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引 模块分割合理组合
——以《琵琶行》教学为例

2018-02-10 00:53崔玉耀
中学语文 2018年24期
关键词:琵琶行琵琶景物

崔玉耀

平时的语文教学无非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提升能力。面对一篇内容丰富、知识众多、能力提升点集中的课文,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呢?我认为在我们认真研究了教材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导引,模块分割,合理组合,最终提升能力的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探索。现就《琵琶行》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生前后诗风变化的分水岭,诗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她人的曲折人生叙述,又有自己人生变故的诉说;既有高妙的音乐描写,又有恰切的环境烘托。同时课文中又有众多的文言知识、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基础知识。最为重要的是它有高度集中的诗歌欣赏能力提升点。针对这样的课文,怎样进行教学呢?

首先进行问题导引,就是对课文先关内容进行一个整体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欣赏诗歌。而这些问题必须围绕与诗歌相关的主要内容进行设置。那么与诗歌相关的主要内容又有哪些呢?应该是诗人、诗意、诗情、诗法、诗旨等。因此,我对《琵琶行》一诗,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置:谁知作诗人,谁明序中意,谁构诗架屋,谁领风物情,谁悟琵琶音,谁懂青衫泪,谁揭诗中旨等问题。这些问题尽量用相近或相似的句子提出,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问题只是引导学生读诗的一种思路,思考问题的一种方法,同时为课文模块教学提供一些辅助。这些问题也可以是我们对这首诗进行教学划分出的几个模块。对于这些教学模块并不是面面俱到,都要进行讨论、分析、讲授,而是要合理组合,比如前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教辅资料预习完成,课堂由学习小组展示即可,而诗歌内容即人、事、景是讨论的重点,诗歌中的情、理、法,既是难点,又是能力提升点。因此要对他们进行合理组合,以期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但仅有大的框架设置还是不够的,这只能给人以整体印象,还要对一个个大的问题进行分解,设置成若干个小问题,这样使学生学习诗歌,既有大的抓手,又有小的切入点。比如“谁领风物情”这一对景物描写设置的大问题,还应该设置如下小问题:全诗有几处景物描写,各写了怎样的景物,景物各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等。这样层层深入地理解,分析诗歌的景物描写,既可以让学生知道景物既是诗歌中的重要内容,又是诗歌情感表达必不可缺少的因素。大小问题探讨清楚以后,还要对相关内容的特点、作用进行概括和梳理,形成对同类问题的共同认知和理解,这样才能在更广范围内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又比如“谁悟琵琶音”这一大问题下面,我们再设置如下小问题:诗人听到几次琵琶声,每次琵琶为谁而弹,作者怎样描写琵琶声的,有何作用等。在这些大小问题探讨清楚之后,我们再概括梳理一下诗歌高妙的音乐描写的特点,音乐描写可以直接描音绘声,比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以声拟声描写音色;“嘈嘈切切错杂弹”连用叠音描写音乐的节奏;用急雨、私语、莺语、裂帛、水浆迸等以声喻声地描写旋律;同时还可以从侧面表现音乐的高妙不凡,“主人下马客在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通过人的行动、神情侧面写琵琶声极具吸引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借助环境表现音乐的感人力量;“呕哑嘲哳难为听”用山歌村笛,反衬了琵琶声的美妙。通过这样的总结梳理,使学生明白对无形音乐的描写,可以直接用多种方式描写它们音色、音质、音高、旋律,也可以通过人的行为、景的特点、物的特色侧面表现音乐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音乐的能力。

诗歌不管是言志还是言情,总是还要表达一个中心,我们在分别解决了一个个大小问题之后,还要回到诗歌最为主要的主旨上,否则前面的探讨只是捡拾起的散乱的珍珠。我们还要把他们有机地串联起来,进一步探讨揭示作者写作此诗情志。《琵琶行》一诗,有精妙音乐描写,有恰切景物烘托,有琵琶女前后悬殊的人生经历,有作者被贬后凄苦的生活。他们一个色艺双绝,一个才华横溢,但最终都沦落到偏远荒凉的江州。把这些景、事、物进行串联深思,就会明白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感叹他们都有非比常人的才华,却都有一个痛苦的遭遇,凄凉的处境。由此让我们自然地反思这是谁造成的他们人生悲剧。联系时代背景,诗歌主旨不言自明: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造成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问题的导引要有始有终,问题的设置可大可小,模块的划分角度多样,但都要抓住诗歌的重点并以提高学生欣赏诗歌能力为目的,这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一定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琵琶行琵琶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老店琵琶声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琵琶行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我的“反弹琵琶”
吴绪经水墨画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