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8-02-10 19:38
西北园艺(综合) 2018年1期
关键词:茶园陕西茶叶

巨 瑶

茶产业是陕西农业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是绿色朝阳富民产业。陕西茶叶主产区分布在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商洛3市22个县区,这一地区是国家“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茶树自然生长分布的最北缘。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造就了陕西茶叶“香高、味浓、耐冲泡且富含锌硒”的独特品质。

1 发展现状

近几年,陕西先后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陕西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陕西省茶叶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规范》《陕西省省级茶叶示范园认定标准(试行)》《农业区域特色产业增收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标准、规划,加快了陕西茶产业的发展。

1.1 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截至2016年底,陕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237万亩,占全国的4%,位列第8。年产量10.55万t,综合产值350亿元,居全国第13位,在全国茶叶市场中占有率为3.8%;2015年打破了零出口现状,汉中西乡鹏翔茶叶公司成功出口成品茶9 000 kg。全省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 28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0余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80多家,种茶大户250余家,有茶叶清洁化加工流水生产线80余条;良种茶苗繁育基地28个,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园132个,无公害茶园面积77万亩。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28个县有22个县区种茶、产茶,其中西乡县茶叶生产覆盖了全县18个乡镇和75%的农户,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西乡、紫阳、商南,茶产业总产值已占当地GDP的20%左右。

1.2 生产结构逐步优化 全省加大了茶叶生产结构调整力度。一是逐渐改造过去有性群体种低产老茶园,快速发展无性系优良品种标准化茶园,无性系优良品种占茶园总面积的比重由2006年的不足5%增加到现在的35%,新引进和推广的无性系优良品种达30多个。经过几年的实践,陕西省农业厅确定了陕茶1号、龙井长叶、龙井43、中茶108、平阳特早共5个适合陕南茶区推广的主栽无性系优良品种。近几年安康市就在大力栽植陕茶1号进行茶园建设。二是茶叶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彻底改变了绿茶一统天下的尴尬局面。近年来,陕西茶企逐步生产了“红茶”、“黑茶(茯砖茶)”,使陕茶产品结构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白茶”、“青茶”等小茶类也有个别企业生产。2016年全省生产绿茶7.5万 t、黑茶 2 万 t、红茶 1 万 t。

1.3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注册茶叶商标97个。拥有国家驰名商标4个,陕西省著名商标8个。汉中仙毫、紫阳富硒、泾阳茯砖茶等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午子绿茶、泾渭茯茶、青木川、鹏翔等一批企业成为国内知名企业品牌。“泾砖”茯茶进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 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2016年全省干毛茶总产值达137亿元,平均每亩产值4 850元,位居全国第5位,成为陕南农民脱贫致富和生态保护的主要产业。全省茶农超过100万人,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茶食品、茶药品、茶饮品、茶保健品的开发利用,带动了茶叶包装、茶叶贸易、茶馆茶楼、休闲观光、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1.5 市场影响逐步扩大 通过参加国内外茶叶展会,举办陕茶专场推介会、秦闽茶商圆桌会等,扩大了陕茶影响。积极参与评比竞赛,累计获得国内外大奖419项,其中金奖156项。在北京马连道建设“陕西茶城”,完成了陕西首个政府支持、14家茶企抱团入驻外省市场的陕茶建设项目。组织 “泾阳茯砖茶—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加快了陕茶出省的步伐。协调中省有关媒体进行陕茶系列宣传及刊发陕茶公益广告,提高陕茶影响力。

2 存在问题

2.1 茶叶优质化生产滞后 全省茶园良种化程度虽有大幅提升,但认证率偏低,有机茶认证茶园不足一成。无公害茶园面积85万亩,占总面积的39.3%,低于全国无公害茶园占比62.2%的水平。无性系茶园面积有63.5万亩,无性系比例为29.4%,低于全国无性系占比56.1%的水平。茶园综合管理水平不高,负责灾害防治、土壤改良、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服务机构的数量和服务范围有限,茶园建设仍处于被动应付而非主动规划管理的初级阶段。

2.2 资源利用率偏低 茶叶生产仍以名优茶为重点,原料侧重细嫩茶青,造成生产资源部分浪费,茶叶单产偏低而茶价偏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从种植栽培到采摘加工环节对劳动力依赖度高,仍存在家庭式、作坊式生产,茶叶机械化生产连续性差、全程覆盖率低,阶段性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茶园现代化管理技术水平不足,缺少统一规划,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

2.3 产业延伸有限 仍以常规茶叶产品加工销售为主,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和服务业规模有限、延展不足。未能完全实现生产支撑向服务支撑的转化,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的延伸有限。新型业态发展慢、互动性差,对整个产业的支撑能力弱。跟风生产普遍,产品同质化严重,内部竞争激烈,区域间差异不明显。现有资源优势开发和市场预判不足。

2.4 经营方式落后 经营方式未跳脱行业局限,社会综合生产资源参与度不足,对新资源、新技术、新模式的采纳和利用力度偏低。茶叶品牌影响力和拉动作用有限,缺少专业化营销服务机构支撑,品牌价值释放度低。生产主体培育不足,虽已孕育了一批规模企业,但生产规模仍偏低,拉动能力有限。

2.5 科技贡献力有限 茶叶科技转化率低,科技研究与生产需求存在差异。茶叶生产、检测、销售等多个环节存在标准缺位现象。

2.6 结构性过剩显现 销售渠道拓展能力有限,尤其是对小城镇和农村市场渗透力弱。渠道与市场综合管理能力有限,产品良莠不齐,信息纷杂,行业诚信建设不足,影响市场消费热情。

2.7 出口量小 虽然陕茶2015年打破僵局,出口9 000 kg,但出口企业受茶叶国际价格偏低、生产技术要求苛刻、成本不断增加、产品利润率有限等因素影响,国际贸易热情下降,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此外,边销茶产销还出现倒挂现象,致使陕西产的边销茶价格增幅缓慢,市场空间扩展受阻。

3 对策建议

3.1 茶园标准化 加强茶叶种质资源普查、保护与开发,健全无性系良种繁育体系。加快无性系优良品种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改造中低产茶园,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开展茶叶新技术研发,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

3.2 产品品牌化 突出优势,做优绿茶;创造优势,做靓红茶;发挥优势,做大茯茶。形成多品种协调发展的茶产业布局。普及陕南黑毛茶生产技术,鼓励咸阳茯茶企业在陕南茶区建设原料基地。根据消费趋势,适时调整发展思路,丰富茶叶产品种类,开发方便、经济、保健型的茶类新产品,如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等,并向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日用化工等行业进行渗透,从茶副产品中的茶籽、茶末中提取茶油、茶多酚、茶色素等,研发茶叶功能保健产品,形成多元化、系列化、品牌化的精深加产品。

3.3 突出产业化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有龙头、有骨干、有集群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大企业、大公司,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产业化发展。构建以政府和行业组织为支撑、规模企业为主导、认证机构为补充的区域茶叶品牌孵化单元。可借鉴英国立顿公司的运营模式,建立规范化的质量评判标准,提高茶叶知名度和企业的竞争力。组织公共品牌或企业扩大自主宣传,重点结合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举办的茶事活动 (如茶叶展会、茶叶博览会、茶叶产品评选推介活动等),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

3.4 全程机械化 劳动力紧缺和茶叶成本急剧上升已经成为困扰陕西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陕南茶区在春季采茶季节采摘1 kg茶青务工费一度高达240~480元,就这样还往往出现用工短缺,致使有些茶园只能弃采。要快速发展陕西茶产业就必须从茶园土地整理、优良品种茶树种苗繁育到栽植建园、茶园管理、中耕除草、施肥灌水、鲜叶采摘、茶叶加工等全程实现机械化。

3.5 水肥一体化 茶园高效栽培管理技术的升级就是要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实行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灌水,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茶园生产水平。

3.6 加工清洁化 要彻底改变茶叶加工环境,促进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就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茶叶加工清洁化流水线生产水平。

3.7 质量安全化 在茶叶主产区县、重点原料供应基地、交易市场、企业应逐步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3.8 挖掘茶文化 陕西茶叶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茶叶文化资源,通过对茶文化的开发利用,促进茶叶旅游、茶馆、茶艺等行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茶园陕西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茶园飘香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