economy is a substance这样一个隐喻,即将“经济”这一抽象的概念比喻为具体的“物件”。众所周知,重心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在重力场中,物体处于任何方位时所有各组成支点的重力的合力都通过的那一点。由此可见,例句将经济这一抽象概念赋予了“重心”一说。汉语中也有“经济重心转移”这样的表达,可见这种隐喻的跨文化性较大,保留原文的隐喻,直译过去,不会对人们的理解造成任何障碍;后一句将Silk Road隐喻为backyard。汉语中“后院”经常被用来比作“后方”;而英文中有in somebodys own backyard这样的表达,表示与一个人、集团或地区邻近相通的、关系又特别密切的一个地区,与该词在汉语中的寓意相同,即两种文化共享这一隐喻,因而应当保留原文的隐喻,直译即可;

2 替换为本族隐喻之转译

有时候,源语中的隐喻在译入语中并不常见,但译入语中恰好存在另外的一个隐喻与原隐喻意义上可以完美地匹配,这时最佳的译法便是将源语中的隐喻转换为本族语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隐喻。一方面,因为此类译本的受众通常情况下是汉语读者,应当充分照顾读者的感受,使译文更大限度地符合汉语的特征;另一方面,既然有“保留隐喻”的条件,就不应当随便“舍弃”隐喻,这样做也是为了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体裁和意义。

例句3:Its the ability of Chinese firms to bring financing to the table thats often been the deal-clincher.

译文:中国企业的资金实力是其取得订单的制胜法宝。

此句中暗含的隐喻是ability is deal-clincher,即将“能力”这一抽象概念比喻为“制胜法宝”。Clincher意为起决定性作用的论据(或话语、事情),根据原文,此处如果舍弃原文的隐喻直译为“关键所在”也未尝不可。但联想到中文在表达类似意义时有一个常用的隐喻“制胜法宝”,这样既保留了原文隐喻,又很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

3 舍弃隐喻之意译

在政经类文本中,舍弃隐喻的原因有很多:有的隐喻在翻译时保留则明显不符合此类文本的行文特征;有的隐喻已经相当常规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语言体系当中不易被人察觉,其作为“隐喻”的特征已经淡化,因而隐喻价值不大,保留的必要性很小,译出意思即可;还有的隐喻甚至已经被纳入了词条的引申义,人们很难意识到它们的存在等等;刻意保留该类隐喻时会导致翻译腔、译文不符合汉语的行文特征,且出现搭配不当、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等问题。

例句4:It does mean the benefits from increased trade will likely come as a slow burn, not a quick blast.

译文:这意味着从增涨的贸易量受益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

原文中暗含的隱喻是process is fire,即将“过程”形象化地比喻为“火焰燃烧”的场景。endprint

第一种翻译思路是完全保留原文的隐喻,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风格,译文如:这意味着从增加贸易量受益更像是文火慢炖,而非如烈火赤焰般迅速;

另一种翻译思路是完全舍弃原文的隐喻,采用意译的方式,这样能够使译文显得简单直接,句意明确;而且考虑到本文的文本类型及内容的严肃性,此种译法更为妥当;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句是出现在文学文本中,显然第一种译文更优一些。

例句5:In short, it is a statement of ambitions, which likely encompasses the priorities and pet projects of many dozens of bureaucratic actors.

译文:总而言之,这是一项宏伟的计划,可能包含了许多官方决策者们选择的重要项目和偏好型项目。

此句中pet projects是一个很明显的隐喻,人们之所以养宠物是源于对宠物的“喜爱”;在此处将某种项目比喻成“宠物型项目”,即指受到人们喜爱的、决策者们青睐的项目;翻译时如果直接保留原来的隐喻,则有可能造成语义不明确,读者不一定能够理解“宠物型项目”的含义,甚至还会引起歧义;故而舍弃隐喻,意译即可。

综上,本文通过对所选两篇国外机构对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报告中出现的隐喻的梳理,并根据其特点与规律,将所采取的隐喻的翻译策略概括为三种:1)完整保留隐喻之直译;2)替换为本族隐喻之转译;3)舍弃隱喻之意译。整体来看,在对政经类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的取舍上,译者的选择是相对比较灵活的,可以较自由地在不同的翻译策略之间进行考量。但具体而言,具有不同特点的意象隐喻的翻译策略应当各有侧重。

参考文献

[1]Lakoff G. and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2003, 3.

[2]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4-96.

作者简介

汪田(1992-),女,汉族,甘肃定西,硕士,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人民政府,研究方向:翻译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一带一路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