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效果分析

2018-02-10 16:32朱艳玲梁丽芬余春燕谢小惠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护理安全精神科风险管理

朱艳玲 梁丽芬 余春燕 谢小惠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效果分析。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治疗的368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护士风险认知情况、患者安全管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跌倒率、坠床率、噎食发生率、自杀自伤发生率、护理用药错误率等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后护士在换药前后核对、接触血液的处理措施、关键流程的交接核对、针刺伤的处理措施、标本采集的核对、坠床的处理措施、常见的风险事件的知晓等护士风险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住院环境整洁舒适、病房保持安静、指示标识清晰、设备精良、设施安全性高、医院保安满意度、护理服务态度、提供安全教育、院内申诉渠道等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效果显著,有利于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全方位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精神科;风险管理;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7-115-04

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威胁患者身体或生命健康,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带来沉重的法律、经济损失。因此,护理风险管理应运而生。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有组织、系统的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以最大限度消除风险对患者及医院造成的危害,是一种提供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精神科是临床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精神科患者病情特殊,其异常行为特征具有一定危险性,可能造成自伤、自杀、伤人等攻击性行为,患者发生意外伤害的潜在风险高。因此,对于精神科护理采用预见性风险管理措施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比常规护理与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及对护理安全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风险管理措施,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12月一2016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治疗的368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4例,男98例,女86例,年龄19~76岁,平均(42.6±8.7)岁,病程3个月~8年;对照组184例,男94例,女90例,年龄22~73岁,平均(44.1±9.5)岁,病程3个月~10年;所有患者均为精神疾病患者,入住精神科病房;其中,精神分裂症104例、分裂情感性障碍78例、双向障碍72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67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47例;两组均有护理人员10名;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加入;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精神疾病类型、病程等无明显差异,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病情护理等,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以科室护士长为组长,科室骨干护理人员为组员,建立风险评估表,内容包括,情绪状况、合作程度、攻击方式、精神症状及躯体状况,将评分结果分为低、中、高三种风险级别,指导护小组成员识别风险级别,统一规范使用风险评估表。建立由护理部全面控制,护士长督查及现场控制,责任护士自我控制的标准化管理模式。(2)预见性风险评估。患者入院2h内由责任护士填写风险评估表,进行初步评估,确定风险程度,对评估为高危风险因素患者做重点管理,安置于观察室,进行全面监控,了解其心理动态;对于低、中风险患者全面观察其精神状态及行为表现,加强防范,若发现其存在新的危险因素,应做二次评估。护士长24h内审核,检查、指导落实情况,及时分析、整改、评价风险评估内容。(3)完善病房管理制度,合理安排病房设施。为患者创造安全便利的病房环境,日常生活用品应放置在合理、舒适位置;加固床栏,以防患者坠床;地面潮湿应设立警示牌,以防患者滑到;在走廊或厕所安装扶手及防滑地胶,将锋利用品的边缘打磨或包装,避免误伤;危险物品加强管理,严禁患者及家属携带危险物品进入病区,以防患者随意触摸或使用而发生意外;定期检查门窗、病床、桌椅等有无损坏。(4)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尊重患者隐私。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告知其探视及外出签字制度,治疗前把治疗风险、药物不良反应等详尽告知患者或家属,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和支持,如患者拒绝应详尽记录并要求其签字,通知医生。

1.3观察指标

统计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患者跌倒率、坠床率、噎食发生率、自杀自伤发生率、护理用药错误率、护士锐器伤感染率、家属投诉率、护士违反纪律率;评估护士风险认知情况知晓及执行评分,包括护士在换药前后核对、接触血液的处理措施、关键流程的交接核对、针刺伤的处理措施、标本采集的核对、坠床的处理措施、常见的风险事件的知晓等,每项1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士对风险事件的认知及执行能力越强;统计患者安全管理满意度,包括住院环境整洁舒适、病房保持安静、指示标识清晰、设备精良、设施安全性高、医院保安满意度、护理服务态度、提供安全教育、院内申诉渠道等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采用(x±s)表示组间计量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跌倒率、坠床率、噎食发生率、自杀自伤發生率、护理用药错误率等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士风险认知情况知晓及执行评分比较

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后护士在换药前后核对、接触血液的处理措施、关键流程的交接核对、针刺伤的处理措施、标本采集的核对、坠床的处理措施、常见的风险事件的知晓等护士风险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安全管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住院环境整洁舒适、病房保持安静、指示标识清晰、设备精良、设施安全性高、医院保安满意度、护理服务态度、提供安全教育、院内申诉渠道等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在做好患者护理管理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及自我安全的提高。第一,定期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管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培训或学术讲座,及时引起新的理念和技术,对表现优秀的护理人员给予奖励,以提高整个护理团队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实时督查,定期通报,并对各项核心制度如服药核对、医嘱查对等进行笔试考核,加大奖惩力度,对于表现优异的护理人员给予奖励。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养成依法行医的工作习惯,增强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增强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第二,护理人员自身安全管理。对患者进行严格约束性保护,严密观察约束带松紧状况,做好约束登记;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加强自我人身安全保护;与攻击性患者接触时,避免使用激惹性语言,一旦患者有攻击行为,保持镇静,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患者;对于存在幻想或幻觉的男患者,女护理人员应回避,当护理人员成为患者的被怀疑对象时应提高警惕。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患者安全管理满意度明显较高,且护理人员的风险认知情况知晓及执行度较高。充分证明量风险管理渗透到了护理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对住院期间的相关风险问题作出了详细的应对方案和解释说明,使得相关风险护理路径能够顺利实施,有效提高了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提升了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住院生活,为患者创造了更为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有确切效果,有效防范护理风险,提升患者住院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收稿日期:2017-06-05)

猜你喜欢
护理安全精神科风险管理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信息化审计探讨
我院精神科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探讨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精神科低年资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状况调查
分析外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其风险管理途径
胃管误插入气管不典型症状1例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