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2018-02-09 04:23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四肢经皮钢板

四肢骨折是指股骨干骨折、尺桡骨干双骨折、股骨颈骨折和肱骨骨折等,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是目前国内临床使用最为频繁的治疗手段,但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患者骨折愈合较为缓慢,且该术治疗存在较大的缺陷,如容易引起感染等并发症和四肢骨折端血供的损伤[1-2]。本研究中对39例患者实施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8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27~45岁,平均年龄(36.64±3.38)岁;观察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26~46岁,平均年龄(36.42±3.84)岁。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技术诊断后确诊为四肢骨折,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实际骨折情况选择合理麻醉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首先于骨折部位做一切口并上下延长,剥离骨膜将骨折端完全显露,随后以适宜钢板进行内固定。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行纵切口至骨膜,待对线和对位完成后,利用直径约4 mm的纯钛通过皮下隧道至骨折部位,随后切入螺钉固定孔并予以固定。两组患者手术完成后均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1.3 评价指标

显效:患者四肢关节稳定,肿痛消失,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有效:四肢关节疼痛减轻,出现轻度瘀斑或肿胀,关节稳定性不够;无效:患者关节疼痛毫无改善,四肢关节不稳定。同时对比两组手术发热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37/39),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86,P=0.023<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3/39),低于对照组的28.21%(1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71,P=0.018<0.05)。

3 讨论

四肢骨折在临床骨科中较为常见,车祸、高处跌落、意外跌倒等是造成四肢骨折的主要原因[3-4]。手术是治疗四肢骨折的重要方法,过去临床主要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但该手术存在许多缺陷,患者骨折愈合速度缓慢且容易引发感染、切口皮肤坏死等并发症[5-7]。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微创技术在临床上引用越来越广泛。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可遵循骨折生物学原理,在使用锁定螺孔和螺钉进行固定时可比避免对软组织的损伤,从而改善骨折部位的供血,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还可保留患者骨膜,减轻其痛苦,还可对骨折断端进行保护,提高其稳定性从而为患者骨折愈合奠定良好的基础,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压力[8-10]。此外,该术具有创伤较小、术中出血较少等优势,可减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其尽早康复。而使用该术时应注意,要将引流条置于骨折远端螺孔处,并根据其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包扎及加压方法,避免发生感染;而进行骨折复位时不宜过度,要保持游离骨块力线完好,禁止缩短骨折的断端位置从而导致骨折愈合延迟。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认为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具有提高骨折断端稳定性、避免损伤软组织、促进骨折愈合等特点有关[11]。

综上所述,对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同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2]。

猜你喜欢
四肢经皮钢板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跟踪导练(四)
基于B7A接口的钢板立体仓库控制系统设计
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折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