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优势与智能课堂有机融合提升马原理课“三率”的探索实践

2018-02-09 11:39李玉环
中国轻工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原理马克思主义智能

李玉环

(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2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理)课程着重从整体上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提升马原理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重大。长期以来,广大教师下大力量去改善其陈旧的‘配方’、精致其粗糙的‘工艺’、时尚其保守的‘包装’,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如逄锦聚教授指出要用好教材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妥善处理好六个关系[2];李成旺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要创新路径;[3]蒋兆雷黄洪雷教授提出教师把教学内容说给学生,要注意准确、适当、自信三个维度,才能让学生领悟,但是“如果学生对我们说的内容丝毫不感兴趣,那么即使教师采用再多的辅助教学方式、语言再优美也不会对学生起到任何作用。”[4]因此,学生出勤上课、上课听课、听课入脑是提升马原理课教学实效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但部分学校的马原理课的学生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以下简称“三率”)依然不尽如人意,“三率”成为影响马原理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普遍性和基础性因素。只有把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优势和现代新兴的媒体技术有机融合起来,打造智能课堂,“三率”才能真正得到切实的提升,马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一、马原理课程课堂教学“三率”问题成因概略

课程的到课率问题。马原理课程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普通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政必修课中,马原理课程是理论性最强、抽象性最高、逻辑性最严的一门课程,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5],是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因而对“95后”的大多数同学来说,和他们“网络原住民”①的直观、感性、形象的日常思维习惯存在距离,成为难度系数较大的课程;同时这又是一门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是带着畏惧或抗拒的心态来对待这门课程,于是造成部分同学不是迎难而上,反而畏难避难,听不懂也不想弄懂,干脆放弃,导致课程的到课率有待提高。

课堂的抬头率问题。基于马原理课程本身理论性、抽象性、逻辑性、思辨性的公共基础课特点,虽然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探索各种可能的方法,把抽象理论用生动感性的方式来阐发,但是仍然难以做到和学生同步共振,尤其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主渠道主阵地,部分学生认为这是高大上的学问,和自己的所学专业或具体学科有着较大的距离,但是由于是必修课的缘故,不得已去上课拿到毕业所需的学分,所以虽然能够坚持出勤上课,但是在课堂上并没有投入全部精力认真的听讲和思考,在出勤上课的同学中,相当多的学生人在心不专,埋头于各科作业、手机或其他阅读材料,导致课堂的抬头率不尽如意。

学生的点头率问题。马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理论教育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有切实的加强和提升,使课堂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学生不仅要出勤听讲,还要听懂、弄清、接受、赞同。这门课程不仅要有很好的到课率、抬头率,还要有较高的点头率。虽然广大的马原理课程教师兢兢业业、孜孜以求,围绕着教学方式方法做了感性活泼的各种尝试,启发学生思考,增加师生互动,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与实际的目标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另外,马原理课程作为普通高校所有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囿于师资、经费、机制、保障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目前的改革探索的成果,或者局限于具有特殊资源的学校,或者局限于个别课程的个别几节课程,虽然具有闪光灯效应,但不具备全员受益的普适性,最终难以解决全员覆盖的问题,各种改革方案包括某种意义上有效的方案也不具备推广价值,不能作为班级教学的基本模式,真正实现入脑入心,仍然需要进一步去努力。

由于“三率”直接影响马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提升“三率”,才能真正落实马原理课的教育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原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和提高,传统的马原理课堂教学的教学优势不但不能舍弃,反而应该传承下去,要和现代新兴的媒体技术有机融合起来,打造智能课堂,才能有效地提升“三率”,提升马原理课教学实效。

二、传统马原理课堂的教学优势

传统的马原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优势之一是鲜明的政治性。现行的马原理课程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 〔2005〕5号)设置,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政〔2015〕2号)、教育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政〔2015〕3号)、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为指导,灌输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干课程,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是我们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马原理课堂的根本任务就是向大学生教授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阶段,传授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勠力同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马原理课堂是立德树人的基本渠道和前沿阵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为此,广大教师旗帜鲜明、勤奋敬业的守渠种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牢牢抓住主渠道,占领主阵地。鲜明的政治属性是我们马原理传统课堂的特色和优势,决不能减弱和淡化。

传统的马原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优势之二是时代的引导力。传统的马原理课堂大多是采用以教师讲解、分析、论证理论为主的教师中心型教学形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导,是课堂的灵魂,教为中心,师为主导,这是传统的马原理课堂的常态。事实上,马原理课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实现单一的学术知识目标,教会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承担着思想政治导向的引领和灌输工作,肩负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提升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马原理课程要用生动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人民是选择的主体,历史是选择的依据,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现实结果揭示了这种选择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是异于其它理论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伟大的认识工具”[6],是我们的“望远镜和显微镜”[7],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这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以教师为主导的马原理课堂能够更好地把这种选择变成理论自觉,把诞生于19世纪并不断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全面、系统、准确地传授给大学生,指导大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传统马原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优势之三是系统的灌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材浓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丰富内容,具有真理性、价值性、整体性的特点。要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首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原理,为此马原理课程课堂的理论授课形成了传统的理论灌输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把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教学规律转化为系统的教学内容,面对整个教学班级,面向全体学生,站稳课堂这个意识形态阵地,用正能量宣讲系统的理论,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系统的灌输一方面最大限度的保证尽可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有限的时间产生更大的效率;另一方面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方向性,“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8],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入脑入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发挥凝聚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总之,传统的马原理课堂因其鲜明的政治性、时代的引导力、系统的灌输性,牢牢抓住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占领了主阵地,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我们高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立德树人不能舍弃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传承的教学优势。另一方面,传统教学优势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而学生出勤上课、上课听课、听课入脑问题即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是突出的制约因素。因此,“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马原理课程智能课堂吸引学生入脑入心

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微观背景出现了许多新变化,“95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习惯状况,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等都对高校马原理课堂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此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传统意识形态工作优势,融合现代技术发展的新手段即移动终端智能课堂,把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创新理念思路,探索既适合本课程特点又具有操作性、普适性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增强针对性,提升亲和力,体现时代感,提高实效性。具体方法包括如下方面。

首先,针对马原理课程的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集体智慧潜力,精准设计、优化教学方案,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定中介的互动过程,三者缺一不可,都是影响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教学效果的改革必然是三方共振的结果。其中教师承担着神圣使命,起主导作用,不仅是维护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灵魂。根据马原理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全体任课教师在课前集中研讨,深入挖掘集体智慧潜力,集思广益,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选择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了解国际国内时事变化,及时关注社会热点,发现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兴趣背景特点,精准设计、优化教学方案,这样不同教师的教案教法即具有一致性又具有个性化,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其次,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的优势特点,可以在传承中改进运用,增加多样性的互动方式,毫不动摇坚守阵地的同时,增强亲和力和实效性。马原理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要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观点的灌输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强化,是本课程的不容置疑、责无旁贷的使命,这是不可以也不能打折扣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的优势特点,政治性、引领性、灌输性可以在传承中加以改进运用,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多加引导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比如,问题讨论式,选择学生关心感兴趣且有一定了解的问题,鼓励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到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上。案例分析式,以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困惑问题为例,带领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追根溯源,详细分析其前因后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质疑,教师及时解惑,帮助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直接体验获得感。还有演讲式、辩论式、体验式等等,增加多样性的互动方式,在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毫不动摇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同时,增强亲和力和实效性。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引入智能课堂软件,实现全员互动,精准互动,入脑入心,增强课程的节奏感和时代感。在校“95后”大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已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与其强行禁止,不如顺势而为,在马原理课程教学中,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把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智能教学软件融入课堂中,服务于教学目标。师生可以把智能教学软件安装在手机上,占用存储空间很小,依托互联网,就增加了开展教学活动的现代技术互动平台,目前可用的智能课堂软件种类繁多,基本上都能满足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功能。智能课堂引入之后,签到时间可以缩短到一分钟以内,学生的每次考勤记录清楚在案,自己随时可以查看,对个别同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出预警,督促出勤上课。平时测验使用智能平台进行,可以快速反馈学生的考试结果,让学生做到对自己心里有数,督促学生上课听课。智能课堂还有作业、举手、抢答、投票、通知等多种功能,详细记录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加快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节奏,学生没有时间走神开小差;教师可以面对全体同学一对多操作,也可以和某一位同学一对一精准互动,引领学生听得进去,听得明白,入脑入心,解决了课堂全体学生同步参与弄懂的问题,增强课程的节奏感和时代感。

总之,在马原理课堂中坚持传统的教学优势并引进智能课堂这个中介后,不仅方便了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也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大大增加,使马原理课堂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在把传统优势与智能课堂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索中也有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四、传统优势与智能课堂有机融合的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探讨

通过不断的把传统教学优势与智能课堂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索,目前马原理课程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基本上解决了“三率”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其一,传统教学优势与智能课堂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马原理课程的学生到课率。马原理课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在充分精准设计教学方案,利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前提下,有机融入智能课堂软件,技术上已经做到了全程每次课都进行全员瞬时点名签到,并可保留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师生随时查阅出勤状况,及时预警,督促学生出勤上课,提高了课程的学生到课率。

其二,传统教学优势与智能课堂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了马原理课堂的学生抬头率。由于马原理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有余而学生参与互动不足,有机融入智能课堂软件,技术上可以展示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教学资料,辅助教师的讲解更加精彩,同时可以设置更快的课堂节奏,吸引学生,抓住学生,学生没有机会和时间脱离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的学生抬头率。

其三,传统教学优势与智能课堂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解决了马原理课程管理和学生课堂参与、互动的全员点头率。传统马原理大课堂由于教师面对学生数量众多,客观上限制了师生的互动,虽然广大教师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其中也不乏非常好的形式,但事实上不可能做到全员参加,而现代技术智能课堂的有机融入,技术上便捷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不需要额外投资,不需要特殊的培训,学生们就可以非常熟练地通过智能软件,参与到教学中来,举手回答问题、个人抢答问题、就某个问题投票并分享体会等等,实现了课堂上的全员互动,精准互动,而且还可以方便师生之间的课上课下的沟通和交流,真正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全员参与课堂,提升了课堂的点头率。

传统教学优势与智能课堂的有机融合,达到了方案设计的预期目标,大幅度地提升了马原理课程的“三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马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但是总结经验发现有些问题可能制约着这种探索的效果更大程度的发挥。例如,技术保障问题,由于智能课堂软件是依托网络平台的,网络信号就会极大地影响智能课堂的使用质量,有些教室没有网络信号,有些教室有屏蔽,有些教室信号不稳等等,就需要提前做好技术保障工作。还有教师需要跟上科技发展步伐,学习使用现代媒体技术,熟练地运用移动设备,打造智能课堂,和学生保持沟通和联系,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教书育人。最后,在实践中一定要把握传统优势和智能课堂的有机融合,二者不能对立,不能偏废,既不能回到一张嘴满堂灌的一言堂,也不能热热闹闹不计效果追场面,要时刻牢记马原理课程的初衷和使命,教学形式要为教育内容服务,手段的取舍根据目的来确定。总之,在马原理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于课程的特点,具体分析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技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阵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8],把马原理课程,讲出水平,上出质量,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

注释:

① 本文中“网络原住民”,指1990年以后出生、伴随网络长大、生活离不开网络的青年人。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主义智能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