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区国土空间特性与区域发展*

2018-02-09 01:30邓伟南希时振钦张继飞刘斌涛
自然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山地国土山区

邓伟,南希,时振钦②,张继飞,刘斌涛

①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区发展研究中心/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 成都 610041;②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1 山地与山区

1.1 山地的概念

不同学科或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山地的诠释是不同的,但总体上认为:山地是地球表面在构造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下形成起伏且形态多变的地貌景观,具有一定海拔、相对高度和坡度的多维空间结构的地理单元。广义的山地包含了起伏的高原和丘陵[1]。山地更多是强调地貌形态和(土地)资源性区域,其边界是以山的自然轮廓为界限。

1.2 山区的范畴

山区是泛山地的概念,更多是强调地貌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复合区域,边界是具有明显人文(人类活动)意义的地域系统。中国的全面发展关键在山区(也是最大的难点区),因为绝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这里,山区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点区域。

1.3 山地与山区分布

山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能量梯度性、地表物质易迁移性、空间异质性、地表形态分割破碎性和自相似性,以及垂直分异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山地/山区的人文属性包括文化多样性、边际性、难达性、封闭性、地缘性和冲突性等特征。

就山地的资源而言,主要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等等;就山地生态系统服务而言,主要是生物多样性、景观、水源涵养、栖息地、调节气候、碳库、生态屏障(庇护)等等;此外,山地还具有重大的军事战略意义。

据最新出版的中国数字山地图(图1)统计[2],中国山地面积为陆域国土的65%,46座主要山脉和重要山峰(表1)[2]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也是高山集聚地区。彼此关联的山体形成了山系,构成了独特的地域空间,奠定了中国地理空间大格局,包括影响气候类型和生态类型。

2 山区国土空间特性

空间在哲学层面上定义是运动行为和存在的表现形式,行为是相对彰显的运动,存在是相对静止的运动。物理上的空间,是指能够包括物理实体和物理现象的场所。空间是有或没有具体数量规定的认识对象,具有长、宽、高等多个维度。

图1 中国数字山地图[2]

国土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矛盾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开放巨系统。它既是环境,也是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多层次概念。它包涵着生命支持功能、资源基础功能、环境承载功能、生态服务功能、活动空间功能以及政治性等重要含义。

国土空间是“区域”在国家尺度上的称谓。它具有“区域”的基本内涵,有着基本的自然地理规定性,也是地域分异性规律作用的产物。它具有一定的经济规定性,是社会经济客体和现象的空间聚集规模和聚集形态;还具有一定的政治规定性,国土空间与行政区划相结合有利于掌握数据、描述、制定实施政策等。

基于地理学及其他空间科学的角度,国土

空间要素具有典型的空间和地学特征。空间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空间要素(光、温、水、土等)、社会空间要素(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制度环境等)和经济空间要素(不同区位、技术、资本、劳动力等)。

表1 中国主要山脉及其重要山峰

2.1 山区国土空间类型

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强调和明确国土空间的分类利用与保护的重大问题,包括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据此,山区国土空间按照主体功能可分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根据各类空间的主导属性,构建了其分类体系和命名(图2)。

2.2 山区国土空间差异

由于山地地貌形态本身的差异,导致了人文和自然要素分布的差异。在特定的空间尺度下,根据海拔、地表形态等要素的差异,山区国土空间形态可以划分为“谷地”“半山”“坡顶”等类型,它们共同构成了山区国土空间完整的地域功能单元。

图2 山区国土空间分类及其命名

在山区国土空间各类型中,“谷地”是人口和产业最主要的承载空间,这是由其地形相对平坦、交通方便(水系及道路)、接近水源等优点决定的。它既是重要的居住空间,也是重要的交通线(图3)。

由于山地形成的原因不同(如火山、褶皱、断层、方山等),因此其地貌形态也不同,所形成的山区国土空间的形态也有其独特性,即使同样是“空间”类型,表现形式也有所区别。比如同样是山区聚落,但地形差异导致聚落空间格局变化很大,有的聚落集中度较高(图4),而有的比较零散分布(图5),也造成了公共服务均衡化的难度。

图3 岷江上游聚落分布态势

图4 山地空间聚落分布集中度较高区域

图5 山地空间聚落分布比较零散区域

在山区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谷地”“半山”“坡顶”等国土空间类型可能会形成完整的地域共轭关系,互相之间存在着联系和作用,甚至是“共生”关系。这种地域共轭关系体现在地形因素所导致的水、泥沙、养分等自然要素的运移和汇聚,也体现在道路、渠道、电力线路、作物种植模式等人文要素的组合和相互影响中。

长期以来,政府、居民、学界等根据自己的认知对山区国土空间做了一系列的命名和范围划定。由于山区国土空间的复杂性、多尺度性、多维性,以及主体目的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山区的命名虽然存在一定随意性和模糊性,但是在山区国土空间管理的实践中已发挥了巨大作用(图6)。不同的命名及划分之间可能存在重叠交错的关系,但是总体看,基本上是以地貌地理完整性为基础,然后根据研究目的进行适应性调整。

地貌形态的差异导致各大山区内部垂向规律的不同。比如青藏高原内部大多呈现“高海拔、小起伏”特点;东南丘陵区呈现“低海拔,盆地镶嵌广布”等特点,而西南山地为“高海拔、大起伏”的地形急变带(图7)。

图6 山区的多层级命名

2.3 山区水土耦合特性

山区的多样功能是基于水土耦合,包括土壤层下伏的岩石,后者往往是一个稳态参数,而降水时空特征与变化规律和土地覆被类型却构成了水土耦合的复杂体系。水土耦合过程的复杂性、差异性具有相当大的刻画难度,采用植被表征其耦合程度应该更可行些。因为水土耦合的生态效率是更为直观的一种参数表征,它可以反映水土耦合的关系度。

不同气候带、不同山区,如太行山区、横断山区和喀斯特山区,水土耦合的差异性极大。

3 山区国土空间发展的地域性

山地是复杂的陆地表层系统,是具有多样功能的自然综合体,在资源供给、生态系统服务、环境调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也是国家生存与发展重要的自然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使得山地问题越发得到广泛关注,其国土空间发展及其格局优化问题亟待加强系统、深入的研究[3]。

(1)区位性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考量,山区大多区位条件不利于一定技术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中心地具有偏远性或边缘性,往往处于诸多发展要素集聚的冷点区,而且东、中、西存在明显的区位差异。此外,内部差异也是很明显的问题,这也就导致了多层级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图7 中国山区地形起伏度

(2)地势性

地势变化的急剧性导致空间承载格局碎片化,不能形成较大承载力的整体性空间,无法进行规模布局,无法形成空间集聚,极大地限制了地方发展,是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根本缘由。因此,山区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空间发展规划,必须遵循自然特征与规律探究其发展路子。

(3)关联性

由于山区特别的地理空间环境,导致长期以来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普遍现象,很难突破现有生产力基础而实现有效的开发。因此,社会贫困问题使得贫困人口居多,社会发展与民生问题突出,影响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和充分性。这种区域关联性,使得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发展十分重要,就是分析生态与生产空间的协同、竞争关系,在兼顾效率与生活均衡的同时,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4]。

(4)人文性

由于水热条件、区位等要素的差异,在人地关系的冲突和适应过程中,山区实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地理单元,存在着山地垂直人文带。山区发展的人文性在于多样的文化和深厚的农耕传统与习俗,这反映在民俗、居舍、耕作、经营、生活习惯、服饰等方面的人文差异,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彩的文化区域及其宝贵的资源,具有丰富的利用价值。

4 山区振兴与区域发展

4.1 山区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体

中国山区县(含丘陵县)共1 651个(图8),其中纯丘陵县291个,半山区县198个,准山区县192个,显山区县377个,整山区县593个。山区县(含丘陵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57.93 %,其面积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72.02 %(图7),约90 %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到2020年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建设后,乡村振兴是保障山乡可持续发展的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也为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推动。

4.2 山区振兴是均衡发展的必然

山区发展与平原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距性是显而易见的,若不加大山区发展的力度,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充分性问题与矛盾就会变得严重,也将深刻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而,山区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与关键部分,只有通过山区的振兴才能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才能彻底解决好全面发展的短腿问题。不然,决胜小康的社会成果就难以持续,贫困问题还会反弹。这个潜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必须在山区振兴中建立起实实在在的保障机制。

图8 中国山区县分布格局

4.3 山区振兴是协同区域发展

山区现代化是国家全面现代化的最后堡垒,必须攻克,也是协同区域发展的根本促进。中国的省、区、市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山区,山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省/区/市的短板问题,往往成为区域性问题。因为山区承载的生态系统服务是主导,其空间发展受到诸多的限制,比如水源涵养区,包括调水的源头输水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对地方发展产生明显的制约性,其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如何实现这样的发展?必须结合当前中国地域功能区划工作的既有成果,从四大关注问题(“需求”“供给”“关联”“效应”)及四大研究层次(“功能”“状态”“权衡”“路径”)出发,探索并构建中国山区国土空间优化的逻辑遵循[5],并在国家大的政策扶持下实施山区振兴,全方位、多维度、多支撑体系保障,加大城乡统筹发展与协调力度,深度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空间发展层级有序、协同协调、利益共享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才能真正带动山区发展与区域发展同步互动互促,整体协调、均衡和高效,特别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发挥“互联网+”的网络化技术作用,促进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与机制。

(2017年12月19日收稿)

[1] 钟祥浩, 刘淑珍, 等. 山地环境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5.

[2] 邓伟, 李爱农, 南希. 中国数字山地图[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2015.

[3] 邓伟, 戴尔阜, 贾仰文, 等. 山地水土要素时空耦合特征、效应及其调控[J]. 山地学报, 2015, 33(5): 513-520.

[4] 马世发, 黄宏源, 蔡玉梅, 等. 基于三生功能优化的国土空间综合分区理论框架[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11): 31-34.

[5] 邓伟, 张继飞, 时振钦, 等. 山区国土空间解析及其优化概念模型与理论框架[J]. 山地学报, 2017, 35(2): 121-128.

猜你喜欢
山地国土山区
山地草甸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鲜花盛开的国土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山地之旅
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