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客吸引物概念发展与分类探讨

2018-02-10 12:15曹继宏
商业经济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机会差异

曹继宏

[摘 要] 访客吸引物是一个旅游地发展的基础,是吸引访客前往目的地的关键要素,也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访客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两者所涉及的领域及研究对象有着本质的差别。相比于旅游吸引物,访客吸引物的目标群体更广泛,涵盖的范围也更宽泛,不仅包括外地长途旅行的游客,还包括本地居民所能到访并且能够为访客提供配套设施及服务,满足其需求的场所。访客吸引物囊括多种类别,其中包括:自然或人文遗迹、运动场馆、人文类场馆、野生动植物景观、康体类场所、主题乐园、购物中心或商铺、体验类场所等等。从访客吸引物角度出发重新审视现代旅游市场发展能更加全面的把握旅游业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 访客吸引物;旅游吸引物;差异;机会

[中图分类号] F5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12-0117-03

近些年,访客吸引物的概念在争议中不断发展,其确切定义以及与旅游吸引物区别的研究也有了重要的进展。访客吸引物的概念脱胎于旅游吸引物,随着人们旅游活动的不断丰富,访客吸引物的概念也不断得到扩充。

一、旅游吸引物

早在20世纪中期,旅游吸引物就有了明确的定义。当时,大众对旅游吸引物的认知仍停留在一些自然环境类的旅游景点,如:森林公园、瀑布、自然保护区以及一些地貌景观。没有旅游吸引物就没有旅游,旅游吸引物在旅游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Ferrario(1976)认为旅游吸引物就是旅游资源,是一个旅游地最富有利用價值的要素。Wahab(1976)指出旅游吸引物即是旅游产品。但在这个时期,更多的研究者认为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一个集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为一体的对游客群体具有吸引力的地点、场所,不认同将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划等号的观念。

Gunn(1972)提出旅游吸引物不仅仅是单纯的景观,而是具备一种核心要素的地点,这种要素可以是一个旅游地的任何属性,例如:景观、建筑、参与其中的人、活动等等。而这种核心要素恰恰是促使游客重游的关键。MacCannell(1976)认为一个地点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才可被称为旅游吸引物,即游客、景观和开发商。旅游吸引物不仅包括历史纪念地、游乐园、自然景观,也包含其中的配套服务与设备设施。然而,该定义也没能包含所有存在的旅游吸引物。Leiper(1990)将Gunn的核心要素理论与MacCannell的三要素理论结合起来,认为旅游吸引物是一个系统,它包含了以下三个要素:游客要素,核心要素以及信息要素。Lew(1986)指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驱使游客外出去其常住地之外所有的因素,其通常具备景观价值、活动价值以及珍藏价值。Boon(1986)认为旅游吸引物是任何对游客存在吸引力的事物,在具体的性状和种类上不存在明显的界限。Middleton(1988)提出旅游吸引物指的是任何经营管理下迎合社会公众享受、消遣、教育需求的特定旅游资源。Pearce(1991)认为旅游吸引物是具备人文或自然特征并且是游客及开发商关注焦点的特定地点。Yale(1997)指出Pearce的定义方法将延伸的自然文化特点及不受人为控制的吸引物排除在了旅游吸引物定义之外,如:特殊的气候景观。Swarbrooke(2002)在研究中提到了当时英国旅游业官方对旅游吸引物的定义:旅游吸引物指的是对游客具备吸引力的,以为公众提供娱乐、趣味与教育体验为基本目标的恒久的旅游地,而不是零售商店、运动场馆、影院或剧场等场所。该定义将一些即时活动,如:展览、体育活动、演出及节庆排除在外;Swarbrooke认为该定义过于局限和过时。

二、访客吸引物

上个世纪末,Walsh-Henon与Stevens(1990)对旅游吸引物这一概念进行扩充,提出了访客吸引物的概念,指出访客吸引物是一个区域的某个部分,可以是一个地点、一个场馆、某个焦点活动,并且具备如下特征:第一,访客吸引物是处于管理下的,用来吸引本地居民及外地游客到访的;第二,访客吸引物为顾客带来愉快的体验,并给他们提供一种度过闲暇时间的消遣方式;第三,开发访客吸引物是为了实现以上功能;第四,作为吸引物被经营管理以实现访客满意;第五,为访客提供配套设施与服务,来满足、迎合其需要、需求及兴趣体验;第六,可选择收取或不收取入场费用。

就研究范围而言,相比于旅游吸引物,访客吸引物的目标群体范围更广泛。旅游吸引物主要的目标市场群体是外地游客,而访客吸引物的目标群体不只有外地长途旅行游客,还有一日游游客与本地居民。访客吸引物涵盖的范围更宽泛,零售商店、体育场馆、赌场、黑色旅游等都可被囊括在访客吸引物范围内。诚然,访客吸引物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同样存在着区别。访客吸引物往往是在有限地理范围内具有某种主要特性的独立景观,而旅游目的地的地理范围更广,可以涵盖很多个单独的吸引物;访客吸引物在旅游目的地中起到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的重要作用,作为旅游目的地线路的焦点,它是增强游客参与度的核心要素。可见,旅游目的地涵盖访客吸引物,访客吸引物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要素,一个旅游目的地可以有多个访客吸引物,而每个访客吸引物都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吸引多种类型的访客。

三、访客吸引物的类型

区分访客吸引物的标准是多样的,例如:天然的、经过人工改造的、人造的,资源导向型、中间型、顾客导向型,国际型、国家型、地区型以及地方型,室内型、户外型,公有型、私有型,长久开放型、季节型以及偶发型等等。Lew(1987)将访客吸引物的分类方法归为三大类:表意类、编制类与认知类。表意类强调访客吸引物的环境特性;编制类强调访客吸引物的环境承载力;认知类更看重访客的感知与体验。

根据空间特征将访客吸引物分为点、线、面三类。点类吸引物是需要访客前往一个小范围核心地点进行游览的吸引物,如果访客不对该核心地点进行游览,就无法获得完整的游览体验。点类吸引物包括:瀑布、庙宇、纪念碑、历史或考古遗迹、博物馆、艺术馆、剧院以及体育赛事。线类吸引物包括:海岸线、湖岸、河流、风景线以及山径、地貌,例如:尼亚加拉断层湖岸。线类吸引物部分是外形线状的景观,部分是人为设定的线性游览路线。面类的吸引物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并且鉴于其地域广大,游客比较分散。面类吸引物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大多为天然原始的地貌景观。完整的到访者吸引物类别应包含三大部分:自然环境类(例如:世界自然遗产),文化类(例如:博物馆、艺术馆)以及以商业目的人工建造的吸引物(如:主题公园)。

鉴于访客吸引物定义的不断发展,其类别也发生着变化。不同国家、不同年代,对于访客引物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例如:在加拿大和一些其他国家,高尔夫球场与赌场是属于访客吸引物的,但在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它们并不属于访客吸引物。因此,一些学者着眼于一个场所设置的基本目的,从而分析其是否属于访客吸引物。

部分学者探讨了商圈、购物中心是否属于访客吸引物。Martin和Mason(1987)认为非必需的购物应当视作消遣娱乐活动。Butler指出购物中心应该归属于访客吸引物,他以香港、巴黎为例说明了一些以购物旅游闻名的旅游目的地;并以伦敦的哈罗德购物中心、加拿大的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为例,论证了购物中心可以吸引很多国内外访客。Timothy和Butler(1994)指出,尽管购物并不在当时旅游动机定义的范围内;但当时的北美和欧洲,购物已经是驱动人们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很多消费者前往远距离的地点消费或跨国购物,鉴于路程遥远,他们需要在当地留宿。可见,购物已经成为促使旅游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Hsieh和Chang(2006)提出台湾夜市这种类型的街边小店也是吸引游人、访客的热点,并为访客提供了体验当地文化习俗的方式,应当属于访客吸引物。Ayaka Kikuchi(2007)认为街边商店也是吸引众多游客到访的热点,并能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标志,应当归属于访客吸引物。

Benckendorf和Pearce(2003)在針对澳大利亚的访客者吸引物管理研究中,将节庆盛典、酒庄以及零售店排除在访客吸引物的范围之外,理由是这类吸引物的吸引力不够恒定。

Stone和Sharply(2007)展开了针对黑色旅游的研究,提出根据Pearce的定义,即访客吸引物是具备人文或自然特征并且是游客及开发商关注焦点的特定地点,黑色旅游地点也应归入访客吸引物的范畴。Henderson(2007)在其关于新加坡二战遗迹的研究中提到,战争遗迹作为黑色旅游的一部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样是访客吸引物的一部分。

四、结论与启示

访客吸引物的概念脱胎于旅游吸引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系统。访客吸引物是指能够吸引外地长途旅行游客、一日游游客以及本地居民到访并且能够为访客提供配套设施及服务,满足其需求的场所。访客吸引物囊括多种类别,其中包括:自然或人文遗迹、运动场馆、人文类场馆、野生动植物景观、康体类场所、主题乐园、购物中心或商铺、体验类场所等等。

在旅游吸引物研究框架下的市场研究更加重视游客的综合旅游体验,势必会更加关注旅游景区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综合供给及组合。其所研究的一日以及多日游客并不包括那些到访当地博物馆、纪念馆、音乐厅以及非必需品购物场所的本地居民。在旅游市场中,很多游客在本地居民陪同或主动到访上述吸引物;从旅游吸引物角度出发的市场研究会缺失游客的这部分体验,造成结果的不科学性。从理论角度上来讲,本地居民到访上述地点也会产生相关的体验,如果把这部分内容从旅游研究中剥离出去会大大降低旅游产业的内涵,这些明显与当代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不符。

[参考文献]

[1]Hu,W.,&Wall,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image and the competitive tourist attraction[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5,13(6):617-635.

[2]Gunn,C. Vacationscape:Designing tourist regions[M]. Austin: 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Texas,1972.

[3]Leiper, N.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17(2):367-384.

[4]Lew, A. 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7,14(4):553-575.

[5]Pearce, P. Analysing tourist attractions[J].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991,2(1):46-55.

[6]Stone, P.,& Sharpley. R. Consuming dark tourism: a thanatological perspectiv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35(2):574-595.

[7]Kikuchi, A.,& Ryan, C. Street markets as tourist attractions, Victoria market, Auckland, New Zealan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9(4): 297-300.

[8]Pearce, P.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trends at tourist attraction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3(1):1-8.

[9] Henderson J C. Remembe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Singapore: wartime heritage as a visitor attraction.[J]. 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 2007, 2(1):36-52.

[10]Timothy, D., & Butler, R. Cross-border shopping: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 22(1): 16-34.

[11]Wall G. Tourism attractions: Points, lines, and area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 24(1):240-243.

[12]Benckendorff, P.,& Pearce, P.. Australian tourism attractions: the link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ning[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3,42(1):24-35.

[13]Connell, J., & Page, S, J., & Meyer, D. Visitor attractions and events: Responding to seasonality[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46:283-298.

[14]Poria, Y.,& Ashworth, G. Heritage tourism- Current resource for conflic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9,36(3):522-525.

[15]Swarbrooke, J. Key challenges for visitor attraction managers in the UK[J]. Journal of Leisure Property. 2001,1(4), 318-336.

[16]Connell.J.&Page.S.J. Visitor attractions. Chapter in page.S[J]. Tourism Management,2009,33(5):1007-1029.

[17]Leask.A. Progress in visitor attraction research: Towards more effective management[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155-166.

[18]Weaver.D.B. Protected area visito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site enhancement activitie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2,52(3):377-391.

猜你喜欢
机会差异
相似与差异
请绕开健身的这些坑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没机会下手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成长的机会
收尾工作的大差异来自于这些小技巧
给指甲贴一个机会