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与生息资本利益关系视角下我国经济“脱实向虚”分析

2018-02-10 12:15孙平
商业经济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产业资本金融资本

孙平

[摘 要] 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不同运动方式、彼此依赖、形式转化和结构失衡有重要启发。我国经济“脱实向虚”既反映了资产泡沫引致实体经济偏离主业转向投机的不合理性,也具有金融服务供给水平不足要求金融业加快发展的合理性。实现经济“脱虚向实”需要遏制房地产泡沫和提升金融服务供给并举,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协调最终要靠反映价值的市场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价格体系的建立,在此过程中应注重识别并解决被扭曲价格掩盖的实体经济的真实问题,同时牢牢把握资本“脱实向外”的主导权杜绝发生资本大规模外逃的颠覆性错误。

[关键词] 产业资本;生息资本;金融资本;脱实向虚

[中图分类号] F7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12-0063-0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不同形式资本运动关系的分析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当前我国“脱实向虚”、更好实现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产业资本与生息资本的运动方式的相互关系

(一)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实现价值增殖的不同运动方式

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目的都是最大化的追求价值增殖,不同的资本形式实现价值增殖的方式却不相同。产业资本实现价值增殖的方式通过创造社会必要的使用价值并进行交换,而生息资本实现价值增殖的方式则是依靠货币所有权进行价值分割。产业资本的运动公式为W…W-G-W,即产业资本家雇佣劳动者(A)运用生产资料(Pm)生产出包含价值增殖的社会必要产品W(W表示生产资本,包括A和Pm两部分,W表示生产出的产品,表示已经实现了增殖),经过交换环节实现比购买生产资料的花费更多的货币额G。生息资本的运动公式为G-G,即货币资本家依靠货币(G)所有权通过不同形式(商业票据、贷款、债券、股权等)将货币的使用权出让出去以获取一个更大的货币额(G),在此过程中货币资本是否转化为生产资本以创造新的使用价值与生息资本的增殖索取权是无关的,只要拥有货币所权就有要求增殖的权利。

(二)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各自运动并彼此依赖

产业资本与生息资本虽然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但彼此并不隔离而是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方面,随着产业资本家依靠自有资本进行积累日益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货币资本家的生息资本成为各行各业资本进行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资本来源。另一方面,货币资本家所获得的增值额最终来源只能是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劳动者新创造的剩余价值让渡。随着家庭融资成为产业资本融资之外重要的生息资本流通渠道,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关系复杂化了,但本质上来讲没有改变二者的本质联系。除少数资本家外,劳动者家庭支付给货币资本家的报酬是劳动者自身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并非剩余价值,也即家庭融资支付是价值本身。而劳动者由于不拥有生产资料其借贷只能是用于消费品的购买,实际上起到的是为产业资本运动过程新创造的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支付条件的作用。如果劳动者够买不起产品,产业资本的再生产也将无法持续下去,生息资本的回流也将无法实现。所以在家庭融资与生产部门资本融资同样重要的情况下,产业资本的运动状况依然最终决定生息资本能否实现增殖。

虽然生息资本的增殖最终依赖于产业资本运动,但在一定限度上生息资本运动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为生息资本不必转化为产业资本生产使用价值,而只要专注于价值形式运动就可以实现增殖甚至更大的增殖。但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将以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形式存在的生息资本称为虚拟资本。之所以称为虚拟是因为本质上不是资本而只不过是现实资本的纸质证书,而称为资本是因为它们像资本一样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收益。这些虚拟资本的收益本质上是来自于尚未实现的产业资本运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尚未实现的特点就决定了预期、风险等因素在其价格决定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不同的资本家往往對于不同产业资本未来生产状况的信息掌握、风险偏好、分析能力不同,金融市场上虚拟资本的价格往往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且长时间偏离价值本身。与金融市场经营者自身的过度自信、人类行为的羊群效应等相结合,泡沫和泡沫破灭成为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的常态,这也就使得作为生息资本实现形式的虚拟资本运动呈现出价值围绕价值高波动性的运动特点。生息资本运动的独立性虽然终将回归产业资本运动决定的必然性,但是虚拟资本运动过程中金融泡沫的运动过程往往持续较长时间并给产业资本运动带来巨大反作用。虚拟资本运动的独立性丰富了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运动关系的内涵。

(三)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相对收益是导致资本形式转换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指出产业内部和不同产业之间收益的不同将导致资本在不同领域的流入流出,资本流动带来的不同产业供给的改变导致不同资本形式收益的改变,相对收益的稳定决定了不同资本形式稳定的比例和结构。在资本运动的不同领域,有的资本收益高有的资本收益低,而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它必然会追求高收益。在资本从低收益领域退出进入高收益领域的过程中,资本的充分竞争和自由流动成为能否实现社会必要资本配置的关键。一方面,资本竞争的充分性使得没有资本具有垄断定价能力,价格充分反应价值的真实状况,为资本在不同形态的转化提供可靠的指引。另一方面,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得资本在收益不同的领域及时进退,把握收益状况等价格信号所昭示的盈利机会。这样,社会总资本就能及时调整在不同领域的分布,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状况。

具体到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比例和关系。产业资本的收益主要由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生产状况决定,并受到交换环节市场供求的影响。生息资本的收益根本上是由尚未实现的剩余价值决定,受到交换环节供求特别是受到市场信息、预期、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交换环节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二者收益的最终实现状况。产品市场决定产业资本收益的实现,金融市场决定生息资本收益的实现。生息资本不参与剩余价值的平均化而只是分享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所以总体而言生息资本的收益率低于产业资本的收益率。当二者收益差距过大或过小时,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就会转变自己的存在形态和运动方式以追求更大的收益,继而改变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分布和比例。

(四)生息资本运动独立性、资本竞争性不足和自由流动限制导致资本结构失衡

而现实状况表明,社会总资本在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间的配置易于偏离社会必要的比例和关系,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要,给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带来巨大影响。

生息资本运动的独立性往往体现为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脱离产业资本状况而呈现泡沫化,在经济基本面没有大的改善的情况下金融资产价格和市场规模不断上涨,金融市场参与者不断通过金融资产交易获取高收益。世界经济近几十年多次金融危机的现实表明金融资产和市场泡沫往往持续若干年,在此过程中大量的产业资本转投金融业从事投机行为而荒废正业,导致一国实业的空心化、凋敝化。

无论是产业资本还是生息资本竞争性不足都会导致资本分布的再调整。资本竞争性不足会使得资本具有定价能力,获取超过平均收益的超额收益。而超额收益的存在必然引致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此消彼长。垄断资本学派经学家保罗斯威奇就深刻分析了资本竞争性不足给资本结构带来的深刻变化。在《垄断资本》中斯威奇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完全竞争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才是现实。垄断竞争使得资本收益平均化的趋势无法实现,资本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不会出现,产业资本实际上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经济剩余无法吸收导致金融部门作为吸收剩余的工具在整个经济部门兴起。

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全球配置为主要内容的资本流动促进了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并孕育了限制资本自由流动等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产业资本收益不断下降陷入“滞胀”的窘境,产业资本发生金融化转型并在全球逐利,中国在七十年代末开启改革开放将自己的资源禀赋优势与全球资本结合融入到全球产业分工中,这个过程是中国产业资产成长壮大的过程也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跨国资本实现丰厚利润的过程。但资本主义国家资本金融化、全球化的过程也是本国传统产业资本削减、衰落的过程,直接导致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结构的调整,给资本在全球的合理配置和全球经济发展埋上了一层阴影。

二、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性质及“脱虚向实”的实现路径

(一)我国经济“脱实向虚”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存

“脱实向虚”是一个充满贬义色彩的词汇,但就其所指的经济内容而言则是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存。“脱实向虚”的合理性在于我国现代金融业起步较晚、发展历程短暂,金融业提供的服务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实践提出的要求,更多的资本配置到金融业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脱实向虚”的不合理性在于大量的资本包括产业资本投入到单纯依靠价值运动实现增殖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助推了资产泡沫,扭曲了资源配置,掏空了实体经济。实现经济“脱虚入实”的关键就在于打破各类吸引资本投机的泡沫经济、泡沫资产,使得各类资本不存在单纯依靠投机长时期获利的空间。实现经济“脱虚入实”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应改变金融业单纯是依靠投机实现增殖的虚拟经济观念,金融业同样提供现代经济社会正常运行不可获取的各种使用价值,应加快补上我国金融业发展不足的短板。而实现各类资本有效配置、金融和虚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完善并形成市场决定的能反映价值的价格体系。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强化银行业竞争性,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当前我国房地产泡沫持续存在,各类金融资产事实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政府隐性担保,这就决定了如果单纯依靠市场信号配置资本,产业资本必然放弃主业转向投机,所以要发挥政府作用严格限制产业资本投资金融资产、房地产等行为。防范经济“脱实向虚”要特别关注可能发生的资本外逃问题,在实体经济转型艰难且收益下降的宏观背景下,资本寻求全球再配置有其合理性,应时刻关注并控制我国资本国际化进程避免资本有去无回。最终,经济“脱虚入实”要依靠实体经济自身素质的提升,金融业能解决的问题只是实体经济问题的有限方面,实体经济自身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应对经济“脱实向虚”的首要任务在于遏制房地产泡沫

房地产泡沫是吸引产业资本不合理“脱实入虚”的最大黑洞,破解这种不合理的首要难题是遏制房地产泡沫。要加快实施有效的房地产税。房地产税的施行会有力的提高炒作、大量持有房地产的成本,让大量空置的、无效配置的房地产流通起来,房地产回归居住的属性。要加快地方财政、税收体系改革,破处地方财政、金融对于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过度依赖,形成地方独立、稳定的收入来源。应对于各类非房地产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投资严格限制,对于助推房地产泡沫的各类炒作和投机严厉打击,如果不对大型产业资本投身房地产的行为加以禁止,实现遏制房地产泡沫只能是泡影。

(三)应对经济“脱实向虚”的主要任务是提升金融服务供给水平

资本“脱实向虚”的合理性在于它是我国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资本大量分布到金融业的必然。一是要不断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服务实体经济因经营环境改变、发展战略调整、主要任务变化等提出的新课题,比如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防风险、去杠杆等。二是要健全多层次金融体系,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规范民金融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于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作用。三是要大力发挥普惠金融,增强金融资源的可得性,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都能获取金融支持。四是要注重发展家庭金融。现代经济社会伴随国家和居民关系的调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依赖于金融市場,应将家庭金融作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内容,提升金融服务供给水平。

(四)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根本要靠有效反映价值的价格体系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系协调最根本的要靠反映价值的价格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实现资本均衡关系的治本之举。正如罗伯特希尔在《刚性泡沫》中提出的,我国事实上存在各类金融资产兑付的政府隐性担保,它在给经济某些部门提供担保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也扭曲了各类金融资产定价并使金融资产价格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基本面的真实情况,使得政府部门承担了大量风险并严重扭曲了资源配置。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打破政府对于各类金融资产的隐形担保,消除金融扭曲产生的基础,使得能反映价值的金融价格体系有效引导各种资本形式的流动,实现资本关系的均衡。此外,要加快各类市场体系改革步伐,只要是市场能决定价格的领域政府部门就应退出,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五)存在资产泡沫情况下应注重发挥政府对于资本配置的作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但在沿着这个目标前行的过程中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在各类金融资产、房地产价格不能有效反映价值甚至存在泡沫的情况下,只是单纯发挥市场作用并不能有效配置资本,必然结果就是资本在扭曲的价格信号引导下不合理的“脱实向虚”,国民经济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所以在金融市场价格扭曲的下,政府应该注重识别扭曲价格所掩盖的经济的真实状况。对那些真正致力于实体经济发展并遇到困难且得不到市场力量支持的企业进行大力支持,对那些虽然获取丰厚收益但事实上早已偏离正业走向投机的企业进行限制,使得市场不完善时扭曲的价格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大的误导。

(六)在资本走出去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资本流动防止大规模资本外逃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普遍面临资本回报下降的趋势,在产业资本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资本“脱实向外”进行跨国经营成为现实的选择之一。但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尤为值得警醒。乔万尼阿瑞吉在《漫长的二十世纪》中提出,金融化阶段是一国资本利润率下降的必然,一国资本向其他国家转移的过程往往演变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霸权的更迭。近些年来我国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这是引导我国资本走出去的重大部署,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党对资本的驾驭,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使资本的国际化进程在造福各国的同时决定性权力始终牢牢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如果资本国际化经营不能为我所用这种国际化就没有发生的必要,绝不能让资本大规模出逃这种影响一国命运和前途的事情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保罗·巴兰,保罗·斯威齐.垄断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3]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产业资本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建设“突围”初探
探究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现代经济中金融资本的逻辑研究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机制效应分析
金融资本并购产业资本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合肥市区域性金融中心构建现状研究
运用大投行优势助力农垦优化整合探究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产融结合研究文献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