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探究

2018-02-09 18:08胡梅叶吕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拉康结构主义欲望

胡梅叶 吕惠

关键词: 拉康;结构主义;无意识;语言学;欲望

摘要: 关于拉康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国内外论者谈论最多的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显然,索绪尔结構主义语言学让拉康把握了无意识的特征,即“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让拉康挖掘出“无意识是他者的言语”。此外,科耶夫对黑格尔“自我意识—欲望—对象—否定”的解读开启了拉康式无意识的大门,雅各布森的隐喻和转喻为拉康的无意识建造了一个独特的运作机制,而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引入则让拉康构建出他主体哲学中核心命题的根本。正是拉康运用自己登峰造极的嫁接技术,对这五大理论进行融合,才有了其后期的核心理论。

中图分类号: B08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8)01003607

Probe into Theoretical Source of Lacan's Structuralism

HU Meiye, LV Hui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2,China)

Key words: Lacan; structuralism; unconsciousness; linguistics; desire

Abstract: When it comes to the theoretical sources of Lacan's structuralism, most scholars mainly talk about Saussure's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and LeviStrauss's structuralist anthropology. It is clear that Saussure's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gave Lacan a sense of unconsciousness—“unconsciousness is structured like a language”; LeviStrauss's structuralist anthropology made Lacan dig out the fact that “unconsciousness is other's words.”In addition, Kojeves's interpretation of Hegel's “selfconsciousnessdesireobjectnegative” opened the door of Lacanian unconsciousness; Jacobson's metaphor and metonymy helped Lacan build a uniqu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his unconsciousness while Lacan absorbed Heidegger's ontology to build the root of his core proposition in his subjective philosophy. Because of conflating these five theories with Lacan's best grafting method, he showed us the core theory later.

第1期胡梅叶,等: 拉康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探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6卷拉康作为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最负盛名者之一,其理论影响显赫一时。虽然在当时,拉康关于主体性的理论广受鄙夷,结构主义者认为其理论依据与主体存在互相排斥,认为拉康将主体性作为自己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是对结构主义的背叛。但是,拉康的主体性并不具有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性质,他将矛头直指笛卡尔的“我思”,批判萨特的“存在主义”,并不强调主体的中心位置,“恰恰相反,他是要以自己的方式将那种主体移出原有的位置,而这也正是结构/后结构主义所要做的。”[1]307自然,对于这一疑问,我们并不能单凭这一角度便给出肯定的答案,但拉康理论中所蕴含的结构主义思维方式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名对法国学术界影响深远的精神分析学者,拉康崇尚从不同的学科中获取理论来源,在他的结构主义当中,我们能看到来自不同学科的启示。但是,人们对拉康的结构主义理论来源谈论最多的是索绪尔和列维—斯特劳斯。本文不仅阐述这两者对拉康结构主义的影响,也会将雅各布森、海德格尔以及科耶夫放入影响拉康结构主义的行列之中,正是这些理论来源才构成了拉康式的无意识。

一、早期拉康式结构主义理论来源

亚历山大·科耶夫影响了法国诸多闻名世界的人物,他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讲解对拉康影响终身,拉康一直去科耶夫开设的研讨班听课,像一只干燥的海绵吸取全部来自科耶夫式的黑格尔解读,并保存着科耶夫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讲义,尤其是“主奴”辩证法那一部分。

开始前往科耶夫研讨班的拉康还处于博士论文时期,他深受科耶夫式黑格尔的影响,赞同黑格尔所认为的历史发展的尽头,理性(绝对精神)终将取得胜利。让·阿卢什在一次接受访谈时提出,拉康的第一个重要学说绝对是一个发生说。如果让·阿卢什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拉康的第一个重要的学说中便承载着结构主义的星星之火。正如我们所知,拉康关于主体的理论中,强调主体作为被结构的存在,一直处于被建构的过程,这正是他早年受到科耶夫式的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科耶夫关于欲望的理论成为了拉康结构主义中“想象认同”以及“他者”的重要理论来源。

在科耶夫之前,欲望是属于个体的事情,而科耶夫突破了这一局限性,将欲望放置到历史的车轮中,使其成为普遍的存在,甚至成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endprint

在《黑格尔导读》第一章中,科耶夫对黑格尔主体间以承认为终极目标的欲望辩证法加以诠释,即科耶夫所强调的主奴辩证法。主人需要奴隶的承认才能确认自己的主人身份,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人都希望成为主人,但是主人的身份必须由奴隸的归顺与承认才能实现,于是,无数的战争在寻求“主人身份”得以承认的过程中展开厮杀,因为战争会带来奴隶,只有有了奴隶,“主人身份”才具有可能性。在这一理论中,我们能够看出,“主人身份”除了是一种欲望之外,还是自我意识的体现。如果没有了成为主人的欲望,自我意识要怎样体现?科耶夫认为,“人性的我就是某个欲望的我或者欲望的我。”[2]4换成黑格尔的话语便是“自我意识即为欲望”,当主体拥有了欲望,他才拥有了自我意识。然而,欲望又是什么?欲望用怎样的形式展现自身的存在?正如上文所述,“主人身份”是一种欲望,可如果所有的人都是“主人身份”,“主人身份”还会成为主体的欲望吗?打个比方,如果我们一直以来都感受着饥饿,从未体会过饱腹之感,那么我们还会对饱腹产生欲望吗?答案是否定的。可见,只有“主人身份”和“奴隶”都存在时,我们才会产生拥有“主人身份”的欲望;只有“饥饿”和“饱腹”都存在时,我们才会产生获得“饱腹”的欲望。因此,在我们的欲望中,欲望对象必不可少。这也正是科耶夫式的黑格尔所强调的。在有了欲望对象之后,又该如何通过欲望对象来实现欲望的满足?再举个例子,当我们感到口渴时,欲望对象便是水,只有通过喝掉水,我们才能够达到解渴的欲望,而此时水已经没有了,变成了否定的存在物。这即是说,欲望只有通过否定对象的手段才能够获得满足。就像主人只有对奴隶的主人身份进行否定,才能确立其奴隶的身份,以获取自己的“主人身份”。正如科耶夫所说,“……欲望的我是一个虚无,只有通过否定行动才能收到真正积极的内容;这种否定行动在摧毁、改变和‘吸收被欲望的非我时满足了欲望。因此,由否定构成的我的积极内容其实是被否定的非我的消极内容的功能”。[2]4也就是说,欲望对象虽然被“我”的欲望否定了,但并不是完全被摧毁了,因为正是欲望对象的否定才成全了“我”的欲望,成全、维持和创造正是被否定掉的欲望对象的价值所在。

正是这一系列关于黑格尔“自我意识—欲望—对象—否定”的科耶夫式的解读,才开启了拉康式无意识理论的大门,也为拉康“欲望是欲望他者的欲望”以及“欲望就是一个转喻”提供了理论之基。虽然在1949年之后,拉康将黑格尔的欲望视作是局限在自己的想象界维度的欲望,但在科耶夫的黑格尔理论启发下,拉康从无意识的主体中构造了欲望的主体,并以“他者的欲望”为地基,开辟了“三界”中的大荒漠——“实在界”维度,至此,拉康的拓扑学结构才真正完整起来。正如穆斯塔法·萨福安在一次访谈中所强调的,自始至终拉康都在批判黑格尔主义,当然他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黑格尔主义。

二、中期拉康式结构主义理论来源

中期对于拉康而言,是其理论阐发的巅峰,除了早期受科耶夫式黑格尔的影响,中期的拉康更是采众家之所长,其结构主义受到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索绪尔和雅各布森的语言学的重要影响。

(一)结构主义人类学:构造象征界维度的无意识

如果说科耶夫式的黑格尔开启了拉康式无意识的大门,那么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可算得上是打通了拉康象征界维度无意识的任督二脉。

列维—斯特劳斯强调恒量的、形式的东西,也即能指。他认为,所指包含了变量和内容,是不确定的东西,因而不能成为存在的根本;与所指相比,能指更具有优先性,它在符号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指出“符号比他们所代表的东西更真实,能指不仅先于所指,而且还决定所指。”[3]XXXII在拉康对于符号的见解中,很明显能看到列维—斯特劳斯的影子,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中加以说明。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符号不只具有象征意义,符号的世界还可以被看作是象征的世界,象征世界的法律法规存在于无意识的语言结构中。可见,在列维—斯特劳斯这里,无意识恰恰是结构的藏身之所。正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符号世界构成了拉康最初的象征界,它是一个充满符号、语言和意义的世界,是父法的象征之地。在这个维度中,无意识概念本身就是符号见之于人的外在性。

拉康关于象征界的理论与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结构观念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在无意识结构问题上也受到了列维—斯特劳斯的影响,甚至借用其结构主义人类学来实现对弗洛伊德著作的重读。

列维—斯特劳斯的无意识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但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大相径庭。早在《象征的效用》阶段,列维—斯特劳斯便提出,“无意识就是那种将形式强加给某种外在内容的东西。”[4]25他认为无意识本属内在,精神分析的任务就是将这种内在唤醒,并用无意识的外在形式去影响意识层面的东西。而且,这种内在并不单单从属于个体内部,更可能具有集体性,且这种集体性甚至是天生的。很显然,列维—斯特劳斯的无意识,较之于弗洛伊德的来自个体内在的、具有生物学性质的无意识大相径庭。

列维—斯特劳斯对个体实现自我回忆重组的真实性持批判的态度。他指出,个体对过往的回忆是个体建构自我神话的过程(这对拉康后来将主体在被建构的过程中,总是处于误认的状态有一定的影响)。事实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就像是个体记忆的储存室,其无意识却空空如也,只是法则的内在。在此基础上,列维—斯特劳斯进一步指出,个体的任何创伤都来源于个体的内在,而且这种内在早已存在于个体的结构之中,它来源于社会、集体,而不是个体本身。而且,对这一根源的寻找不仅仅局限于神经病患者,它也同样适用于一般人,就精神病人来说,“一切精神生活及外来的经验都是在原始神话的催化作用下按照排他的或主导的结构组织起来的。但是这些结构……也会在正常人中发现。这些结构作为一个总体便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无意识结构。”[5]38

列维—斯特劳斯强调社会的优先性,符号作为社会的象征,其间总是以差异性的存在而具有特定的意义。然而,符号之间并不总是相通的,甚至很难相通,只有精神病患者才能找到符号间的折中,即偏离符号。结构主义人类学的这一观点给了拉康很大的启发,让拉康意识到了主体的被建构性质,并对之后的主体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体永远无法摆脱被结构的命运,主体永远无法与符号实现重合,于是主体只能在符号之间徘徊,因此每个主体都具有不同的症状(Symptoon)。此外,拉康还从列维—斯特劳斯与弗洛伊德无意识的不同见解中挖掘出了“无意识是他者的言语”,并赋予了无意识结构的特质,明确了无意识是构成人类所有的总基调。endprint

正是因为列维—斯特劳斯对拉康的影响深入骨髓,因而有不少学者对拉康提出抨击,指责他的无意识已经背离了精神分析的无意识,陷入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无意识。这一指责是否准确,我们不做评论。但无论如何,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对拉康的影响之深,毋庸置疑。

(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无意识主体的诞生

1949年,再论“镜像阶段”理论的拉康抛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拉康认为黑格尔的未来是弗洛伊德),继而在重述“镜像阶段”理论时转向了海德格尔。拉康几次与海德格尔相遇,甚至特地去拜访。然而,海德格尔对他的理论不屑一顾。原因在于,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比,拉康的主体显得如此狭隘,“拉康认为,在未来的后镜像阶段中,自我的建构总是在不断躲避那永远非中心化的主体。”[6]130即便如此,拉康式的主体哲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本质论仍颇有渊源,二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我与存在之间的日益不和,是整部心灵史都着力强调的课题。”[7]277

海德格尔之所以提出存在问题,是因为这一问题在柏拉图之后便逐渐被人们遗忘,就像主体问题在我们之中逐渐消失一样。陈嘉映指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三种关于存在的主要成见:第一,“‘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8]30第二,“從‘存在概念的普遍性中又生出它的不可定性来。”[8]31第三,“虽无法定义‘存在,却凡开言便离不开‘存在或‘是,可见我们无论如何是懂得现在的,而且这种懂一定是不言自明的。”[8]32

这种成见被拉康充分运用到自己的主体哲学当中。首先,拉康引入海德格尔“存在”的第一条成见,认为主体具有普遍性。正如上文所述,拉康的主体是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且是结构主义语境下的无意识的主体,无意识这一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核心具有最普遍的概念,于是拉康式的主体便也拥有了这一特性。其次,与海德格尔“存在”的第二种成见相对应的,是拉康的主体不可定性。即便揭开拉康无意识主体的面纱,探其真相,也会发现他是分裂的、虚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甚至是无法触及的。最后,拉康将海德格尔“存在”的第三种成见运用于其无意识主体理论之中。拉康精神分析中的主体虽无法触及,却又居于理论核心载体的位置。拉康认为,精神分析是探寻主体的科学,然而在探寻过程中,主体无处不在,但又处处不在,依然需要从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换句话说,在拉康这里,精神分析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自我分析,从中发掘出一个分裂的主体,直面自我的愚蠢,通过对自我的否定穿越主体的幻想,从而看清其真实面目,并从中寻找一种肯定自我的方式。

一言以蔽之,拉康的主体是存在的,然而这一主体又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存在,无论自我如何进行建构,依然处于追逐主体的过程之中。正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引入,拉康构建了他主体哲学中核心命题的根本:无意识的主体。至此,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才趋向完整。

(三)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

即使没有列维—斯特劳斯的指引,拉康依然会引用索绪尔的语言学来阐述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因为“精神分析只有一个中介:患者的言语。显而易见,我们没有理由对之视而不见”。[9]200拉康甚至认为“创造了物体世界的,正是词语的世界”。[9]232正是基于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才让拉康把握了无意识的特征,即“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

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为了建立科学的语言学,他对语言和言语进行了区别。语言是言语的基础,索绪尔强调“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做言语活动的其他一切表现的准则”。[10]30言语好比是人们的具体活动,语言是人们产生言语活动所依据的规则。拉康正是运用这两者的不同去阐述无意识和意识的不同特征。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言语是意识层面的,而语言是无意识层面的。

此外,在索绪尔的语言学结构中,所指与能指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其语言学的基本符号公式,且两者都具有稳定性(能指指向具体的实物,是声音和形象的载体;所指是抽象的概念的载体),所指在上,能指在下。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向我们阐明了这一结构形成的原因,“思想按其本质来说是混沌的,它在分解时不得不明确起来……‘思想—声音隐含着区分,语言是在这两个无定形的浑然之物间形成时制定它的单位的。”[10]158索绪尔的这些观点为拉康阐明无意识和意识以及想象界、象征界的划分提供了理论参考。

索绪尔认为符号产生的依据是与其他符号的差异性,他将这个语言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所指和能指成为构成这一整体的关键,而能指与所指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符号被我们的言语活动所运用,但是符号本身毫无意义,只是因为有其他不同的符号存在,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才具有了独特的意义。拉康深受索绪尔这一影响,他引用索绪尔的符号学,逐渐建构了自己的象征界,为父法开设了一个专门的领域,成为拉康拓扑学“三界”中的一员。但是,与索绪尔的语言学不同的是,拉康更换了索绪尔的符号公式,去除了代表相互作用的两条箭头,也去除了代表稳定性的圆圈。更为重要的是,拉康将能指与所指的位置进行了颠倒。因为在拉康看来,能指与所指并不总是能够相互影响,且二者之间存在着可以互相替换的可能性,因此并不具有稳定性。拉康指出,能指才是那个“纯粹”的领域,它能够“先于所指存在,这个纯粹是逻辑结构的领域,就是无意识……对拉康来说,语言不是由符号组成的,而是由能指组成的”。[11]183因为在无意识的层面,只有能指才能够更加自由地成为任何实物或思想的载体,它不只存在于象征界,甚至可以存在于想象界和实在界。能指可以对所指进行统治,它随时都可能产生滑动,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代表另一个能指的能指,所以主体无法居于中心位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拉康对符号的运用已大不同于索绪尔的符号学,但依然保留了索绪尔语言学中的结构性;即便拉康否认了能指与所指的稳定性,但依然肯定了语言被能指与所指所结构的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理论核心——无意识之中。拉康认为,主体之所以存在,归功于符号之间的差别,也因此确立了主体的身份。对拉康而言,语言学是真正的科学,是他用于革新精神分析并使其具有科学性的最佳途径。这就是为什么拉康在以能指作为优先和纯粹的基础上,说出了那句拉康式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话语——“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endprint

(四)雅各布森的转喻与隐喻:拉康式无意识的运作机制

如果说索绪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学说构造了拉康的象征界和无意识,那么,为无意识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弗洛伊德无意识的运作机制的便是雅各布森。雅各布森不仅影响了结构主义人类学之父列维—斯特劳斯,也为拉康带来了革新精神分析所需的理论——转喻和隐喻。

雅各布森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结构,而且是一个动态性的整体,这就好比不同的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相通的可能性,甚至可以通过音调实现相通性。与索绪尔不同,雅各布森将共时性和历时性视作能够相互跨越的范畴,历时性是语言的共时性的发展前提。雅各布森更追求语音的功能,认为语音才是恒量的支撑所在。随后,他运用音位学对失语症进行研究,并引入了“波兰语言学家克鲁斯策夫斯基关于语言生活中两个基本要素,即相似性(similarity)和接近性(contignity)之间的区分的观点”[12]142,将失语症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缺乏语境和语音之间的相似性意识,即无法察觉隐喻的作用;第二种是缺乏语法和语音之间的接近性,或者出现了言语的堆积现象,意识无法对其进行区分,即无法察觉转喻的作用。讽刺的是,曾經用语言来展现自己傲人魅力的拉康,却在孤独的晚年时期患上了失语症。

在语言学中,隐喻的基础在于相似。当我们说:“家是我们的港湾”时,“家”的本义被转换到“港湾”中去了,其实这是两个能指间的滑动,他们希望表达的意义是相通的,并且后者的存在是为了突出前者的一个特性,比如“安全”。但我们不能仅仅将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法,就如海德格尔和尼采所认为的那样:语言本身就具有隐喻性。因为言语本身就是语言的隐喻性的表达,它无法与语言形成完全的重合,只能表达其隐喻性,所以说,隐喻是言语的前提。

转喻的基础在于接近性。当我们说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时,是在用“桃李”代替“学生”,但前者是无意义的,这也是转喻和隐喻的区别。从拉康关于这两者的公式中拉康关于隐喻的公式:fsssS(±)s。在这一公式中,我们能够看到右边()里表示相加的符号,这是说明一个能指对另一个能指的替换会构成使意义出现的价值。但是转喻的公式f(S…S)SS(μ)s中存在着两个缺失,一个是左边的省略号说明了能指借助省略在对象关系中安置了存在的缺失;另一个缺失在于右边的()中相减的符号,说明了能指S与所指S并没有构成意义的价值。,我们能够看到拉康依然在强调能指的优先性,因为能指与能指之间是可以相互滑动的,并且当一个能指代替另一个能指之后,这两个能指都是具有意义的,这也即是隐喻。而转喻则不同,当一个能指代替另一个能指时,第一个能指便成为了毫无意义的存在。

那么,雅各布森对于隐喻和转喻的划分怎样为拉康的无意识建造了一个独特的运作机制?这就需要结合弗洛伊德的压缩和置换理论来进行阐述。

正如我们熟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其精神分析理论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虽然后人都将“无意识”作为弗洛伊德的重大创造,但弗洛伊德自认为他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无意识”的人,如尼采与叔本华便变相地提出过“无意识”,所以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无意识”是通过“潜意识”或“本我”来进行阐述的。的冰川图。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中,本能的需求总是试图进入意识之中,因为只有达到意识的层面,才有机会实行其本能欲望的满足。然而,前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警卫的角色,在潜意识前往意识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层层关卡,对潜意识涌入的“人群”实行严格的安检,如果这些“人群”中掺杂了让意识失去理智的本能,前意识警卫便会将其遣返回潜意识区域。为了能够躲过前意识警卫严格的安检,于是潜意识便通过压缩和置换的手段进行伪装,混淆前意识视听,以顺利达到意识层面,使本能的欲望梦想成真。如弗洛伊德关于小汉斯的病例中,小汉斯以害怕马,害怕在外面会看见马或像马的东西为由,拒绝外出,拒绝去往看不见家的地方,其根本原因是不愿意离开妈妈。他潜意识里对妈妈的欲望和对父亲死亡的期许已经压缩和置换成对马的恐惧,骗过了前意识的安检,顺利到达了意识层面。参见弗洛伊德的《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中的“小汉斯的故事”。

正是通过将雅各布森的隐喻和转喻与弗洛伊德的压缩和置换相结合的方式,拉康构造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无意识的运作机制。

拉康指出,“为了创造隐喻,我们尚且不需要结合差别最为悬殊的形象,任何两个能指的结合都可以轻易地构成隐喻。”[10]148在文集《书写》中,拉康将压缩看成是能指的“重叠结构”。正如前文所述,能指是“纯粹”的,能指的“重叠结构”便相当于“纯粹”的、最根本事物之间的相加。这些相加并不只是为了单纯的表达,而是希望获得一种更新的内心体验。这就如同精神分析学说中,无意识并不只是希望表达自身而最终是为了获得欲望满足一样。于是,拉康将语言学中的隐喻运用到无意识之中,并赋予更为宽泛的含义。他将弗洛伊德的压缩与隐喻相结合,将无意识置于这样一个具有隐蔽性的组合中。正如能指与能指的“叠加”一样,无意识中的欲望也是可以相互叠加的,而且通过压缩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无意识结构。而置换如同转喻,都是欲望得以满足的途径。打个比方,当我们说“鲜花插在牛粪上”时,“鲜花”和“牛粪”都没有实质的意义,他们的能指指向的其实是另外两个所指,即“美女”与“渣男”。很明显,这是转喻的作用。现将这一作用运用到无意识中,当一个男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也是这名男子对这名“美女”的欲望的表达。出于某种原因,男人的这一欲望并没能通过言语直接说出来,于是便通过欲望置换的方式(转喻的方式)呈现出了他的无意识。

正是隐喻性的无意识构成方式和转喻性的无意识表达途径,才使得潜意识拥有了冲破前意识严格的安检关卡进入到意识层面的能力。也只有拥有了这一技能,潜意识才能实现其原乐所望,这一过程也正是拉康的无意识运作机制。

三、后期拉康式结构主义核心理论endprint

正如吴琼在《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中所说,拉康从来没有标榜过自己是结构主义者,他也无需为结构主义说话,但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确被拉康运用得游刃有余。后期的拉康,融和了以上五大理论来源,完善了其精神分析理论中另一占据核心地位的理论——欲望。

《主体的倾覆和欲望的辩证法》是拉康理论嫁接技术的登峰造极之作。在这一文本中,他效仿列维—斯特劳斯对数学组合方式的运用,构造了多个数学型公式,和其它各种理论一起被用来颠覆笛卡尔“我思”主体的中心位置,并展示了欲望的辩证法。在欲望图三早在拉康第5期研讨班上,他便提出了欲望图的构想,只是到了1960年代以后,他反而很少会在研讨班上谈论自己的欲望图,但在《主体的倾覆和欲望辩证法》这一报告中却对其欲望图做了拓扑学式的较为完整的讲解。拉康的欲望图共有四个,学术界简单将其称为“欲望图一”“欲望图二”“欲望图三”“欲望图四”。这里我们涉及的幻象结构公式即是“欲望图三”中的重要环节。中幻象的结构公式:$◇a成为了颠覆传统主客二元论哲学的标杆,是拉康融和了以上五大理论的丰硕成果。在这一公式中,“$”是深陷欲望泥泞之中分裂的主体,也即一个在象征界被割阉的主体。“a”是引起欲望的原因,“代表着永远失落的对象,也代表着欲望主体被象征界切割后的剩余”,在拉康之后的阐述中,将它称作为“对象a”。符号“◇”表示的是“围合—发展—连接—分离”的关系。参见: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48页。那么,拉康希望通过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什么呢?众所周知,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主体总是深陷被割阉的境地,可主体害怕被割阉成为一个分裂的主体,受限于他者,却也期望能够在他者之外发现没有被割阉的原始父亲。但无论是基督还是摩西原初立法者的两位代表。,他们作为原初的他者早已不复存在。这就意味着,主体的欲望只能在言语的结构中滑行,可是当我们将自己的要求通过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之后,要求早已通过缺失的方式转变成需求(言语的形式无法呈现出欲望的内容)。那么,他者能否透过言语的形式触及到我们的要求?或者说,他者反馈的言语形式能否为我们所捕捉?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要求在来回的缺失中早已面目全非,而我们的欲望也就永远处于他者的欲望之中,甚至可以说,我们所欲望的永远是他者的欲望。至此,我们能够看出,拉康已将索绪尔和雅各布森语言学理论完全融入到他的欲望理论之中。

在此基础上,拉康将科耶夫的承认学说与自己的欲望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指出,主体与他者皆处于缺失的状态,这就让主体无法从他者的欲望中得以满足。因此,濒临绝望的主体只能通过“穿越能指链条建构了一个幻象的结构,欲通过对对象a的不断运作来标识出欲望的位置”。[1]650然而,拉康的幻象结构公式并不是说除了他者的欲望之外,真正的、完整的欲望是对象a。这不单单是因为对象a表示的是引发欲望的原因,是主体发生分裂和消隐的地方,同时它也是不可知的。事实上,拉康更希望看到的是,主体能够穿越这一幻象,超越他者的欲望,即拉康在《精神分析的伦理学》中反复强调的“不向欲望让步”,成为穿越能指秩序的“我”,认识到“我即是我”,是那个“不可言说的,处于缺失状态的我”。任何名称(如老师、学生、母亲、儿子等)换来的都只是象征界的认同,是符号化的身份,是困于言语结构中的“我”。这样的“我”并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因为只有这样的“我”才能在原乐拉康的驱力公式$◇D是追逐原乐的方式,而原乐是拉康欲望图四中实现超越结构的根本动力。比如,人在自杀的时候即是追逐自由意志的体现,也即原乐的作用。的支撑下为欲望而欲望,才能具有主动性地存在着。这也正是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结论时刻”。

如果我们将拉康一生的理论阐述看作是一场持久战,那么,科耶夫式的黑格尔为拉康式结构主义提供了无限动力,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就是拉康式结构主义的子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则成为拉康式结构主义的灯塔,索绪尔和雅各布森的语言学为拉康式结构主义构筑了战壕。正因这五大理论在拉康式结构主义中的相互作用,才最终构成了拉康精神分析学说中“无意识主体”和“欲望”理论这两大核心武器,从而使得精神分析学说摆脱了生物学的束缚。与此同时,也铸造出精神分析学家身份的拉康:笛卡尔“我思”主体的终结者。

参考文献:

[1]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上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Alexandre Kejeve. 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of Hegel: Lectures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M]. trans by James H.Nichols,New York:Cornel University Press,1980.

[3]Claude LéviStrauss.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Marcel Mauss[M].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50.

[4]马元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5]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陆晓禾,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6]弗朗索瓦·多斯 .从结构到解构(上)[M].季多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Anika Lemaire.Jacques Lacan[M].London:Routledge,1979.

[8]陳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9]Jacques Lacan.Ecrits:A selection[M].trans.Bruce Fink, New York:Norton, 1988.

[10]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Dlyan Evans.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K].East Sussex:Brunner Routledge,2001.

[12]涂纪亮.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马陵合endprint

猜你喜欢
拉康结构主义欲望
结构主义语言学视野下的电影“赋比兴”问题综议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结构与症象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有人说过“大他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