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虐童问题的再思考

2018-02-09 04:48吉林师范大学
早期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育观幼教幼儿教师

吉林师范大学 时 松

一次又一次的虐童事件让幼教界整体蒙羞。幼儿教育领域各方人士密集发声,不仅仅是谴责和愤怒,更多的焦点汇集在虐童的根源何在,何以解决此问题。

社会各界提出的解决对策颇多。目前已经能清楚看到的变化是:上级行政部门的督查越来越密集;对幼儿教师的视频监控越来越严密;家长对幼儿在园的关注越来越细微;有关师德、专业伦理的培训越来越频繁。这些有助于抑制虐童事件的发生,但是治表不治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丁海东教授坦言:“虐童事件的屡屡发生,有其顽强的教育生态和深厚的现实土壤。幼儿教师实际的入职门槛之低与素质要求的理应之高的落差之巨大,现实的待遇及地位之低与保教责任之大及任务之繁重的不对称之严重。只要运行机制及现实条件不能彻底地变革与改进,对于虐童现象的根除,我绝不抱乐观的妄想与奢望!”笔者赞同丁海东教授的论断。杜绝虐童事件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刮骨疗伤的过程,需要对症下药,而加强监控、督导并非问题根除之道。

一、导致虐童事件的因素纷繁复杂

高品质的早期教育,有利于幼儿个体的发展,亦是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根基。早期教育的福利性有助于家庭劳动力的解放。接连三期行动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跨越式蓬勃发展,取得的成绩斐然。

但是面临的问题依然是艰巨的,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丙成副研究员所说:“由于量大、面广、线长,底子薄、欠账多,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仍然面临着保教方式不科学、办园体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不明确、保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困难和挑战。”

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简单问题,也不仅仅是突发的个案问题,而是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中累积的诸多矛盾混杂在一起的一个爆发点。

笔者近期与一些高校学前系教师、政府部门教研员、幼儿园园长与教师、幼教方向在读博士生等人员进行对话,也阅读过不少网络上各式各样的评论,将幼儿教师虐童事件的影响因素大致梳理归纳如下(以下各维度之间存在一些交叉):

(一)幼儿教师层面的相关因素:

1.缺少耐心、爱心、责任心;师德低下;专业伦理欠缺。

2.缺乏充分的专业知识、技能;师幼互动能力差。

3.入职门槛低;大量低素质、不合格人员充斥在幼儿教师行业。

4.缺乏个人上升发展的空间;出去培训机会少;职称难以评聘。

5.工资低、待遇差、社会保障不健全;社会地位低。

6.安全责任大,以及其他等因素导致精神压力大,心理状态差。

(二)幼儿园层面的相关因素:

1.民办幼儿园竞争激烈;资本市场下民办幼儿园逐利现象严重,幼儿园压榨幼儿教师。

2.幼儿园经营管理者不专业;幼儿园缺乏有效科学管理。

3.班级幼儿人数多,教师数量少,师资配备不齐全,师幼比例较低。

4.幼儿园给予幼儿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低。

5.幼儿园给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量太大:组织教学与游戏;观察与记录孩子成长;撰写教学反思;迎接各种评估与检查;参加各种比赛;班级环境创设;教学研讨;加班频繁(包括回家之后的隐形加班量)。

(三)政府层面相关的因素:

1.相关政府部门对幼儿园保教质量缺乏有效的管理、指导。

2.有关虐童的相关法制不完善,学前教育立法缺位。

3.幼儿园发展格局失衡,公办幼儿园比例低;招录的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少。

4.学前教育整体经费投入依然不足,经费投入偏重硬体建设,师资建设重视和投入程度不够。

5.政府对民办幼儿园支持力度还不够。

二、待遇低,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不正确是重要因素

虽然导致幼儿教师虐童的因素繁多,但笔者以为,重要因素可能有两点:一是,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低;二是,幼儿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与课程观不正确。

幼儿教师的工资低、待遇差是影响虐童事件频发的关键因素。幼儿教师整体的收入水平在社会上属于中偏低状态,尤其是大量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很不乐观。重庆师范大学瞿亚红副教授曾针对虐童事件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提高幼教师资入学的文化水平,让那些入学分数低的学生来读幼师,能有什么教育质量?想当年幼师都是超过重点中学分数线的学生才读得了!其次,要解决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这才是根本!”浙江温岭虐童事件后,一位官员透露当地民办园幼儿教师工资很低,肇事者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区区一千多元。

物质基础是一个人幸福感、安全感、尊严感来源的重要保障,也是影响幼儿教师工作投入热情度以及职业稳定性的重要变量。也有学者指出待遇低不是幼儿教师虐童的直接因素。虽然笔者也以为待遇低不能与虐童事件直接划等号,但是工资待遇却是解决幼儿教师群体虐童问题无法回避的关键变量。工资待遇的高低影响着幼儿教师职业吸引力,影响着优秀幼儿教师人才的去留。工资待遇对于虐童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如果说工资待遇问题是显性问题,那么幼儿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则是隐性问题。此议题被讨论得较少,但是笔者以为非常重要。浙江“安吉游戏”创始人程学琴老师认为,“解决幼儿教师虐童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幼儿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她解释其中的缘由:幼儿园老师不懂孩子,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主导与被主导”关系是当前幼儿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她举例说,细看虐童事件发生的缘由: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不好好上课,不乖乖坐着,算术题做不出来……都是因为老师觉得孩子不听话、不配合而产生情绪,轻者呵斥、恐吓,重者打骂、针扎、关小黑屋。活泼、好动、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但是很多幼儿教师却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抓常规、抓教学,儿童总是被老师控制,没有机会展现他们的灵性。因此老师也就不可能发现真实的儿童,更谈不上相信儿童、尊重儿童和真正爱上儿童。程学琴老师进一步指出,正是这种畸形的师幼关系埋下了虐童的隐患。

2017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游戏,点亮快乐童年”。程学琴老师力行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儿童,让儿童在自主、自由的真游戏中,获得经验、形成想法、表达见解、完善规划、不断挑战,从而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当谈及幼儿教师虐童问题时,程学琴老师感叹道:当把真正的游戏还给孩子时,您会从孩子身上发现惊喜,感叹他们的聪明、可爱。老师衷心地喜欢孩子,怎么会虐待孩子呢。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曾说:“多年前我第一次到安吉,来接我的一个老师对我说,我们这里是不会有那种虐童现象的(当时正值浙江温岭的虐童现象被媒体曝光)。我问为什么,她的回答是‘因为我们把游戏的权利彻底地还给了孩子’,‘我们看到的孩子太聪明太能干了,我们喜欢都来不及’。”笔者以为,把真正的游戏还给儿童,这就是科学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内涵的直观体现。

面对幼儿教师虐童问题,政府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政府有责任承担起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重任。笔者访谈程学琴老师:“面对幼儿教师虐童问题,政府应该怎么做,您有何建议?”程学琴老师强调“在幼儿教师的专业引领上发力”应该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这里的专业引领,是一个丰富的概念,其内涵一定要引领幼儿教师懂儿童,包括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转变,以实现儿童游戏权的真正落实,以达成幼儿教师对儿童的充分尊重和由衷的爱。

三、虐童问题的解决问题需要科学研究作为支撑

在现在互联网发达的资讯时代,虐童事件很容易吸引社会大众的眼球,并被放大,得以迅速传播。自媒体时代,各种消息真真假假有时难以判别。北京红黄蓝事件中一些扭曲虚假的消息便是教训。所以,要慎重对待网络上有关各种虐童事件的传闻,不能不加辨别地推波助澜以讹传讹。

虐童事件发生后,不少声音为幼儿教师正名,指出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只是个别案例,不足以代表整个幼儿教师群体。不分青红皂白,不加以区分对待,就将幼儿教师这个群体污名化、妖魔化,会让很多幼教工作者心寒。幼教界被污名化,陷入恶性循环,不仅倒霉的是幼教界,整个社会都会受影响。大众应该理性对待幼儿教师群体。

但是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也确实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境地。能解决到什么程度要拭目以待,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幼儿教师虐童事件背后的因素是盘根错节、环环相扣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在于找到问题的根源。回到现场,则是“破案”的关键。举例来说,为什么极少听得到虐童肇事者的声音。医生给病人治病需要先诊断病人,医生与病人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虐童的肇事者就是幼儿教师群体中的“病人”,他们是需要去研究和对话的对象,也需要与她们周围的关键人物对话。当然这个研究过程是艰难的,但却是不能缺少的一环。

前文已罗列出影响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发生的可能因素。但是,这些因素是不是真正的原因,需要去伪存真。除了上述因素,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幼儿教师虐童行为的发生,有待进一步挖掘。已经觉察的因素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哪些是直接因素,哪些是间接因素?各因素是怎么影响虐童事件发生的?因素与因素之间有何交互作用?等等。

只有找到了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提出解决幼儿教师虐童问题的有效对策,避免行动的盲目性。虽然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已发生多起,而且持续已有好几年,但是上述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证研究。已有的研究大多是经验之谈,即问题的解决缺乏科学有效的研究支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能只假设不求证。求证,是科学严谨的过程,是不断求真的历程。加强有关幼儿教师虐童问题的实证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术界的紧迫任务和应当承担的使命。

猜你喜欢
教育观幼教幼儿教师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幼教产业复苏在即,2020年CPE中国幼教展 助企业打好翻身仗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CPE中国幼教展365云展会启动,足不出户采购幼教新品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