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镜检查在高危Hp相关性胃癌中的诊断分析

2018-02-10 17:18邵春燕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螺旋杆菌胃镜幽门

邵春燕

[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癌诊断中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镜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所选162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按照组织病理活检结果,分为A组(萎缩性胃炎,n=60)、B组(浅表性胃炎,n=54)、C组(胃癌,n=48)。D组为同期到本院体检的健康人,共38例。结果C组PC I、PGR水平均低于A组、B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PGⅡ高于A组、B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显示A组、B组、C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发生率分别为71.7%、66.7%、7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胃蛋白酶原阳性的胃癌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血清胃蛋白酶原阴性的胃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可将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镜检查作为筛查高危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癌的重要手段,以提升早期胃癌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高危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癌;胃镜检查;血清胃蛋白酶原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7-251-03

有研究认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胃癌患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临床上检测血清Hp-IgG抗体,能为早期胃癌的筛查和诊断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而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前体,经由检测其水平变化,能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本研究为深入探讨高危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癌诊断中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镜检查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62例经由胃镜检查确诊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及38例健康体检者的一般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经由胃镜检查确诊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共纳入病例数为162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实施组织病理活检,按照检测结果,将其分为A组(萎缩性胃炎)、B组(浅表性胃炎)、C组(胃癌)。D组为同期到本院体检的健康人,共38例。A组60例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2-75岁,平均(62.0±5.3)岁。B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25~72岁,平均(61.4±4.9)岁。C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21~72岁,平均(61.4±5.0)岁。D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3~72岁,平均(62.2±3.8)岁。四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上消化道疾病诊断指南》中规定的上消化道疾病诊断标准,且实施胃黏膜活检确诊;(2)未实施生物治疗、放疗、化疗;(3)年龄<80岁;(4)未出现精神疾病、智力低下等疾病;(5)入选D组者均为身体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健康人。排除标准:(1)含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2)含影响新陈代谢药物使用史;(3)含免疫性疾病、严重内分泌疾病;(4)年龄>80岁;(5)神志异常、智力低下;(6)近1个月内存在内窥镜支架术史、外科手术史。

1.2方法

抽取所有研究对象4mL清晨空腹静脉血,静置2h。采用离心机,做3000r/min离心处理,分离血清。置入200(2冰箱内保存。血清胃蛋白酶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定量检测血清PG Ⅰ、PGⅡ水平,并计算PGR,其中PGR=PG I/PGⅡ。血清胃蛋白酶原阳性判断标准:PG Ⅰ<70ng/mL,且PGR<3.0。

1.3观察指标

比较四组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观察胃镜检查结果;比较血清胃蛋白酶原阳性和阴性胃癌患者中胃镜检查Hp阳性率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多样本和两样本数据比较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f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组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比较

C组PG Ⅰ、PGR水平均低于A组、B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PGⅡ高于A組、B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胃镜检测结果比较

162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胃镜检查显示共有117例患者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占72.2%。A组、B组、c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发生率分别为71.7%(43/60)、66.7%(36/54)、79.2%(38/48),三

2.3联合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镜检测结果分析

C组共有34例血清胃蛋白酶原阳性,14例血清胃蛋白酶原阴性,其中胃镜检测结果中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胃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多发恶性肿瘤,多发于40~60岁人群,且男性患者发病率明显较女性高。腺癌是常见的胃癌类型,胃窦部为主要发病部位,特别是胃小弯部。多数胃癌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出现误诊、漏诊。而且,随着患者病情的进展,会导致其出现暖气、恶心、呕吐、上腹部隐痛、饱胀感、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症状类似于胃炎、胃溃疡等,特异性差。而一旦出现危急症状时,其病情往往已进入中晚期,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且能增加病死率。一般来说,中晚期胃癌患者大多存在胃区疼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水肿、厌食等症状。且多数患者临床体征不明显,部分存在轻度上腹部压痛等轻微症状。现阶段,提升胃癌患者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的关键,是全面筛查和尽早诊断。因此,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寻找有效的早期胃癌诊断标志物及诊断方法,提升早期胃癌诊断准确性,降低胃癌发生率,提升患者生存率,就显得至关重要。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胃内镜检查的方法对早期胃癌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诊断,虽然能获得一定诊断效果,但其在诊断亚临床患者中效果不理想,作为普查手段仍不成熟。胃癌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当前,临床上尚未无十分明确的论述。有研究认为,在胃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导致患者出现胃部炎性病变,且能引发萎缩、增生、异型等致病事件,最终进展为胃癌。

此外,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能对胃黏膜功能及状态进行准确反映,经由对血清PG Ⅰ、PGⅡ、PGR进行检测,能准确判断胃黏膜功能变化情况,可发挥“血清学活检”作用。有研究全面检查了部分存在异常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人群,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水平,此类人群出现胃癌病变的风险明显提升。通常情况下,在胃黏膜异型增生早期,机体内不成熟细胞水平会不断增加,导致胚胎期胃黏膜组織中PG Ⅰ表达提升,增加低分化组织含量。本研究中,C组PG Ⅰ、PGR水平均低于A组、B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PGⅡ高于A组、B组、D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胃癌患者的血清PG Ⅰ、PGR水平明显降低。由此可知,临床上采用胃镜检测PG Ⅰ、PGR,在胃癌患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162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117例患者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占72.2%,与文献结果相符。A组、B组、C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发生率分别为71.7%、66.7%、79.2%,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说明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和萎胃癌患者Hp感染的阳性率均比较高,证实在消化道疾病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加强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阳性和阴性患者中胃镜Hp感染的检出率差异显著,提示胃癌患者中血清胃蛋白酶原阳性者胃镜Hp阳性率也较高,而后者联合检查在胃癌病情诊断和评估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提示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查联合胃镜检测可作为筛查高危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癌的重要手段应用于临床中。

综上所述,临床上可将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镜检查作为筛查高危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癌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局限之处在于所选样本量较小,且实验时间短,可能会导致某些指标不完善。今后仍需加大研究力度,增加样本量,延长实验时间,完善各项指标,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

(收稿日期:2017-04-14)

猜你喜欢
螺旋杆菌胃镜幽门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TNM胃癌分期相关性的研究
幽门螺菌感染胃炎患者血清miR-155表达与IL-6表达的相关性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一人得病染全家,幽门螺杆菌会致癌吗?必须根治吗
胃幽门螺旋杆菌与消化性溃疡
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要尽快根除吗
幽门螺旋杆菌需要根除吗?
警惕!幽门螺旋杆菌超标
做胃镜 普通、无痛如何选
明天,将接受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