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探索

2018-02-10 09:36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1期
关键词:小组长课堂教师

(山东省宁阳复圣中学;山东省宁阳实验中学)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合理组建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组内异质是指同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学习态度、性别、性格、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的差异。 教师要根据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按每组好、中、差共存的标准进行分组,每组人数最好是4~6人,固定不变。在各组内培养一名小组长,发挥小组长的组织管理才能,并且适时召开“小组长管理经验交流会”,督促、指导小组长组织好本组的操作、讨论、总结、汇报等活动,尤其要注意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组整体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程度、性别、成绩等混合安排,务求每一个小组成员背景和能力的学生相差无几,这样便于小组与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

二、制定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

在进行小组合作前,教师应事先制定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1)小组成员先独立学习。(2)再紧扣独立学习所围绕的方面分别进行讨论交流,认真听取每个同伴的学习结果。(3)在思考的基础上对同伴的学习结果作修正或补充。(4)共同帮助学有所难的同学。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要有针对性地设定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能频繁的进行小组合作,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设定合作学习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注意“五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索性。一节课中合作学习的次数也不宜过多,1~2次为宜。次数太多,讨论的主题就会分散,每次讨论也只能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当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时,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

五、教学中学生合作,教师的组织工作必须到位

教师不能把只扮演“监督者”的角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应与有效的指导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集中精力,认真巡视,细心观察,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其他同学,激励进度快的小组探寻更高的认知目标或者内在规律;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帮助,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六、重视小组展示环节

展示交流时,不仅让学生把最后地结果说出来,还要让学生把他们思考、讨论、探究的过程说一说,这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与其他小组相互之间也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还应注意汇报不应该成为优等生的专利,而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让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去发言,哪怕只说一句话也行。这样做,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小组的整体水平才会提高,集体的凝聚力才会增强。

笔者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能较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碰撞与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小组长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分餐小组长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