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解释加薪

2018-02-09 16:46人神共奋
商界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加薪职位理由

人神共奋

年底了,辛苦工作了一年,该涨点薪了吧?作为员工,你的加薪理由往往是这样的:

今年做了个大项目,领导对我的表现很满意,应该要加薪了吧?

下半年走了一个人,工作量至少上了50%,年底再不加薪就说不过去了。

如果仅仅是这些,有可能今年的年终加薪,你还是没戏。因为有决定权的部门经理、总监们,他们遇到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年底,他为4个下属申请了加薪。春节前后,公司的加薪指标批下来了,不过遗憾的是不够用。给部门的加薪预算,只能让2个人完全满意。

我们通常会把加薪问题看成一个“公平交易”的问题。不幸的是,加薪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实是个稀缺资源的分配问题。

加薪经济学

稀缺,一定是经济学思维考虑问题的原点。钱永远是稀缺的,给员工多加一点工资,就代表其他资源投入上就要少一点,所以年终加薪的总额也通常是不够用的—给了你,别人就少了。

你能否拿到加薪机会,并不完全取决于“你加薪的理由是否充分”,而是取决于“给你加薪的价值是否大于给别人加薪”。

先来看看这4个人的加薪理由:

员工A:成长较快,薪资水平明显低于该职位的市场行情;

员工B:今年做了一个大项目,非常辛苦;

员工C:工作效率和贡献是全部门最高的;

员工D:薪水最高,表现一般,但他的职位今年市场缺口太大,行情飞涨。

年终加薪的机会,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分配呢?

加薪要靠强逻辑

一般容易想到的分配标准就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员工C的贡献最大,当然应该加薪,员工B最辛苦,当然也应该加薪。

可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所谓工作,就是员工作为供给方,把劳动当成商品,卖给公司这个需求方,员工的工资就是劳动的价格。

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劳动力市场也是如此。理论上,一个职位的工资取决于市场上有多少个和你一样的人,以及有多少个公司提供适合你的职位。

不过,市场上的人和职位数量每天都在变化,为什么你的工资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一两年才变一次呢?

菜场上的菜价每天都要变,因为农产品是标准化商品,价格很透明,容易传递,所以价格信息都是当前供求关系的反映。

而人才刚好相反,很多时候,你只有决定跳槽后多面试几家公司,才能大概知道市场行情。

工资的谈判成本太高,只能一年定一次薪,定完至少一年不能再变,这一点大家心照不宣。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年终加薪评估的重点,并不是过去一年你为公司做出了多少贡献,而是未来一年内,公司对你价值的预估。

这一点,很多人可能难以接受,但冷静想一想,你对公司的贡献其实主要体现在过去的工资条上。即使你觉得当时定的价不合理,这其中的差额部分,也变成了“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未来的决策。

但是过去的贡献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公司要通过它预估你未来的。所以最重要的标准还是你过去的表现。

从过去的表现到未来的预期,被称为“加薪逻辑”,逻辑是一种预测方式,并不等于理由。人人都有加薪的理由,但这些理由背后的逻辑,有的强有的弱。

什么是强逻辑呢?

比如“确定性”。员工A“目前薪资水平低于真实价值”,在未来一年是确定的;而员工B“做了一个大项目”,却未必能延用到未来。仅就“确定性”而言,员工A的加薪理由强于员工B。

此外,员工A能力增长也是基于成长性的强逻辑;员工D的职位出现了严重供需失衡,这是基于企业经营安全性的强逻辑。

那么,做了个大项目的员工B和业绩最好的员工C,他们就没有很强的加薪逻辑了吗?

外生的加薪逻辑

或许大部分人都对员工D的加薪逻辑表示不服,凭什么自身表现一般,却因为市场行情而水抬船高?

不服也没用,这就是加薪的“外生因素”,风来了,猪也能飞上天。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过去需求量一般,現在成了BAT等巨头的必争之地,往往会不惜血本地在人才市场上“扫货”。而一个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少需要本科4年的时间,这4年的供需失衡,就会成为相关专业加薪的强逻辑。

“外生因素”还包括部门业务的增长预期。如果明年的业务很忙,那就意味着一线业务部门的人手要大大增加。可是,招人用2个月,培训用2个月,这一年的三分之一就过去了。所以此时加薪的重点就是要稳住一线业务部门的现有人员,减轻招聘压力,这就是业务增长时的“加薪强逻辑”。

相反,如果预期明年的业务很困难,往往意味着一线业务部门的人员要收缩,但实际工作量并不会下降。此时,工作效率高、一个顶俩的员工C的价值就突显出来,这就是“业务收缩期”的“加薪强逻辑”。

同样的道理,谈加薪的时候,新的一年公司战略已经出台了,与公司战略方向相符的部门,意味着资源会大量倾斜,此时不谈加薪,更待何时?过去是战略重点,但未来的地位会弱化的,还是安分守己一点比较好。

上面说的这些加薪逻辑,都是供需关系变化所导致。它们都有一个弱点,一旦供需关系恢复平衡,强逻辑就变成了负逻辑,就会变成“一加加4年,然后4年不加薪”的情况。

所以更能让公司接受的加薪逻辑,还得是员工的“内生因素”。

内生的加薪逻辑

当你向领导提出“我想加薪”的要求或暗示时,领导的第一念头并不是“这家伙到底值多少钱”,而是“如果我不答应,他会不会走?”

如果答案是“有可能”,那么下一个问题自然就是“如果他走了,我能不能立刻用他现在的薪水找到和他差不多的人?”

这个问题其实和“这家伙到底值多少钱”是等价的,但它提供了一种基于经济学思维的判断方式——你的价值等于“寻找替代品”的成本。endprint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替代品”和“寻找”。

最明显的逻辑是,你干的是“资深”的工作,拿的是“助理”的薪水,这就是最强的加薪逻辑。如果你现在的职责,是由两类不同的专业组成,就是所谓“复合型人才”,那替换你意味着要两个人,这也是一个加薪的强逻辑。当然也有个前提,你两样做得都不错。

此外,你对公司文化的熟悉程度、你在同事中的影响力、你是否在领导小圈子中、你掌握的客户资源、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等,都抬高了你的替换成本。

“立刻”这两个字也很关键。有一些职位偏冷门但很重要,领导没把握能在两三个月招到人,也会答应你的要求。

但这个逻辑有个缺陷,就是领导一旦遇到合适的人,你年初加上的薪水,会让你的处境变得更危险。

加薪的“内生逻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今天的你,已经不是一年前的你,未来的一年,自然要重新定价。但有一个前提,必须是领导这么觉得,你“自己认为的”不算。可人的认识往往是滞后的,就像你一年瘦了20斤,可天天见到你的人,并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

我以前有个同事每年到了下半年,总是“不小心发错了”自己以前的工作文档,然后才把现在的工作成果拿出来,这种“露拙”,就像瘦身前后的对比广告一样,其“成长性”令领导们印象深刻。

对你价值的重新评估,通常会给你带来10%~40%的加薪,想要超过这个幅度,那就只有通过跳槽来实现了。

3种加薪思路

那么以上4位员工到底怎么加薪更合理?

第一种思路:给A和C加薪,这是注重“内生增长”的加薪逻辑。

那员工D走了怎么办?答案是用现有的预算,再招能力稍低的人。长痛不如短痛,企业发展不应该出现“不可缺少”的员工。

第二种思路:给A和D加薪,这是注重“确定性”的加薪逻辑。

其实C的成长性是有疑问的,做到最好,也意味着上升空间变小了,暂时又没有上升到管理层的可能。而A的成长性强,未来还有空间,不如给他加,培养一下,或许就是下一个C。

第三种思路,给D和C加薪(这两人成本高,只能部分加),这是注重“穩定性”的加薪逻辑。

理由很简单,A的换人成本最低,给部门造成的冲击最小。3种思路都没有B,因为辛苦从来不是加薪的理由。无论怎么分配,都没有人人满意的方案,因为资源是稀缺的。

最后,让我们假设一种极端的情况:

某位员工通过一年的努力,能力从“助理”达到了“资深”。但在年终加薪之前,他犯了个错误,给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损失,那么公司还应该给他加薪的机会吗?

答案很明显,加薪是对员工未来价值的重估,过去的错误不应该影响未来的决策。而对犯错的合理惩罚是扣工资,即先加薪再扣钱。

经济学是“面向未来”的,解决“如何选择更有效”的问题。它有时也会带你看看过去,但不是为了缅怀,而是总结经验。它不会对付出的“沉没成本”留下一丝的怀念。

有时候,你会觉得它很冷酷、太势利。没办法,因为人类的理性也稀缺。endprint

猜你喜欢
加薪职位理由
领导职位≠领导力
绝对理由
加薪的秘密
我们有理由不爱她吗?
职位之谜与负谤之痛:柳治徵在东南大学的进退(1916—1925)
迟到理由
想升职加薪就别说这些话!
美最高就业率地铁圈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