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思考

2018-02-09 20:36李洪峰
对外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云南日报南亚报业

李洪峰

2017年10月,举世瞩目的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开。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国际传播交流中心充分运用目前已建成的五种语言(中文、英文、缅文、柬文、印度尼西亚文)的13种国际版报纸,及时向南亚东南亚八个国家传播十九大的重要信息,以及相关国际舆论对十九大的反馈。并注意与涉外新媒体矩阵形成合力,联动报业集团现有的网站、杂志及社交媒体,迈出了进行十九大这一重大新闻的国际传播的新步伐,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主要经验

提前策划,配置相应的国际传播平台资源。十八大以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国际传播交流中心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以及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了相应国际传播平台的构建。在原有的面向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缅甸《金凤凰》《仰光时报》、柬埔寨《柬埔寨之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主流媒体的合作力度与广度。先后与孟加拉国《独立报》、老挝《万象时报》、泰国《民族报》、印度《先锋报》等几个国家的主流媒体报纸及其新媒体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周刊的形式,分别在上述国家主流报纸中刊发《中国·云南》专版。进一步完善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平台建设系统工程,为十九大重大新闻的对外解读阐释搭建了较为理想的平台。十九大召开前夕,又专门制定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十九大传播方案,方案根据会前、会中、会后不同时间节点做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划。与此同时,专门开设《中国故事》《魅力云南》《声音》《外国人眼中的十九大》等栏目承载十九大的重要信息、国际评论,以及中国(云南)在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并顾及国际读者的阅读习惯,以普通人的感受推出相关故事。十九大召开过程中,又分别推出印尼文、柬文、缅文、英文、中文等语种的十九大特刊,加大十九大报道广度与深度。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又多方搜集整理国际舆论,特别是南亚东南亚国家主流媒体的相关评论、反响,以特稿方式进行集纳式报道。截至2017年12月底,共发表十九大五种语种的各类文章约220篇,用五种语言刊发的图文专版30余版,从而形成十九大国际传播的波浪式推进,造成国际传播的叠加效应。

实行“一国一策”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十九大的国际传播。在现有的面向南亚东南亚八个国家13份《中国·云南》国际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例如,在印度《先锋报》上我们不但报道了十九大的相关重要消息,同时还集纳了印度的重点智库、学者及媒体代表人士对十九大的看法。与此同时,采访了在云南留学的印度大学生,通过他们来讲述十八大以来中国(云南)的巨大变化,从而使相关报道更接地气。此举得到了印度《先锋报》合作对象相关编辑的认同,称“十九大的相关报道有印度元素,有些说法首次听到”。面对东南亚的老挝和泰国等国家,我们则将相关报道重点聚焦在基础设施,特别是中老泰国际铁路的建设这一方面。中老泰铁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工程,我们重点报道这项工程的新进展,以及沿线国家民众参与其中的见闻、点滴感悟及获得感等方面的内容。这种做法也获得了相关合作媒体同行的认同,称赞这些报道很有看头,增强了他们“搭乘中国经济快车,共同发展”的信心。总之,云南日报报业集团13份国际版报纸的报道在秉承了传播“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调的同时,又使不同国家的版面具备了当地的地方特色与元素,强化十九大新闻的落地力度,使得十九大的相关报道脱离一般政党新闻只宣传独自政党利益的窠臼,将其变成了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作出相应贡献”“相关国家参与并点赞”等关键词构成的报道逻辑链。

注重相关舆情的分析,及时调整报道方式,针对突发情况采取相应策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国际传播交流中心成立了十九大国际舆情分析团队,对周边国家舆情进行实时分析解读,以充当“雷达站”“千里眼,顺风耳”的角色。事实证明,这一设置非常必要和及时。例如,监测中发现,南亚东南亚国家对十九大都进行了关注、报道。但是,各个国家的关注热度、关注角度及呈现方式大相径庭,呈现全面报道与断章取义相交错、掌声点赞声与杂音交织在一起的态势。国际传播交流中心根据以上特点,调整了相应的国际传播策略。例如,当监测发现东南亚某邻国在报道十九大的相关新闻时篇幅过小、过散、过零碎等特点时,及时调整版面,做出了填空、补短、补缺等国际传播动作。在这个国家发行的《中国·云南》专版上,推出了八个整版的特刊。分别重点聚焦十九大的新亮点新举措、对该国相关人士的访谈、两国人民不断加强交流合作的成果、该国留学生在中国(云南)的实地感受等八个专版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化解这个邻国“主流媒体”对十九大国际新闻报道的弱化和过滤作用。

以“第三方声音”强化十九大国际报道的后续效果。我们在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十九大国际传播工作时,强调“接地气”三个字,力求相关报道要与当地国家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注重眼光向外,获取并运用国际舆论中更多的资源。中心项目组专门搜集了中央媒体权威信源上的国际舆论对十九大的相关报道的反响与评论,在此基础上,重点选择了英、美、法、德、俄等世界大国相关专家学者对十九大的相关看法与感受,并将它们翻译成五种文字用《声音》的栏目形式在版面的显著位置推出。通过发达国家的第三方视角,以第三人称开展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十九大传播工作。在整个报道内容上形成主流思想加南亚东南亚国家相关评论人士的观点,再加上发达国家智库、知名评论家及知名媒体人的国际视野国际观点同频共振的增强效果。有东南亚媒体记者称,这种报道角色多、角度各异,突出客观和平衡的特点,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一点思考

十九大的召开,给了我们一次向南亚东南亚国家阐释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实践机会。实践表明:边疆报业集团在传播国家的重大新闻事件时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另外,对照我们制定的十九大国际传播“三个一”的标准,即一个目标——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十九大国际传播一个重要信息源;一个平台——充分运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现有的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五种语言13份国际版报纸、网站、多语种杂志融媒体平台;以及建立一套国际传播效果追蹤机制来看,前两个目标基本达到,而效果追踪机制则因技术、人力以及客观环境的限制暂时还未达到预想目标。但是这为下一步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考点和着力点,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好地进行效果追踪机制方面的基础平台及运作团队的建设,才能更好把中国声音传向世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云南日报南亚报业
增强资本运作促进报业经济发展
《南亚》教学设计
《云南日报》经济报道新闻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山推成功拓宽南亚销售渠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园子里的春天
数字报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9.11”事件后美国南亚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